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饮食的摄取方法主要靠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中就有许多平凡、简单、却又不为人注意的养身秘诀,这些对于人体的健康长寿和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综合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关于进食过程中的保健方法,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1. 饮食以时饮食要有正常的规律,不要过分饥渴以后才去进食和饮水,也不要不到进餐时间便勉强进食。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强调适当安排饮食时间,每餐不要相距太远或太近。早在春秋时期的《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千金要方》中也说“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有人主张多餐制,不分时间随意进食,这样会打乱胃肠正常的消化规律,显然对健康有害。又有人主张有挨饿的方法来保健,这只能对于需要禁食的病人才有利。另外,颇有影响的废止朝食论,也应该和节制饮食、饥饿疗法一样,要在特殊情况下采取。
2. 早饮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人体经过一夜睡眠胃肠空虚,清晨早起,人每感饥饿。这时,须进些稀释的食物,才能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午餐宜饱是因为一般来说,上午工作量较大,为了补偿半天内能量的消耗,午餐可适当丰富一些,但只是略饱而已,不可过饱。晚饭太饱或食后即睡,会使饮食停滞胃脘,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发生慢性胃肠疾病。中医所谓“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所以晚饭宜少。此外,须注意晚饭不宜太晚,夜间应尽量避免进食。
3. 食宜暖些《灵枢·师传篇》说:“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就是指饮食不要太热或太凉,人吃了过寒或过凉的食物,就会损害脏气,甚至引起疾病。胃喜暖而恶寒。凡饮食中的生冷、凉食皆应少吃,否则会出现腹痛、泻痢等疾病。特别是体虚胃寒者,以及儿童与老年人更为慎重。中医还认为,寒饮不但损伤脾胃,而且也损伤肺及其它脏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形寒(身体受寒)寒饮则伤肺。”《素问·咳论亦指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肺的经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又及:“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都是强调饮食过凉,会引起疾病。
饮食也不可太热,热则反伤咽喉、胃脘。据报道,华北地区食道癌的发病率较高,与当地的居民喜欢饮滚烫的开水、喝热粥等有关。因为过热的饮食可使食道粘膜上皮细胞经常遭受烫伤,在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如果不断受到外界的刺激,新增的上皮细胞就有可能变为癌。
4. 胃好恬愉,脾好音声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食前和食中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于此相反的情绪,则会产生很坏的影响。《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体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推而广之,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以免其危害健康。
音乐对饮食的消化与吸收有很大的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著作中也有“脾脏闻后而磨”之说。据说道家还有一套“音符” 和“梵音”的秘传,其内容大致为用“芦”、“丝”作管乐和弦乐的标准,配合金、木、玉、革等八音齐奏,并采用“黄钟”定律,以“十三征”为发音符的韵脚标准,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以配合进食。并说这样可以“陶治情性,乐以忘忧。”我们从这里得到的启发是: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整个舒适清洁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刚强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凉之声调,混乱不堪之环境,则会对情绪和食欲,乃至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又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帮助摄食与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则可杀菌解毒。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消化和吸收。缓食又可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从而不至因“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
6. 食宜专致,不可分心《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主张进食时专心不二,以利容纳和消化,如说话太多,或边食边看书,边思虑,就会影响进食和消化,有损于健康。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就是这个道理。
7. 大饮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过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不欲极饥不择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就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能够做到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则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8. 饮食不可勉强出现厌食原因,一是由于人体暂时不需要继续进食或饮水,这是属于生理性厌食;二是由于疾病影响了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的功能,这是病理性厌食;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称为精神性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勉强进食。积极的办法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耐心治疗疾病,并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与人体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至关重要。
9. 进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又说:“每吃不重要。”讲的是吃饭要定时定量。这对维持肠胃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饮以养阳,时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修真秘要》中主张“食欲少儿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因此应该成为每一个人饮食保健的座右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