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