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块”一窥书面语与口语的天然异步及强制统一的后果口语会因时因地制宜,甚至不同的人群对同一样事物,其称谓也会有差异,这是方言无法消弥的根本原因,所谓方言,即一方之言也。 书面语是记录于竹简、布帛、纸张、石碑等文书载体上的,其原旨是,文以载道,并便于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 也就是说,书面语是在方言无法消弥的情况下,为统一发布政令,统一记载学说,统一书面沟通的产物。 因此,如果我们检阅近代以前东亚诸国的文书,即使韩、越、日、华,甚至国内诸地,虽然口语大部分不能相通,在文书方面,却没有任何交流障碍,或谓之“笔谈”。 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所带动的语言东渐,迫使汉文化圈这一固有的,口语书面语分别存在的系统,被肢解。欧洲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地在东亚复制开来。 中国本土,放弃文言文,实施口语书面化,并以二十世纪初北京话为标准,确立普通话制度。日本自明治维新普及片假名平假名,并口语书面化。韩国亦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并书面化现代韩语。越南即是自近代被法国殖民后,接受了创新的拼音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某党为彰显民族区别,而为诸少数民族创造的拼音文字,本文省略不述,有意读者自行搜索。 自此,东亚诸国基本实现语言分裂,“笔谈”成为过去式,而寄托于统一书面语文言文的“中华主义”亦烟消云散。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口语书面语化的政策虽然得到政府的强制推行,却无法阻碍口语与书面语的异步分化。
从语言和民族上划分的欧洲版图
从语言和民族上划分的欧洲版图 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可以自由地,以民族独立的名义分裂原统一政权并建立新政权,而民族又多以口语区别为标准。新成立的民族国家,得以方便地认可、并维护本民族口语的书面语的合法地位,避免原统一政权对于其民族口语的“非法书面语”认定。 中国的情况大不同,一方面政府创造、发掘、并维护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言,并鼓励他们书面化,然而,中国政府却不允许这些拥有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分裂独立。 以民族语言建立起来的民族意识,日趋膨胀并固化,而中央政府却只认可主体民族口语的“合法书面语”,这是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分离要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汉语书面语,即普通话,与地方口语日益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甚至是普通话自身,也出现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语大辞典将来要收录的词汇,或许会以N倍的速度剧增。 “元”是人民币的普通话书面表达,而口语中,我们却一直使用“块”这个口语称谓。 在书面语的使用中,“块”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元”的使用率。普通话是继续所谓的口语书面化政策,承认“块”的称谓,以致同义词的词汇库急剧膨胀,还是趁早反省口语书面化的可行性,回归口语书面语分离的政策?
中华同义词词典
中华同义词词典 普通话承认同义词的存在,实质是接纳方言词汇,最终结果,不外是不同地方形成不同的“普通话”,即用普通话的汉字发音,表达不同的语句。也就是说,普通话已经实质消亡。 当然,要长期维持口语书面化的政策,还有一个选项,就是学习欧洲,放任诸民族自行独立。
小知识方言,即是地方口语,言,原指话语。 笔谈,可见于中日,中韩,中越等领导人之间的文书交流。孙中山和宫崎寅藏二人就非常多的笔谈。 块是民国时期,对于银圆的量词,今人因习惯而延用于纸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