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大洋 我們知道漢武帝的『盛世』是民窮財盡、天下戶口減半,我們也知道唐太宗的盛世是民生向好、天下晏安,但對於明成祖朱棣的『盛世』成色如何,可能沒什麼概念。『永樂盛世』其實是利用紙幣,製造變態的通貨膨脹堆出來的盛世,民間財賦被朝廷洗劫一空,明朝的紙幣也因爲設立之初就用心險惡,徹底失去了信用,民間改爲白銀交易,限制了明朝中後期經濟的騰飛。
大司馬說
朱元璋的祖制如何限制了明朝的變革 朱元璋對建文帝寄予厚望,從沒想過傳位朱棣 建文帝敢削藩是因爲有一把好牌,可惜打爛了 建文帝沒有敗給朱棣,而是敗給了朝中的內鬥 建文帝忙這事去了,耽誤了打朱棣 海瑞並不無能,反而是堪比張居正的名臣 翻開正統的史書,發現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大多都是讚美之詞,這些讚美看來也有根有據,因爲他完確實成了許多值得書寫的大事。 朱棣本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統帥,這是毫無疑問的。經過三年『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大明對蒙古進行了五次北伐,每一次朱棣都會御駕親征。第一次北伐的規模就十分浩大,投入兵力達到50萬。最終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先後大敗韃靼可汗本雅失里與太師阿魯台兩部,迫使韃靼稱臣納貢。 朱棣確實很能打 第一次北伐四年後,瓦剌趁韃靼衰落,逐漸強盛,朱棣又一次發兵50萬征討瓦剌,大勝而歸。瓦剌遭重創後,韃靼復興,朱棣在1422年以60多歲高齡第三次北伐,韃靼首領阿魯台接戰不利後遁走,明軍只得撤軍,途中遭遇兀良哈部,朱棣認爲此部和阿魯台狼狽爲奸,遂將其擊潰。1423年與1424年,韃靼兩次襲擾大明邊境,朱棣又發動第四次以及第五次北伐,敵軍都在戰況不利時遠遁。 朱棣的五次北伐,沒有一次以失敗告終,這種武功,在歷朝歷代也非常罕見。日本學者那珂通世評價朱棣爲『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爲了更便利地與蒙古作戰,從1407年開始,朱棣命人興建北平城、開鑿運河,準備遷都。經過14年的大興土木,大明都城於1421年從南京遷至北京,並被後世稱讚爲『天子守國門』。 朱棣執政時期完成的最轟轟烈烈的事情,乃是派鄭和六下南洋。據說鄭和第一次出海的船隊由長44丈,寬18丈的大船62艘組成,所載兵力接近28000人,這種規模,在同時代的遠洋船隊中是絕無僅有的,所過之處的人們對大明的國力都驚嘆不已。 鄭和的船隊在東南亞以及印度洋耀武揚威,宣示大明的影響可以觸及如此遙遠的『蠻夷之地』,並向他們的首領發放朝貢『許可證』,獲得這張『證書』意味著有了壟斷當地與大明合法貿易的機會,於是這些國家紛紛組成使團前來朝貢,其目的雖然爲了伺機貿易,但確實也爲朱棣完成了『萬邦來朝』的華夷秩序。 從這些方面來看,明成祖朱棣的確像毛評價的那樣『搞得比較好』。可是,如果翻開經濟史的書籍,通常都會看到一個情節:永樂年間,是明朝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大明實行紙幣本位,發行『大明通行寶鈔』,規定1貫鈔價值1000文錢或者白銀1兩,又或者米一石;4貫鈔價值黃金1兩。 起初是鈔、錢並用,禁用金銀,後來因爲寶鈔的發行毫無限制,只投放,不回收,而且只准民間用金銀向政府兌換寶鈔,卻不准用寶鈔兌換金銀,市場上的鈔票就越來越多,價值持續降低,1390年時,1貫鈔只值錢250文,遂連錢也禁了。但是到1395年,1貫鈔值錢100文而已。 大明的紙幣本位,從一開始就是爲了利用新鈔票相對較高的購買力攫取民間財富。
大明寶鈔
從發行伊始就用心不純的大明寶鈔 朱棣登基以後,開始了其極不平凡的帝王生涯——北伐蒙古、興建新都、遠洋航海。他享國22年,比父親洪武帝少8年,完成的事業卻只多不少。這些能夠彪炳史冊的壯舉,不是從天而降的,都需要真金白銀。 爲減輕財政負擔,永樂皇帝按捺不住印製鈔票的衝動。永樂五年(1407年),1貫鈔低到值錢12文——這還僅僅是官方規定的價格,實際價格還要低很多! 爲了強行穩定鈔票價值,朱棣再次嚴令禁用金銀,將不用鈔票交易者定爲死罪,並全家罰款後充軍;有知情不報的,罰鈔百倍;有偷偷降低鈔票價值進行交易的,要罰鈔萬貫…… 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的,毫無節制的濫發寶鈔,自然使得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價格降低是必然的結果,越要控制價格,越會適得其反。這些強制性的手段毫無疑問不能阻止寶鈔繼續貶值。 朱棣一件又一件光輝成就的另一面,則是大明百姓們不得不手持註定貶值的鈔票,面對財富的縮水束手無策,或者冒著『犯罪』的風險在黑市中使用金銀。這種狀態有什麼尊嚴可談? 政府不創造財富,所有的財政支出,都獲取自民間,而獲得的手段,無非是官辦企業,徵稅和通貨膨脹三種。 徵稅是一種很容易被發現的手段,每次加稅都可能被說成『橫徵暴斂』,以至於遺臭萬年,通貨膨脹是一種略爲隱蔽的將財富從民間轉向政府方法,就成了徵稅的替代品。政府想做的事越多,開支就會越大,需要從民間吸取的財富也就越多。明成祖朱棣笑傲一方,揮斥方遒的代價,就是降低了無數百姓的生活水平。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朱棣的北伐戰爭在短期內是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這是一種投資行爲,讓大明百姓免遭蒙古襲擾,可以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收益。 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相反,其恰恰很可能增加了戰爭的頻率。 『你不需要擁有沿途的旅店,你只需要旅店對你開放』。如果旅店對過路旅客一視同仁地開放,我們預計很少有人會爲了滿足旅店帶來的某些需求而使用暴力,只需要支付足夠的價格,就可以獲得旅店的商品或者服務;如果旅店對一些人關閉,而又沒有其他替代品,這些人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很可能會使用暴力攻打旅店;旅店開放的程度越小,要經受的暴力就會越多。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勞動人民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就像旅店對旅客無差別地開放一樣,相互貿易才符合雙方的利益。而農耕民族的政府總是因爲個別的搶掠行爲而將整個游牧民族視爲敵人,對雙方的交往百般阻撓,關閉邊境,只開放少量的貿易點或乾脆禁止貿易。失去貿易渠道的游牧民族此時就像無法滿足需求的旅客,即使他有支付價格的能力,也只能依靠攻克旅店來滿足需求。 農耕民族的政府就將許多原本不會成爲敵人的人逼迫成了敵人,然後聲稱自己可以保護百姓免遭敵人侵略而鞏固合法的統治地位,這樣統治者的私利就得到了滿足。 所以,將游牧民族打敗並非對未來的投資,如果對與游牧民族的貿易設置過多障礙,則會不斷出現新的敵人,農耕民族政府就要經常與其戰鬥,戰鬥的開支又總要從百姓身上攫取…… 從朱棣五次親征蒙古的事例來看,重創韃靼,瓦剌興起;重創瓦剌,韃靼興起……從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來看,犬戎、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這些游牧民族彼伏此起,都曾與農耕民族爆發激烈衝突;即使取得過輝煌勝利,農耕民族絕無可能一勞永逸,其根源就在於政府或者統治者總是爲了一己私利而故意採取對游牧民族的敵對態度。 從朱棣之後的事態發展來看,嘉靖皇帝時期,蒙古俺答汗曾因急需絲綢,表達出迫切與大明自由貿易的願望,並明確表示暴力搶掠乃是貿易途徑遭到拒絕之後的備選方案,嘉靖皇帝卻傲慢地將使臣斬首,逼迫蒙古軍隊兩次搶掠北方,大明百姓損失難以計數。 鄭和下南洋的支出更是大明政府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這些花費更不可能是一種投資,而是朱棣爲了宣揚國威,滿足其『萬國來朝』的虛榮,並維護其統治合法性的一種個人消費罷了。 鄭和能夠帶來如此多的朝貢使團,跟朱棣依舊嚴厲執行海禁,不許商人出海貿易有莫大關係。朝貢的另一個說法是『勘合貿易』,南洋諸國的使團藉機進行貿易,才是其萬里迢迢前往大明的主要原因。 假若大明沿海居民可以自由出海貿易,南洋諸國對大明的商品需求不至於如此高漲,前來朝貢的熱情也會降低許多。大明的海禁與鄭和遠航相互搭配,其實是一種壟斷貿易途徑的嘗試,在得到高額回報的同時讓大明沿海百姓因不能出海貿易而越發貧困。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損害而非促進民間貿易 朱棣的通貨膨脹,是保證其實現自己各種欲望的卑鄙伎倆,規定只准使用紙幣,就排除了金銀等各種貨幣相互競爭可能,他也就可以利用壟斷貨幣的發行權而更加富有。 當紙幣因超發而劇烈貶值時,民間的拒用會讓他失去攫取財富的手段。朱棣使用極爲嚴苛的刑罰懲戒那些不過是想保護自己財富的百姓,就是試圖穩定紙幣價值,好讓他能更多地對百姓吮脂吸髓,卻偏要打著『爲天下計』的幌子。 可所謂『天下』,究竟是誰?其手段何其殘忍!心腸何其狠毒!哪有半點兼濟蒼生的慈悲情懷!他完全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暴虐之徒。 成祖把治下的國家用自己一樁一樁成就精心包裝成『永樂盛世』,顯得好像大明百姓都因他的英明神武而獲益匪淺。再怎麼矯揉粉飾,他發行的鈔票都會撕扯開虛偽的假面,使其醜態畢露。 永樂朝的百姓們確實還有值得慶幸的事——無論是北伐蒙古還六下南洋,朱棣都沒有以失敗收場,想想那些揮金如土但最終慘澹收場統治者…… 歡迎關注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