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來流感猖獗,醫務人員夜以繼日防控救治,甚至出現抗流感西藥緊缺情況。有鑑於此,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周仲瑛不顧九旬高齡,以手抖多病之軀,勉力完成此嘔心之作。周仲瑛教授以『熱病』為題對中醫辨治流感從理論淵源到臨床實踐,從治療方案到具體選方用藥提要勾玄,細論周詳,苦心求索,佑我斯民。
在中醫歷史長河中,對外感熱病的辨治,承先啟後,代有發展,名醫輩出,為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理論及實踐經驗。但時至今日,中醫治療熱病的陣地日益萎縮,甚至轉而棄中就西,放棄自我優勢。為此,必須傳承創新,自主開拓,眾志成城,使墜緒斷而復續,以備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現從個人臨床體會提出如下淺見:
熱病的概念
熱病是以發熱為主症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既表明外感熱病內涵較廣,類別不一,並對後世寒溫統一論提供了啟示。
溫、熱、火三者的異同
溫、熱、火三者俱為陽邪,但有輕、中、重之分,是病程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提示熱病有初期、進展期、極期不同的臨床表現。區別言之:
溫:主要指四時溫病,亦可簡稱時病。
瘟:主要指急性熱病(疫癘),多為一氣一病。
火:為病的極期。六氣皆可化火,且有內外之異。
臨床可以熱病為名,規範統一。
受邪途徑
溫邪多從口鼻而入,但病性有二:一為肺系溫病,一為胃系溫病。風熱首先犯肺,濕熱直趨中道,內歸脾胃。病始於肺胃,重者可以逆傳心包,內傳氣營,深入營血,動風痙厥,由閉轉脫。
風溫(熱)治在泄熱宣肺,常用銀翹散、麻杏石甘湯諸方。濕熱治應清宣化濕為主,常用藿朴夏苓湯、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朴飲諸方。兩者從氣傳營,又可殊途同歸。
多元辨證,不拘一格
綜合應用多家不同辨證體系,審證求機,活化辨證,有斯證用斯藥,針對病情的動態變化,交叉組合,結合病的不同特點,順勢治療。我在對流行性出血熱的救治中認為衛氣同病時間短暫,到氣即已入營,氣營兩燔是該病的病理中心。在整個傳變過程中,可見陽明熱盛,邪入下焦,瘀熱水結等多種變證,突出了證隨機轉的衍化,甚至可見朝『承氣』、暮『四逆』的突變。
病證結合,主次不一
基於一證多病和多病一證、一症多機的客觀實際,既要異病同證同治,又要同中求異;既要同病異證異治,又要異中求同。辨病診斷不明者,當舍病從證。辨病明確者,當從病求證,根據核心病機,突出病的特異性,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重視個體化治療
基於三因治療的原則,以治人為主導,因時、因地制宜。詳察患者體質類型,男婦老幼,強弱盛衰,四時六氣作用於人體後之從化,在整體水平上加強祛邪解毒能力,把握疾病順逆、輕重、常變,可有助於抗病毒和突破病毒變異的瓶頸,顯示中醫整體觀念特色,個體化療效的優勢。
熱病辨治要領
汗 發汗解表。『在衛汗之可也』『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為順,身熱復起為逆。表證雖有寒熱之分,但總當解表為主,因發汗之藥性多屬溫,即是表熱主用辛涼,若不復入辛溫,雖有清解之功,但少辛散發汗之力,恐難達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如銀翹散在清解劑中之加用荊芥,麻杏石甘湯中之用麻黃是也。
和 在表里傳變過程中,每可出現半表半里,表里不和的過渡證,若能復入和解樞機之劑,自可起到表里分消,阻其傳變的作用,將病勢控制於衛氣同病階段。
清 表邪入里,或里熱素盛,氣熱傳營,氣營熱盛,當解表與清里並施。
下 若熱傳中焦,肺胃積熱,還可加強泄降里熱之力,採取『寓下於清』之意,使熱從下泄。
合而言之,以汗、和兩法表透為主,『寓下於清』,表里雙解,四法聯用,既可阻斷病邪傳變,且能『先安未受邪之地』,達到多環節祛邪,多治法增效之目的。邪去則正安,此即吳又可『表里分消』及『三消飲』之消內以清里,消外以解表,消不內外以開達『募原』是也。
熱病診療方案
常見證
(1)衛氣同病證
特異症:形寒惡風;身熱汗少;身熱起伏,或時寒時熱;肢體酸楚。
可見症:頭脹痛;胸悶;咳嗽痰黏;或鼻塞流涕;口苦;咽干,咽痛。
相關舌脈: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或膩,脈浮數或弦數。
(2)肺胃熱盛證
特異症:發熱或壯熱;有汗熱不解;喘咳氣粗;痰稠色黃。
可見症:面赤;煩渴喜飲;腹脹不舒;嘔惡;大便乾結。
相關舌脈:舌質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凡具備特異症兩項以上,可見症兩項即可診斷(以下同此)。
(3)治療方藥
兩種常見基本證,都可採用自擬經驗方『表里雙解合劑』為主,隨證加減治療。藥用豆豉、荊芥發汗解表,柴胡、前胡、黃芩、青蒿和解表里、疏散風熱,銀花、連翹、鴨跖草清熱解毒,藿香清熱解表、化濕和中,少佐熟大黃寓下於清。
辨證加減:熱郁胸膈者,加山梔;肺胃熱盛者,加石膏、知母;夾有暑濕者,加香薷、蒼朮;濕濁中阻者,加厚朴、草果、檳榔;氣熱傳營者,加大青葉。結合四時選藥。
服用方法:每日1劑,分頭、二煎兩次服,溫復取汗。如藥後2小時無汗,身熱不降,即可再服二煎。必要時1日2劑。每6小時服1次。每4小時測溫1次,療程2~3天。
此外,若表里熱盛者,可另用三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黃芩、黃柏、黃連、梔子、石膏、麻黃、豆豉、生薑、大棗、細茶)。
變證
(1)痰熱閉肺證
特異症:喘咳氣急;呼吸粗大;喉中痰涎壅盛;痰多質黏,咯吐困難;胸脅脹滿,咳嗽引痛。
可見症:身熱有汗或少汗;煩躁不寧;口渴;面暗唇紫。
相關舌脈: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宣洩肺氣。
方藥範例:五虎湯(【仁齋直指方】即麻杏甘石湯加細茶),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大黃、石膏、杏仁、瓜蔞皮)。
藥如石膏、杏仁、半夏、黃芩、桑白皮、知母、魚腥草、瓜蔞、貝母、葶藶子、甘草等。肺氣宣降不利,喘憋氣逆,腑實便秘加麻黃、大黃。另用竹瀝水調服猴棗散,每次0.6克,日2~3次。
(2)熱入心營證
特異症:身熱夜甚;煩躁不安,譫語;氣息粗促,鼻煽;喉中痰鳴有聲。
可見症:口渴飲水不多;神識昏蒙;或見痙厥,身發㾦疹。
相關舌脈:舌質紅絳而干,苔黃或焦黃;脈數或細數。
治法:清心泄熱,涼營解毒。
方藥範例:清營湯(【溫病條辨】水牛角、生地、玄參、麥冬、黃連、銀花、連翹、丹參、竹葉芯);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即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去黃柏)、白虎湯(去梗米)加玄參、連翹、桔梗、竹葉)。
藥如水牛角、黃連、銀花、連翹、生地、玄參、麥冬、廣鬱金、石菖蒲。喉中痰鳴加知母、竺黃、膽星、浙貝母、半夏。熱盛動風抽搐加石決明、地龍、鈎藤等藥。另飼安宮牛黃丸,或用醒腦靜、清開靈等注射劑。
(3)邪陷正脫證
特異症:體溫、血壓驟降;呼吸短促,咳而無力;喉中痰聲如鼾;神志淡漠模糊;或躁煩;甚至不清。
可見症:面色蒼白;唇青肢冷;身出冷汗。
相關舌脈:舌質淡紅有紫氣;脈細數無力,或微細欲絕。
治法:救陰回陽,開閉固脫。
方藥範例:可選生脈散(【內傷外感辨惑】人參、麥冬、五味子),陽虛者用參附湯(【正體類要】人參、附子)。
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玉竹、山茰肉、丹參、石菖蒲、綠茶、煅龍骨、煅牡蠣、炙甘草。陽亡脈微加乾薑、附子;熱毒內陷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竅閉神昏,審其陰陽,選用安宮牛黃丸或蘇合香丸。
以上證候交錯並見者,當雜合治之。
恢復期肺胃陰傷,津氣虧耗,可用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為基礎,加減調治。熱盛傷陰者當滋,濕盛傷陽者當溫,尤應重視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源。
熱病臨證要點
治療首重祛邪
邪去則病勢可獲頓挫,正氣自易來復,故應表里分消,汗和清下,四法聯用,使邪有多條出路,此與通常所說汗下清滋四大法則,稍有差異。雖溫病顧陰,早有明訓,但多在熱盛的基礎上傷陰,熱退陰自存,滋陰並非絕對起主導地位。
此外,寓下於清,亦屬泄熱存陰之舉,有下不傷正,清不遏邪之妙。
從病證言,救陰主要針對溫熱類熱病,若屬濕熱為患,不宜早用,以免滋濕戀邪。
濕溫慎用汗下清滋法
濕溫為病,濕遏熱伏,陰陽交錯最難速化,治有宜忌,不可執一而論。發汗解表,身得微汗,汗出膚黏,可使濕從表達,㾦隨汗透。但若過汗,溫邪蒸濕,上蒙清陽,可致神昏目瞑耳聾。
一般而言,溫病下不厭早,但就濕熱病而言,濕盛於熱尚未化燥者,不可大下。下之有濕盛陽微,脾氣傷敗之變。但寓下於清,則可恰到好處。清熱不可過於苦寒,過則傷脾,當與苦溫合用。至於滋陰一法,亦當在濕熱化燥時用之,早用有助濕滯中礙脾傷陽之弊。
熱病中要防傳杜變,尤其是熱、痙、厥、閉、脫五大變證
熱 辨熱型,高熱是突變的始動因素,當審表里寒熱、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不同證候之異,再查兼證,全面衡量。
痙 察虛實,實為熱盛動風,虛為陰傷,虛風內動。
厥 分寒熱,熱厥為熱深厥深,陽不外達;寒厥為氣陰耗竭,氣脫陽亡。
閉 為熱痰濁瘀內閉,上干清陽,內蒙神機。
脫 由閉轉脫,內閉外脫,從實至虛,病屬危候。現今有理解厥為脫之輕證,脫為厥之變證,合稱厥脫,從證名病者。
以上諸證,互為因果,錯雜並見,當雜合辨治。
病案舉例
痰熱閉肺(重症肺炎、胸膜炎)、厥脫(中毒性休克)案。
患者:何秋萍,女,20歲。學生。
病史摘要:因發熱4天,身熱加重(體溫:40℃)伴咳嗽、胸痛1天,於1998年8月26日入南京某大學附屬醫院。多次胸片示兩下肺炎,雙側胸腔積液。診斷為重症肺炎、胸膜炎,先後曾用青黴素、紅黴素、舒普深、立克菌星、萬古黴素、悉復歡、尹克單、大扶康等,並輸血漿及多種支持療法,仍然持續發熱,兩肺聽有濕羅音,呼吸困難,汗多,咳嗽咯痰黃稠難出,胸片見右側氣胸、雙側胸腔積液,乃對右側氣胸積液進行胸腔穿刺閉塞引流,血查白細胞900×109/L,血氧飽和度74%,血培養示金葡菌、黴菌生長,9月9日因中毒性休克,出現全身冷汗如珠,聲低無力說話,突然呼吸、心跳驟停,血壓不能測到,行心肺復甦術後,予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心搏、呼吸恢復,而神志一直昏迷,乃請中醫會診。
初診(1998年9月30日):身熱面赤,汗多淋漓,神志不清,咳嗽,痰多色白而稠,需經常使用吸痰器吸出,四肢拘攣,時有抽搐,舌苔黃膩,脈細數。今日測體溫:38~39℃,呼吸:140次/分,心率:30次/分,血壓:125/57mmHg。
證屬痰熱閉肺,逆傳心包,肝風內動,邪閉正脫。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大麥冬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知母10克,天竺黃10克,魚腥草25克,炒黃芩15克,葶藶子12克,天花粉15克,全瓜蔞15克,石菖蒲10克,炙遠志6克,炙甘草3克。5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飼。
安宮牛黃丸1粒,1日2次化飼。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飼。
猴棗散1支,1日2次化飼。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2次調飼。
二診(10月5日):身熱不退,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逆冷,呼吸急促,咳嗽時作,汗多,四肢拘攣屈曲,苔黃膩,脈細數。體溫:38℃,白細胞11.4×109/L。痰熱閉肺,毒陷心包,正虛欲脫,仍當清肺化痰,開竅醒神,益氣養陰固脫。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知母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炒黃芩15克,魚腥草25克,金蕎麥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藶子12克,天竺黃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蔞15克,青蒿20克(後下),金銀花20克,連翹12克,淡竹葉20克,石菖蒲10克,丹參10克。5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飼。
安宮牛黃丸1粒,1日2次化飼。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飼。
猴棗散1支,1日2次化飼。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2次調飼。
三診(10月9日):藥後體溫逐漸下降,汗出減少,面色轉紅,四肢轉溫,神志稍清,呼喚稍有反應,但手足仍然拘攣屈曲,苔膩稍化,脈細數。藥治有效,病有轉機,宜守法再進。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知母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炒黃芩15克,黃連3克,魚腥草25克,金蕎麥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藶子15克,天竺黃15克,天花粉 15克,全瓜蔞15克,青蒿20克(後下),銀花20克,連翹12克,淡竹葉20克,石菖蒲10克,丹參15克,廣地龍10克。5劑,海蜇皮30克、 馬蹄7個,煎湯代水熬藥。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飼。
安宮牛黃丸1粒,1日2次化飼。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飼。
猴棗散1支,1日2次化飼。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2次。
四診(10月13日):身熱減而未淨,咳嗽、痰量明顯減少,神志逐漸甦醒,手足拘攣。脫象已趨緩解,閉象也漸復甦,但肺中痰熱仍盛,肝風未平,氣陰兩傷。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知母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炒黃芩15克,黃連3克,魚腥草25克,金蕎麥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藶子12克,天竺黃15克,天花粉15克,全瓜蔞15克,金銀花20克,淡竹葉20克,石菖蒲10克,炙遠志10克,丹參15克,法半夏10克,陳皮6克,川貝5克。7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飼。
安宮牛黃丸1粒,1日2次化飼。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飼。
猴棗散1支,1日2次化飼。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2次。
五診(10月20日):神志基本轉清,體溫亦復正常,汗出不多,吸痰明顯減少,肢體僵硬拘攣,苔薄黃膩,脈小弦滑。閉象已開,脫象已固,肺家痰熱未清,肝風未平,治宜擊鼓再進。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知母10克,生龍骨1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廣地龍10克,炒黃芩15克,魚腥草15克,金蕎麥根30克,炙桑皮15克,葶藶子12克,天竺黃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蔞15克,銀花20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玄參12克,丹參15克。7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飼。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飼。
猴棗散2支,1日2次化飼。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2次。
六診(10月26日):身熱未起,神志已清,眼神靈活,有正確應對反應,呼吸平穩,汗出減少,肌膚溫暖,二便正常,腹部稍有脹氣,下肢拘急強直好轉,兩上肢拘急未見改善,苔黃不膩、質紅,脈小滑數。體溫:37℃,呼吸:90次/分,白細胞12×109/L,N80%。氣陰兩傷,正虛未復,痰熱不清,肝風未平。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天花粉15克,炒黃芩15克,魚腥草30克,金蕎麥根30克,炙桑皮15克,法半夏10克,天竺黃10克,廣鬱金10克,炙遠志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5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廣地龍10克,炙僵蠶10克,丹參15克,大白芍15克。7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猴棗散2支,1日3次。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3次。
七診(11月3日):病情逐步趨向改善,神志清楚,問答能正確反應,眼神靈活,呼吸平穩,喉中已無痰鳴,但仍有痰液吸出,汗少,可進食少量流質,口乾明顯,體溫正常,時有煩躁,兩下肢拘急現象好轉,兩上肢手臂拘急改善不大,腹部輕度脹氣,大便尚調、成形,舌質紅苔少色黃,脈小滑數。內閉外脫現象緩解,痰熱郁肺未淨,肝風尚難平息,陰津耗傷未復,仍當益氣養陰,清肺化痰,平肝熄風。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兌服),大麥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天花粉15克,大生地15克,玄參10克,川連5克,赤芍15克,阿膠10克(烊沖),炒黃芩15克,魚腥草30克,金蕎麥根30克,天竺黃10克,廣鬱金10克,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廣地龍10克,炙僵蠶10克,丹參10克。7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猴棗散2支,1日3次。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3次。
養陰生肌散適量外用,治療褥瘡。
八診(11月10日):神態表情良好,反應應對正常,下肢拘急有所減輕,兩手仍有拘攣,但手指伸張已有改善,舌紅苔浮黃,口乾,脈小滑數。氣陰耗傷未復,痰熱郁肺未清,陰虛風動之象未解。益氣養陰、清化痰熱、平肝熄風再進。
處方:西洋參10克(另煎),大麥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參12克,北沙參12克,天花粉15克,大生地15克,玄參12克,川連5克,赤芍15克,阿膠10克(烊),炒黃芩10克,金蕎麥根30克,天竺黃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生牡蠣20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先煎),鈎藤15克,廣地龍10克,炙僵蠶10克,丹參10克。7劑,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鮮竹瀝水20毫升,1日3次。
養陰生肌散適量外用,治療褥瘡。
按:本案病由痰熱壅盛,閉塞肺氣,內陷心包,引動肝風,傷陰耗氣,而致內閉外脫,表現高熱、神昏、痙厥、喘脫等多症相疊,病情極為兇險,故治療以扶正固脫、清化痰熱、平肝熄風、開竅醒神數法複合並投,從多環節協同增效,以冀脫固、竅開、熱清、風定、喘平。詳析幾診,初時重在取參麥龍牡、白虎及黃芩、天竺黃、魚腥草、葶藶子、全瓜蔞、石菖蒲、炙遠志等清熱化痰、開閉固脫,並加清心開竅,熄風化痰等急救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羚羊粉、猴棗散。二診熱毒仍盛,且有正氣外脫之勢,故加重清透之力,祛邪以防脫,加用金銀花、連翹、淡竹葉、青蒿等藥。鴟張之熱勢得以遏制,外脫之正氣得以顧護,峰迴路轉,令人振奮。繼予清化、固脫、開竅、熄風,危候基本緩解,竅機漸開,脫象得固,身熱漸降。邪熱之勢漸緩,身熱已平,神志已清,痰熱、肝風、氣陰受損成為主要矛盾,遂在原方中減去大隊清熱之品,加重平肝熄風、清化痰熱、補益氣陰之力。病情繼續穩步好轉而康復。隨訪至今,患者早已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體健如常。(國醫大師 周仲瑛)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