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73|回復: 0

[儒学动态] 〖论语译解〗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複製鏈接]
国学观察 發表於 2018-6-23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恭己:字面意思有两重,一是恭敬自己,自爱自重;二是,使自己对人、对事恭敬,即处世有礼。

一言蔽之,可理解为:修身而达礼。刘宝楠〖论语正义〗云:『恭己者,修己以敬也。』

2、南面:代指君王。古以坐北而面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白话试译: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修己达礼,端正地临朝听政罢了。』

疏解:

一、

很多人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专利,其实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儒家讲的无为而治与道家讲的无为而治,既相通,又有明显的差别。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讲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有一纲二目:

其纲要为:

他认为天道秩序最为美好,人若顺天道,尊自然,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

而怎样才能做到顺天道、尊自然呢?老子认为,首先需要寡欲;只有寡欲,心才能清净;只有心清静,人心才能与道心相通。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其二细目为:

1、施行富民、愚民政策,使民富有,但无知无欲。〖道德经.第3章〗云:『.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主张小政府,简政事,尽量不干涉。〖道德经.第57章〗云:『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儒家的无为而治,其纲要与道家一致,也推崇天道,孔子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认为寡欲,才能清净;清净,人心才能复归道心,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在细目上,儒家赞同富民,但不赞同愚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儒家原则上赞同『简政事,不干涉,放任自由』,但有条件:

条件一:时机要适合。

条件二:各种礼乐、政治、刑罚制度健全

条件三:用人得当,贤人在位。

条件四:君王本人需要清心寡欲。

因此,儒家虽然推崇无为而治,但同时认为无为而治境界太高、太理想化,并不容易做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修己达礼,端正而坐,临朝听政罢了。』

古人注疏本章语录,各有侧重,但都不脱离这几个条件。例如:

何晏站在用人得当的角度论无为而治,他说这章语录:『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论语集解〗)

刘宝楠赞同何晏,他在〖论语正义〗中引〖大戴礼.主言篇〗中的话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又引〖新序.杂事四〗中的话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邢昺则从君王需清心寡欲的角度讲,他说:『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

朱子从君王的德行与用人两个角度讲,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

魏征则从用人与制度健全等角度,理解无为而治,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皇侃另有不同,他从时机等方面论。他引用蔡谟的话说:『尧不得无为者,所承非圣也;禹不得无为者,所授非圣也。今三圣相系,舜居其中,承尧授禹,又何为乎?夫道同而治异者,时也。』(〖论语义疏〗)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制书,向天下士人问策,其中一问说:『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ze)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董仲舒对答认为,舜承尧帝的善治,天下太平安定,又有贤臣辅佐,故能无为而治。他说:『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而周文王时,天下多事而乱,故他不得不勤政,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他说:『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二、

在历史上,汉、唐、宋、明、清诸朝,无不推崇无为而治;可实施无为而治最有名的历史阶段,则是汉初。

儒家的无为而治,在汉初被儒生陆贾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具体的治世理论。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他推崇舜的无为而治,说:『古代英明的虞舜治理天下时,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超然好似并不把自己当成君王,也从不自作聪明随意干涉百姓的事务,但天下太平大治。』

他举秦朝为反面例证,认为秦朝失败的原因,是始皇帝君臣欲望太多、干涉太多,法律太苛烦,说:『政府干涉的民间事务越多,天下就会越乱;法律订得越详琐,执行越苛刻,违法犯罪的现象就越多;军队征战越频繁,敌人就越多。』

汉高祖刘邦极为赞同陆贾的观点,陆贾在朝堂每读〖新语〗一篇,他都击掌叫好。所以,汉初前期实施的无为而治,是儒家式的。

汉初的功臣之一曹参,担任齐国相。齐地刚经过战乱,破败不堪,曹参不知该如何治理。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通黄老学说,就向他请教。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

曹参听了很高兴,在齐国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后来,刘邦、萧何相继去世,曹参调到中央,出任汉朝的相国,他开始尝试着把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无为而治嫁接。

曹参到长安后,饮酒无度,不理政事。汉惠帝不知他葫芦里买什么药,便指使在宫中做事的曹参的儿子,旁敲侧击去问曹参,说:『高帝刚刚永别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靠什么处理国家大事呢?』

曹参听儿子问这样的话,勃然大怒,打了他二百板子,说:『快点进宫侍奉皇上,国家大事不是你该说的。"

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您为何要惩治自己的儿子?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方面,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规政令已经完备,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醒悟,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参辅佐惠帝实施无为而治,具备与『舜帝』相似的条件:1、刘邦、萧何给他们打下了良好的社会与制度基础。2、时机好,天下苦秦的苛政已久,渴望宽松休息。3、用人得当,贤臣在位。4、惠帝仁德而少欲。

但后来,到汉景帝末期,汉朝实施无为而治的条件开始逐步丧失。

其一,刘邦、萧何制定的各项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已有所僵化,需要更改损益了。

其二,社会宽松日久,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推行到了极端,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日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且政府的权威渐失,豪强横行乡里,社会秩序趋乱。

其三,官吏人浮于事,日趋腐败。

因此,尽管景帝竭力修身,努力保持无欲清净;但实际无为而治的国策,已难以为继。汉武帝继位后,时势已不允许他继续无为而治。他将治国之策更改为:奋发有为、刚猛而治。既是顺应天道之举,也是无奈之举。

治国之道,本来就该一张一弛,宽猛相济。无为而治,不是人主观上想实施,就可以实施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