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借了共青團中央的網絡自媒體公信力,也可能是有了bilibili這個二次元大聚落的號召力,第一屆『中國華服日』雖然預告得晚,卻也算在很多人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但是在網絡上,爭議得更多的卻是『華服』這個名字。
共青團中央的網絡自媒體號用短短一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權當解釋了這個名字的出處。如此意義不明的話,顯然無法令許多躍躍欲試的參與者滿意,尤其這其中很多是漢服愛好者們,他們對此投注的熱情也最爲滿溢。甚至於,主辦方某手工藝APP特地聘請了一位早些年在漢服愛好者群體裡頗有些知名度的網紅來操盤此事,而從那長長一串未經公開招募卻已然確定的參加品牌來看,主要的參與方也是漢服愛好者。
『漢服』這個名字的意味就顯然清晰許多,除了容易被人誤解爲漢朝的漢,幾乎就等於是漢族的漢。那麼『華服』呢?在知乎的相關回答里,就有人提出『華』作『中華民族』解釋,繼而認爲這是『漢族虛無主義』,還有未參與『華服日』的漢服商家表態,『我是漢人!我不會做華服!』看得一眾路人疑惑不已。
中國華服日
叫漢服還是叫華服,一個名字而已,真的這麼重要麼?
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尤其中國人骨子裡對於『名正言順』還是頗爲推崇的。君不見一個『旗袍』就已經爭得人仰馬翻了!
稍有近代服飾知識的就會知道,旗袍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當時中華民國已經十歲有餘了,這便意味了,清朝也被推翻許久了。但是旗袍偏偏不慎在於它叫『旗』,十分容易讓人聯想到旗人之袍。
魯迅先生有一段頗爲著名的論斷,講中國人的想像力可以一路從『短袖子』想到『私生子』,不少人對於『旗袍』的聯想也不遑多讓。他們可以從『旗袍』想到『八旗』與『清朝』,然後就想到了『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然後用滿懷悲情的句子告訴你,穿旗袍便是對漢人祖先的褻瀆。
不過香港人卻沒有這個煩惱,他們管旗袍叫『長衫』,與男性的長衫同名。儘管是一樣的服裝,一樣的穿著,改了一個名字,就讓人好接受多了!瞧,這個名字,在很多人眼裡顯然是重要的,但是依然叫『旗袍』的台灣人也想繞開這個似有原罪的『旗』字。於是,在1974 年元旦台北市『中國祺袍研究會』舉行成立大會之時,王宇清教授主張改『旗袍』爲『祺袍』。提議當場獲得大會通過,並成決議案,確立『祺袍』爲當代旗袍的官方稱謂。
王宇清教授主張改『旗袍』爲『祺袍』。
中國祺袍研究會曾經贊助出版過【歷代婦女袍服考實】
但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受服裝工業化的衝擊,旗袍全民穿著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時的旗袍只是作爲一些禮儀性服飾的作用。所以,儘管大會那樣舉辦了,決議如此確立了,執行者卻寥寥。在台灣,同音至少有三個詞可以稱呼旗袍,分別是『旗袍』、『祺袍』和『褀袍』。每每服裝界跳出來表示,我們已經要求改名了,叫『旗袍』是不對了,緊接著,文學界就會站出來表示,請使用規範字,請不要自己造字造詞。
旗袍名字的尷尬與改名失敗,其實早就寫下了。1926年就有人提出,叫旗袍太不合適,我們不如叫『中華袍』吧!1926年的旗袍是什麼樣的呢,估計很多人都沒見過,它袖子短而寬大,呈喇叭式開口,袍子本身也呈現A字型結構,顯得寬大,完全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因爲它是旗袍誕生時還未定型的樣子。當時旗袍還沒到全民流行的架勢,名媛閨秀穿襖裙洋裝者也不在少數。所謂當局者迷,當時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想到,這種初初誕生的款式後來會影響中國女性近百年。可就是這樣一個全民基礎不牢的時期,改叫『中華袍』都沒有成功,後來旗袍勢不可擋地成爲中國女性的代表性服裝,想要再改名,談何容易!
略顯滑稽的是,無論是旗袍要改名,還是華服有爭議,大家都只是想改名字而已,沒有想改服飾本身。這對於許多務實的人來說,簡直堪稱浪費時間的鬧劇,不管改名叫什麼,東西不還是原來那個東西麼?
可惜,名字這件事,就真的很重要!
旗袍
長衫
民族服裝
2018年,紐西蘭首屆華服國際表演大賽
就拿華服日作爲名字依據的那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來說吧,很多人表示出處爲【左傳】和【尚書】,其實都不在正文裡,而是孔穎達的註疏。這麼一說明,底氣就頓時弱了幾分,所以也沒人往海報上註明。可是這好歹也算是『華』與『服』產生關聯的一個出處啊,漢服便缺乏了這樣可以攀到古人關係的依據。
大約是借了共青團中央的網絡自媒體公信力,也可能是有了bilibili這個二次元大聚落的號召力,第一屆『中國華服日』雖然預告得晚,卻也算在很多人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但是在網絡上,爭議得更多的卻是『華服』這個名字。
共青團中央的網絡自媒體號用短短一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權當解釋了這個名字的出處。如此意義不明的話,顯然無法令許多躍躍欲試的參與者滿意,尤其這其中很多是漢服愛好者們,他們對此投注的熱情也最爲滿溢。甚至於,主辦方某手工藝APP特地聘請了一位早些年在漢服愛好者群體裡頗有些知名度的網紅來操盤此事,而從那長長一串未經公開招募卻已然確定的參加品牌來看,主要的參與方也是漢服愛好者。
『漢服』這個名字的意味就顯然清晰許多,除了容易被人誤解爲漢朝的漢,幾乎就等於是漢族的漢。那麼『華服』呢?在知乎的相關回答里,就有人提出『華』作『中華民族』解釋,繼而認爲這是『漢族虛無主義』,還有未參與『華服日』的漢服商家表態,『我是漢人!我不會做華服!』看得一眾路人疑惑不已。
華服日
叫漢服還是叫華服,一個名字而已,真的這麼重要麼?
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尤其中國人骨子裡對於『名正言順』還是頗爲推崇的。君不見一個『旗袍』就已經爭得人仰馬翻了!
稍有近代服飾知識的就會知道,旗袍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當時中華民國已經十歲有餘了,這便意味了,清朝也被推翻許久了。但是旗袍偏偏不慎在於它叫『旗』,十分容易讓人聯想到旗人之袍。
魯迅先生有一段頗爲著名的論斷,講中國人的想像力可以一路從『短袖子』想到『私生子』,不少人對於『旗袍』的聯想也不遑多讓。他們可以從『旗袍』想到『八旗』與『清朝』,然後就想到了『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然後用滿懷悲情的句子告訴你,穿旗袍便是對漢人祖先的褻瀆。
不過香港人卻沒有這個煩惱,他們管旗袍叫『長衫』,與男性的長衫同名。儘管是一樣的服裝,一樣的穿著,改了一個名字,就讓人好接受多了!瞧,這個名字,在很多人眼裡顯然是重要的,但是依然叫『旗袍』的台灣人也想繞開這個似有原罪的『旗』字。於是,在1974 年元旦台北市『中國祺袍研究會』舉行成立大會之時,王宇清教授主張改『旗袍』爲『祺袍』。提議當場獲得大會通過,並成決議案,確立『祺袍』爲當代旗袍的官方稱謂。
中國祺袍研究會曾經贊助出版過【歷代婦女袍服考實】
但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受服裝工業化的衝擊,旗袍全民穿著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時的旗袍只是作爲一些禮儀性服飾的作用。所以,儘管大會那樣舉辦了,決議如此確立了,執行者卻寥寥。在台灣,同音至少有三個詞可以稱呼旗袍,分別是『旗袍』、『祺袍』和『褀袍』。每每服裝界跳出來表示,我們已經要求改名了,叫『旗袍』是不對了,緊接著,文學界就會站出來表示,請使用規範字,請不要自己造字造詞。
旗袍名字的尷尬與改名失敗,其實早就寫下了。1926年就有人提出,叫旗袍太不合適,我們不如叫『中華袍』吧!1926年的旗袍是什麼樣的呢,估計很多人都沒見過,它袖子短而寬大,呈喇叭式開口,袍子本身也呈現A字型結構,顯得寬大,完全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因爲它是旗袍誕生時還未定型的樣子。當時旗袍還沒到全民流行的架勢,名媛閨秀穿襖裙洋裝者也不在少數。所謂當局者迷,當時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想到,這種初初誕生的款式後來會影響中國女性近百年。可就是這樣一個全民基礎不牢的時期,改叫『中華袍』都沒有成功,後來旗袍勢不可擋地成爲中國女性的代表性服裝,想要再改名,談何容易!
略顯滑稽的是,無論是旗袍要改名,還是華服有爭議,大家都只是想改名字而已,沒有想改服飾本身。這對於許多務實的人來說,簡直堪稱浪費時間的鬧劇,不管改名叫什麼,東西不還是原來那個東西麼?
可惜,名字這件事,就真的很重要!
2018年,紐西蘭首屆華服國際表演大賽貳
2018年,紐西蘭首屆華服國際表演大賽
2018年,紐西蘭首屆華服國際表演大賽
就拿華服日作爲名字依據的那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來說吧,很多人表示出處爲【左傳】和【尚書】,其實都不在正文裡,而是孔穎達的註疏。這麼一說明,底氣就頓時弱了幾分,所以也沒人往海報上註明。可是這好歹也算是『華』與『服』產生關聯的一個出處啊,漢服便缺乏了這樣可以攀到古人關係的依據。
『漢服』完全是一個網絡時代的自造詞,在此之前,中國典籍里出現的『漢服』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語境下的臨時組詞,比如『漢服』對『秦禮』(【獨斷】),表示漢代,又如『漢服』對『諸戎風俗』(【蠻書】),表示漢地,都不是一個特定的專有名詞;另一種則是出現在【遼史》裡的『漢服』,是內涵完整、等級分明的一個章節,與前面的『國服』相對。至於如今的『漢服』,更多是仿造『和服』、『韓服』進行的造詞。
就像『和服』其實在日本被稱作『著物』一樣,『漢服』、『韓服』這樣的程度更大意義是對外而不是對內,因爲對於過去的人來說,服飾惟有這些傳統服飾,不存在洋裝,自然也就不需要一個額外的統稱了。
在21世紀初,網際網路的普及讓許多人的民族意識在網絡交流中覺醒,他們中有一些人選擇用服裝來表達。當時中國依然存在的傳統服飾,要麼保留在農村鄉間,或偏遠地區,大多質樸簡陋,與古裝劇的服飾相去甚遠,要麼是很多人覺得難以納入傳統服飾範疇的單的確已經具備中國特色的服飾,如中山裝、旗袍、長衫等。
回顧十幾年的漢服運動發展史就不難發現,第一件穿上街的漢服,是根據【大漢天子》裡的古裝戲服仿製的,第一件被製作上傳到網絡的漢服,具有明顯的和服特徵。
該叫什麼名字,已經早早預備好了,但是服飾本身,卻難產而多舛。
其後,漢服愛好者們爲漢服該是什麼樣的,爭論了十幾年,至今依然是百花齊放的局面,對比被視作效仿對象的和服、韓服統一規範而有全民共識的體系,只能是望洋興嘆。竟然『實』在爭論,『名』卻出奇地順暢,在沒有經歷什麼波折之後,很快被統一在了『漢服』這個標準答案上了。而這個所謂的小波折,就是『華服』。
是的,叫漢服還是叫華服,不是2018年的謎團,而是十幾年前已經討論過的冷飯。如今打開『漢服』的百度百科詞條,開頭第一句就是『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這是2006年的一次編輯中被添加上去的,後來就沒有被刪除過,而百度華服吧也是直接被跳轉到漢服吧去。
在2006年,全民熱情高漲地迎接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百度漢服吧的管理層牽頭也提交過一套禮服方案,當時便被稱爲『北京奧運會華服方案』。之所以使用這個名字,一方面是『華服』之頭銜可以包容其他民族,另一方面也是不得不承認,叫漢服總難免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這不僅讓其他民族不悅,其實漢族人本身也不見得喜歡被一群網絡愛好者的自發活動所代表了。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
4月7日至8日,第七屆國際華服節暨第九屆夫子廟會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十幾年過去了,漢服愛好者的隊伍看似壯大了許多,事實上是像這次華服日的活動需要掛上bilibili的名字一樣,是吸收了很多古風愛好者的群體。當民族主義色彩越來越淡的時候,古風圈卻和漢服圈越來越融合了,畢竟漂亮衣服誰都喜歡,如今的漢服愛好者們也不會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對著是不是披頭散髮、是不是染髮、是不是使用了拉鏈蕾絲等現代元素直接上升到某個民族原則的高度。
這卻也導致,原本漢服愛好者們比較偏向討論的款式問題消融了,只要是古風色彩的,都容易被稱作爲漢服。
甘肅張掖漢服愛好者慶祝傳統『花朝節』
2018年5月6日,甘肅張掖漢服愛好者慶祝傳統『花朝節』,在甘肅離城市最近的濕地舉辦了戶外花朝節立夏"民俗活動,吸引了眾多遊人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視覺中國)
可漢服愛好者們不怎麼想叫『華服』,卻不太允許旗袍唐裝之流叫『華服』,畢竟這個名字依然是一個博大的、令人覺得有利可圖的名字。就像華服日,它竟然叫做『中國華服日』,就像曾經扎堆拍攝的【中國式離婚】、【中國合伙人】,以及近年大熱的【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一樣,其實上升不到國民高度去,卻總覺得帶了這個開頭十分厲害。事實上,他們就叫這個名字而已,我們中不穿古風服飾、不那樣離婚、也沒有合伙人、更是音痴聽不懂嘻哈的,才是芸芸眾生里的絕大多數。
瞧,名字這個時候又不怎麼重要了!其實,它們也只對那些對此錙銖必較的人重要,大多數人還是在現實的勝利真真切切的生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 / 春梅狐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