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7|回復: 0

[中國正能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品行高尚的人

[複製鏈接]
生民无疆 發表於 2018-7-13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品行高尚的人

人无业则不立,立必有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方能博学多才,成家立业。

学会谋生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做人更为重要。德才兼备,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道德君子。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开篇便谈德与才的关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在司马光看来,国家选人用人之时,若人才不足,宁可任用无德无才的愚人,也不要用有才无德的小人。一部〖资治通鉴〗,以无数历史事实论证了这一点:有才无德者,必然是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有才无德者,害人又害己,不仅会招致自己家破人亡,而且会祸害天下。因此,当虚心学习古圣先贤,谨身修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隋末天下大乱,豪强蜂起。李渊父子广修文德,不战而屈人之兵,各路英豪越陌度阡,汇聚于长安,共创大唐盛世。阅读〖贞观政要〗就能发现,唐太宗也常出昏招。因为君臣之间开诚布公,昏招才得以避免。贞观之治的实现,靠的是君臣修德。

学会探究学问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养心更为重要。身心健康,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稍遇坎坷便半途而废,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自然是干不成大事的。人生无坦途,世间多诱惑,如何正确面对?那就是要自己的心保持在中和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如何做到呢?『克己复礼为仁』,克制欲望,规范言行,便能达到『仁』的境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只要我们对待一切取中庸之道,保持一颗『坦荡荡』的平常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成败得失、荣辱穷达,皆能心静如止水,便能顺应自然,身心健康,成就大业并获得长寿。古代士大夫大都有这样的良好心态,一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教育理念情趣高雅,『穷则独善其身』,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自娱;『达则兼济天下』,积极为民请命,诤谏于朝廷。高尚博达,自然天成,这就是古代士大夫的心胸。

学会经世治国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立志更为重要。回报社会,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一个人的志向有多高,他才能走多远。才华横溢而不求进取者,自然不会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自古以来,便有『小人儒』与『君子儒』之分。为追求个人私欲而读书的人,便是『小人儒』,他们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孔子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才是中国士人的主流。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教育理念皆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志存高远,一心为国建不世之功。如何立志?『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首先必须端正态度,一心一意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为此而从修身、齐家做起。这就是说,立志必须与行动相结合,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便是中国士人的人生理想,他们终生孜孜以求,虽九死而不悔。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理想,培育出了无数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诗礼传家也成为标准的中国式『家训』。

教育理念,做人、养心、立志之本,在于尊师、重教、崇道。

尊师,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于欧洲的宗教至上,在我国,崇拜的第一圣人孔子,千年一贯的谥号是『至圣先师』。二千年来,天下州县皆有孔庙,有学校处必有孔子牌位。祭孔是国家修文之必修课,『(武德)七年二月,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通典〗卷第五十三)尊孔,是倡导尊敬现实中的老师。『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辇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尊师的本质是尊重知识,是对知识的崇拜。千百年来,在中华城乡,天地君亲师并尊,官府以尊师兴学为重,士人以教书育人为荣,百姓以尊师重教为乐,故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恢复对孔子的礼敬,不仅有助于全国教师以孔子为典范,加强师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而且可以使国民对中华文化心生敬意,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尊孔必重教,重教必尊孔。我国古代教育发达,世界上没有比中华更重视教育理念的民族。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汉平帝元始三年(西元3年),全国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形成,政府将公立学校办到了乡镇一级,乡的学校称为『庠』,聚(小镇)的学校称为『序』。汉朝人口约6000万,而太学学生竟多达3万人。与许多人的印象相反,清朝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同时期欧洲,『有清学校,向沿明制。京师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直省曰府、州、县学。……又有义学、社学。社学,乡置一区,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令入学。』(〖清史稿·选举一〗)教育的普及,为平民读书改变命运和国家实施科举取士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教育是个人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华文化为何五千年不衰?无他,惟在重教二字。

教育,古人称之为『教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懂『道理』,使之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心智健全的人。西方有人说,学校里多一名学生,监狱里就会少一名囚犯,也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首重养成教育,学生的启蒙教材是〖孝经〗、〖论语〗,在懂得如何做人的基础上,再学习经世治国的知识。无论将来能否得志于科举场,他们都会是注重修身齐家,积极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人。人人知书达理,国家必为礼仪之邦。二千多年来,古代县令带着主薄县尉等三五个官员,配备若干衙役,便可在高卧弦歌中,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靠的就是早已植根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古人的治国智慧,于今大有益处。今天,广采〖十三经〗作为中小学教学内容,在大中学校广泛开展以读〖十三经〗、〖二十四史〗和书法、国画、琴弦、围棋、太极拳等中国式雅趣的教学活动,从大处看,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净化社会风气,降低治国成本;从小处说,可以让每个人、每个家庭受益无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