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1|回復: 0

[講古] 杜甫的中原足跡之二

[複製鏈接]
程韜光 發表於 2018-3-23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甫母親去世後不久,父親杜閑轉任兗州司馬,續弦盧氏。盧氏接連生下兒女後,無暇顧及杜甫。二姑見到孤單憂鬱的杜甫,痛惜於心,將杜甫帶回洛陽家中撫養。杜甫遂在二姑家中讀書、習字、作詩,承續『奉儒收官』的世家傳統。

二姑待杜甫勝似親兒,杜甫對二姑的懷念也留在了以後的詩文中。他剛被二姑接到洛陽仁風裡家中時,與二姑唯一的兒子同時患上了流疾。二姑家境不富,加之洛陽市間藥物昂貴,二姑只好將煎好的湯藥讓杜甫飲用,卻喂兒子以殘汁。一日,有巫醫路過,二姑跪求占卜。巫醫說道:『兩個孩子之中,只能活下來一個。』又說道:『躺在屋子東南角方位,吉。』二姑依巫醫所言,把杜甫安置在屋中的吉位,而把兒子置於旁側。巫醫不幸言中,二姑親子不幸夭亡。

從此,杜甫成為二姑唯一的情感維繫。二姑殷殷照顧,悉心關懷,使杜甫忘卻幼年喪母之痛,遠離父親之孤,享受著人間的至親至愛和良好的文化教育。

a0794c354348a77f92c6c119a58ee19f.jpg

為了尋找杜甫成長的足跡,筆者來到北臨澗河、南傍秦嶺的洛陽澗西區北王莊。

歷史記載,這裡曾是唐時京畿禁苑——神都苑的所在,那時,亭臺樓閣相連,假山秀水延綿,苑中的西上陽宮更是富麗堂皇,極盡奢華。

杜甫的姑父是洛陽的一個官吏,因此他有機會隨姑夫聽大唐樂首李龜年的歌聲,賞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隨著見識的增長,杜甫的天份顯露出來了,他七歲作詩,才華出眾。成年後,在李邕、王翰等前輩引領之下,杜甫對儒學的理解更為深入,內心深處無時不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為實現心中抱負,杜甫開始了他人生的壯遊!

4f65e70b93d98b73c48795ca70b4a795.jpg

唐開元十九年(西元731年),19歲的杜甫從洛陽出發,開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旅程。漫遊是當時的青年士子流行做法,它的作用一是結交氣味相投的文青,詩酒唱和,討詩論文,提高聲望;二是干謁名宦雅士,目的自然是希望獲得賞識,被他們舉薦給朝廷,走一條出仕當官的捷徑。

杜甫雖然出身士族之家,但在漫遊中,他接觸到社會在最底層的貧民,感受到了貧富分化的日益嚴重。他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朝局的焦慮、對正義的渴望,以及他無能為力的痛苦和彷徨,都通過迸發的詩情,留在他一首首的詩中。

路途之上,在叢台,他結識蘇源明,二人騎馬射獵于齊景公曾畋獵過的青丘荒野大林;在淇水岸邊,他認識了高適,遊兗州、泰山,于泰山之畔寫下千古絕唱〖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ee20daa558795a0204f71e7c20235884.jpg


杜甫漫遊吳越、齊、趙、東魯,前後共曆十年之久,直到接洛陽家書,得知二姑臥病已久,方返回洛陽。回洛陽後不久,二姑病故。此時,杜甫年屆三旬。

因詩名早顯,他得以娶司農少卿(主管農業和財政的朝官)楊怡的女兒為妻。妻子小他十多歲,知書達理、聰慧賢淑。二人在洛陽結婚,然後在偃師縣城西北的首陽山下,挖了幾孔土窯住了下來。這就是杜甫後來在詩中經常提到的『屍鄉土室』(屍鄉:祖塋,土室:窯洞),他寫下『小子築室,首陽山下,不敢忘本,不敢違仁』以銘心志。

首陽山位於今天偃師市西北的邙嶺鄉,漢魏故城的北面,東西綿延近20公里,是邙山在偃師的最高處,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筆者登上首陽山。俯瞰腳下,隴海鐵路如線沉沉西去,兩條國道交會處車流如織。環視周圍,大田沃野,生機盎然。

cbab7ec524466231e192430dc83a5bb9.jpg

『大好河山平望裡,長安宮闕淡煙中。』歷史,早已淹沒了杜甫的印跡。

在洛陽市東約23公里處,杜樓村北、首陽山下的偃師市城關三中學校操場後方,一座呈八角形、四周砌滿青磚的墓塚,便是杜甫的長眠之處。墓前碑刻為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所立,高約5米,有『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的字樣。其墓北有杜甫祖父杜審言墓,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

據當地的村民介紹,杜樓村名的來歷,也和杜甫墓有關。傳說,當年杜甫孫子杜嗣業,將杜甫的骨植埋葬於兩個村莊之間,後來人們便根據杜甫墓所在的位置,將附近兩個村莊改名為前杜樓、後杜樓,表示對杜甫的懷念。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兩人沿黃河漫遊,飽覽山川,切磋詩藝。兩人在開封又巧遇詩人高適,三人同登開封古吹台,談詩論文,關切時政。那時李白在古吹臺上寫下〖梁園吟〗,杜甫寫下〖遺懷〗,高適寫下〖古大樑行〗,成就一段佳話。

accf6a4c50571e1711ac089f34e9d054.jpg

唐天寶六年(西元747年),杜甫又踏上了西去長安之路,他四處漂泊,沿著背離中原故土的方向愈走愈遠。大曆五年(西元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上一孤獨的小舟中,時年59歲。

杜甫歷經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悲情激烈,卻因為毅力、苦難、悲憫和仁愛而成為偉大。他沉鬱頓挫、鏗鏘凝重的詩歌,以其堅實而強大的思想體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塑提供了土壤;以震撼人心的壯麗史詩,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播撒世界。

一生行走的杜甫,一生眷戀中原故土,夢裡故鄉的深情都留在詩歌中。

他思念故鄉的親情: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他盼望故鄉的書信: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髮騷更短,渾欲不勝簪。

他更留下最快意的詩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一生行走的杜甫,背影如同風帆,張揚著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深沉而華美的詩章,本著初心,向著遠方,一路前行!

文章轉載自:河洛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