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趙國,形式更加危急。秦國大軍,繼續進攻巨鹿城。秦軍主帥章邯命令王離、涉間率軍圍攻巨鹿城,自己負責修築甬道,輸送糧草。 當然,趙國上下,也是拼死防守。所以,巨鹿城雖然一直岌岌可危,但是秦軍也一直沒有得手。 在向楚國求救的同時,趙國還向齊國、燕國等國求救。建國沒多長時間的齊國、燕國,也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分別派出了軍隊,前往趙國。可是在見到秦國強大兵鋒的時候,各國的將領都和那位楚國老將宋義一樣,被鎮住了,不敢上去交戰,都採取了遠遠圍觀的策略。所以,趙國君臣除了能偶爾獲得友軍的幾句『加油』性質的鼓勵外,沒有得到一點實質性的幫助。 反而各諸侯國的瞻前顧後、逡巡不前,更加助長了秦國大軍的士氣。 這種情況在項羽做了楚軍主將後,立刻改觀。 項羽在執掌楚軍後,立即行動,派遣楚軍,向秦軍發動攻擊。 項羽先是派兵渡過黃河(或說漳河),攻擊秦軍的糧草運輸甬道。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楚軍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秦軍依然佔據絕對優勢。 此時的項羽採取了非常大膽的軍事行動,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行動。 項羽以自己手下最嫡系的八千子弟兵為核心,共挑選出3萬最精銳的楚軍,渡過黃河(漳河)後,命人鑿沉船隻,打碎做飯用的大鍋(釜),燒掉行軍帳篷,以示拼死一戰的決心。當然,在打碎做飯用的大鍋之前,每個士兵準備了三天的乾糧。 項羽的意思就是告訴所有士兵,我們不但要勝利,還必須在三天之內勝利,否則,大家即使沒有被敵人打敗,也會因為沒有糧食、體力不支而戰敗,而且,退路已斷,敗就是死。 被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激發起全部血性的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秦軍發起猛攻。措手不及的秦軍連戰連敗。先是保護糧道的秦軍被徹底擊敗,秦軍主力糧道被斷。接下來,包圍巨鹿城的秦軍被楚軍反包圍。 此時趙國軍隊也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 楚軍越戰越勇,士氣越打越高。接連九戰,楚軍九勝,秦軍一敗塗地。秦軍主將章邯率領殘兵敗將,狼狽而逃,秦將王離被活捉,蘇角被殺,涉間走投無路,一把火燒死了自己。 秦軍主力元氣大傷,巨鹿之圍化解。 那,楚軍沒有帳篷、鍋灶之類的補給怎麼辦呢?數十萬秦國大軍都被打敗了,還發愁繳獲的戰利品裡面沒有這些軍中必備物品嗎? 此一戰,徹底打出了楚軍的威風。項羽名震天下。 當時,各諸侯國派來的援軍在秦軍周圍的,不在少數。因為懾于秦軍威勢,不敢上前。現在見項羽如此勇猛,無不心驚膽顫,驚駭不已。 打敗秦軍之後,項羽召集各諸侯國來的將領,『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意思就是這些諸侯國的將領對項羽是既敬佩,又害怕,在進入項羽軍的轅門之時,都是跪伏於地,用膝蓋爬著前行,沒有人敢抬頭仰視項羽。大家共同推舉項羽為各諸侯國總的上將軍,各路諸侯國的軍隊,都接受項羽的指揮。 說起來,類似項羽這次『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謀略,在戰場上,被運用的戰例頗為常見。其中,勝利者固然有之,失敗者,甚至全軍覆沒者,也比比皆是。成與敗,運用之妙,全在將領本身。 項羽此處的運用,可以說是完勝,非常成功。別的不說,就看那位以謀略著稱的範增,對於項羽此計,絲毫不加反對,就可見一斑。 當然,項羽的成功,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將所有士兵置於死地,激發起大家的鬥志,逼大家去拼命那麼簡單,而是有強大的實力在背後支持。 首先,項羽本身勇猛無敵。作為一個統帥的同時,還是一員無敵的勇將,臨陣之際,往往衝殺在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士兵的士氣。主帥都衝鋒陷陣在前了,你一個小卒還有什麼好抱怨、怕死的。 其次,楚軍數量雖少,但無一不是精兵,其中的八千子弟兵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反觀秦軍,已經長時間連續作戰,從身體到心理,都頗為疲憊,再加上糧道被斷,心裡難免慌亂,導致士氣低落。 第三,各諸侯國的援軍,雖然沒有真的上陣廝殺,但是數十萬人馬,多國聯軍的名頭擺在那裡,秦軍再怎麼看不起這些烏合之眾,也不能不分心提防,防備這些人突然入場,打自己一個冷不防。所以這裡的秦軍,一定會分出部分人馬防範聯軍,頗有多面樹敵,甚至被敵包圍的緊迫感。 另外,因為前面剛剛大敗過楚軍,所以對楚軍的戰鬥力、項羽的勇猛,秦軍上下,難免估計不足。 在這種種情況下,倉促應戰的秦軍,被背水一戰、準備充足的楚軍打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