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1|回复: 0

[讲古] 破釜沉舟,九败秦军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5-3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时的赵国,形式更加危急。秦国大军,继续进攻巨鹿城。秦军主帅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军围攻巨鹿城,自己负责修筑甬道,输送粮草。

当然,赵国上下,也是拼死防守。所以,巨鹿城虽然一直岌岌可危,但是秦军也一直没有得手。

在向楚国求救的同时,赵国还向齐国、燕国等国求救。建国没多长时间的齐国、燕国,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分别派出了军队,前往赵国。可是在见到秦国强大兵锋的时候,各国的将领都和那位楚国老将宋义一样,被镇住了,不敢上去交战,都采取了远远围观的策略。所以,赵国君臣除了能偶尔获得友军的几句“加油”性质的鼓励外,没有得到一点实质性的帮助。

反而各诸侯国的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更加助长了秦国大军的士气。

这种情况在项羽做了楚军主将后,立刻改观。

项羽在执掌楚军后,立即行动,派遣楚军,向秦军发动攻击。

项羽先是派兵渡过黄河(或说漳河),攻击秦军的粮草运输甬道。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楚军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秦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此时的项羽采取了非常大胆的军事行动,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行动。

项羽以自己手下最嫡系的八千子弟兵为核心,共挑选出3万最精锐的楚军,渡过黄河(漳河)后,命人凿沉船只,打碎做饭用的大锅(釜),烧掉行军帐篷,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当然,在打碎做饭用的大锅之前,每个士兵准备了三天的干粮。

项羽的意思就是告诉所有士兵,我们不但要胜利,还必须在三天之内胜利,否则,大家即使没有被敌人打败,也会因为没有粮食、体力不支而战败,而且,退路已断,败就是死。

被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激发起全部血性的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秦军发起猛攻。措手不及的秦军连战连败。先是保护粮道的秦军被彻底击败,秦军主力粮道被断。接下来,包围巨鹿城的秦军被楚军反包围。

此时赵国军队也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楚军越战越勇,士气越打越高。接连九战,楚军九胜,秦军一败涂地。秦军主将章邯率领残兵败将,狼狈而逃,秦将王离被活捉,苏角被杀,涉间走投无路,一把火烧死了自己。

秦军主力元气大伤,巨鹿之围化解。

那,楚军没有帐篷、锅灶之类的补给怎么办呢?数十万秦国大军都被打败了,还发愁缴获的战利品里面没有这些军中必备物品吗?

此一战,彻底打出了楚军的威风。项羽名震天下。

当时,各诸侯国派来的援军在秦军周围的,不在少数。因为慑于秦军威势,不敢上前。现在见项羽如此勇猛,无不心惊胆颤,惊骇不已。

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集各诸侯国来的将领,“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意思就是这些诸侯国的将领对项羽是既敬佩,又害怕,在进入项羽军的辕门之时,都是跪伏于地,用膝盖爬著前行,没有人敢抬头仰视项羽。大家共同推举项羽为各诸侯国总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国的军队,都接受项羽的指挥。

说起来,类似项羽这次“破釜沉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在战场上,被运用的战例颇为常见。其中,胜利者固然有之,失败者,甚至全军覆没者,也比比皆是。成与败,运用之妙,全在将领本身。

项羽此处的运用,可以说是完胜,非常成功。别的不说,就看那位以谋略著称的范增,对于项羽此计,丝毫不加反对,就可见一斑。

当然,项羽的成功,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将所有士兵置于死地,激发起大家的斗志,逼大家去拼命那么简单,而是有强大的实力在背后支持。

首先,项羽本身勇猛无敌。作为一个统帅的同时,还是一员无敌的勇将,临阵之际,往往冲杀在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士兵的士气。主帅都冲锋陷阵在前了,你一个小卒还有什么好抱怨、怕死的。

其次,楚军数量虽少,但无一不是精兵,其中的八千子弟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反观秦军,已经长时间连续作战,从身体到心理,都颇为疲惫,再加上粮道被断,心里难免慌乱,导致士气低落。

第三,各诸侯国的援军,虽然没有真的上阵厮杀,但是数十万人马,多国联军的名头摆在那里,秦军再怎么看不起这些乌合之众,也不能不分心提防,防备这些人突然入场,打自己一个冷不防。所以这里的秦军,一定会分出部分人马防范联军,颇有多面树敌,甚至被敌包围的紧迫感。

另外,因为前面刚刚大败过楚军,所以对楚军的战斗力、项羽的勇猛,秦军上下,难免估计不足。

在这种种情况下,仓促应战的秦军,被背水一战、准备充足的楚军打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