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1|回覆: 0

[中醫理論] 胰腺疾病當屬三焦疾病

[複製連結]
田雨河 發表於 2018-3-23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關於三焦之實,歷來爭論不斷。三焦有廣義、狹義之分。筆者認爲,廣義的三焦是指人體的區域劃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狹義指的是胰腑。

  臟腑是根據內臟的功能特點人爲劃分的。【素問·五臟別論】認爲,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一般認爲,三焦亦爲腑之一,因其在人體十二臟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稱,正如【類經】所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的作用,是元氣和水谷運行的通路。元氣發源於腎,但必借三焦爲通路,才能敷布全身,以滋養、推動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

  筆者認爲,古人對有形可見的胰腺置若罔聞;其實,胰腺亦爲奇恆之腑,附於脾,內藏精汁,既藏又泄,其液注於十二指腸是重要的消化酶,內含許多激素,進入血液敷布周身,以激發、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酷似古人所言三焦的作用。

  此外,從消渴病中也可以看出古人所言六腑之一的三焦可能是指胰腺。消渴病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糖尿病,主要症狀有多飲(上消)、多食(中消)、多尿(下消)、身體消瘦,病理核心爲胰島素水平低下。胰腺所產生的胰島素不足時,便會發生三消症,病機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功能喪失,三焦通行元氣和水谷運行的道路受到障礙;換言之,在消渴病中胰腺病變就是三焦病變。在治療中,使用胰島素便可使三消之症消,足以說明胰腺和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一致。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爲胰腺疾病當屬三焦疾病,按照中醫的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來辨證分型,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但是,傳統上三消病之治則方藥,卻束縛著醫者的思想,本來臨床上收效甚微的套方,竟成了規矩準繩。而自從把胰腺歸爲三焦之後,筆者在臨床上根據六腑以通爲用的原則論治糖尿病,並在選方用藥中加用通絡之品,多收良效。

  糖尿病屬於中醫的消渴之證,一般認爲此證多爲陰虛燥熱所致,病在肺、胃、腎,根據肺熱、胃熱、腎虛之不同情況,分別採用清熱潤肺、清胃養陰、滋陰補腎等法進行治療。其病情淺者,經過治療可以漸漸向愈,但也有不少病人久治無效,病情日漸加重。究其原因,多爲過度養陰潤燥,而沒有抓住三消之病根,即胰腺功能低下、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水平不足;欲提高胰島素水平,必須運用活血化瘀法改善胰腺血循環,恢復胰島細胞功能。上海中醫學院(今上海中醫藥大學)劉樹農教授認爲:『陰虛燥熱是糖尿病血瘀的主要原因。』可謂一語中的,蓋燥熱愈甚而陰愈差,陰愈虛而燥熱愈盛,進而耗精灼液,使血液的濃度增稠,終成瘀血。消渴日久,陰損及陽,以致陰陽兩虛,而陽虛則寒凝,也可導致血瘀。曾有報導稱,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升高,紅細胞聚集性增強,變形能力降低。臨床上,糖尿病患者常見皮膚感染、動脈硬化、中風偏癱等併發症,足可說明糖尿病與血瘀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1998年11月21日,筆者收治了一位男性患者,58歲,患糖尿病4年余,空腹血糖波動在18.4mmol/L左右,長期服用降糖西藥及中藥治療。入院時患者『三多』症狀不明顯,神疲形瘦、腰酸、陽痿、頭暈、口乾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質淡,舌尖紅,苔薄膩,脈細弱略數,空腹血糖16.4mmol/L,當時服用阿卡波糖和一種中藥膠囊製劑,但患者血糖未見降低。

  通過臨證分析,筆者認爲,久病必瘀,口乾欲漱水不欲咽,證屬胰腺血瘀,治用膈下逐瘀湯(組成:桃仁10克,紅花10克,烏藥10克,醋元胡30克,赤芍3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醋香附10克,血丹參30克,雞血藤30克,絲瓜絡30克,澤蘭葉l0克,生山楂40克),每日1服,連服7服後,患者口不乾渴,頭暈減輕,空腹血糖爲6.87mmol/L,餐後1小時血糖爲9.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爲8.4mmol/L。繼以上方各藥研末,裝膠囊,每次服4粒,1日3次,連服1月後,患者空腹血糖5.8mmol/L,餐後1小時血糖8.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0mmol/L。

  任應秋教授指出:『既承認三焦是腑,並具有行氣通水的作用,而謂爲無形質可指,這是不符合邏輯的。』筆者認爲,六腑之一的三焦實爲有形有質的胰腺。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