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劉邦,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是劉氏的天下。 為了徹底封住異姓王的口子,尤其是呂氏一門,劉邦又想了個辦法。 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呂氏一門也多有參與者,並且也立下了大小不等的功勞,封爵的還是有的。不過只要不封王,劉邦覺得威脅就不大。 一天,劉邦召集文武大臣到自己身邊,同時命人宰殺一匹白馬,要大家和自己一起歃血為盟。 所謂歃血為盟,是古代的一種訂立盟約時的儀式。就是宰殺一頭牲畜,然後將牲畜的血,或者塗在嘴唇上,或者喝一點點,或者撒入酒中,大家喝一口這個酒,然後再說出誓言,或者宣讀盟約書的內容,表示信守承諾,絕不違背的意思。 古人比較重視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又以白色的牲畜(馬、牛、駱駝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說法不一)為高規格的祭祀物品。 在他們眼裏,經過這樣的儀式,這個盟誓的內容就會上傳到上天的耳朵裏,大家就不能違反了,否則上天就會降下懲罰。 劉邦帶領大家發出誓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 不過,其作用,並沒有劉邦希望的那麼大。劉邦死後不久,呂后就大肆分封呂氏一族之人為王。 如果劉邦死後有靈的話,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接下來,劉邦又經過一番安排、佈置之後,感覺到生命真的即將走到盡頭,將呂后找來,安排後事。 呂后正為這事着急呢。 皇帝的位子由太子接任,這沒有任何問題。那丞相呢? 要知道當時丞相蕭何,比劉邦還大一歲呢,已經是63歲了。蕭何死後,誰能接任丞相的位子啊?呂后雖然手腕也是不凡,但是在識人、用人上,比劉邦還是差遠了。所以由不得呂后不着急。 劉邦對此,也早有安排。 見到劉邦,呂后急忙詢問:『陛下您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去世了,誰能接任相國的職務呢?』劉邦乾脆的回答:『曹參可以接任。』 呂后繼續問:『那曹參之後呢?』 劉邦想了一下回答:『王陵可以。不過王陵智謀不足,可以讓陳平輔助他。陳平有智謀,但是缺乏決斷力。這兩個人合在一起就差不多了。另外,周勃雖然為人忠厚,不善言談,文才也不怎麼樣,但是這個人有真本領,將來能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讓他做太尉吧。』 呂后繼續追問:『那再之後呢?』 劉邦搖搖頭:『再之後的事,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劉邦這裏的意思,一個是自己現在的臣子中,也就這些人足堪大用了,其他的,自己也沒什麼可以安排的了,只能到時再看了;另一個的意思是,到了那個時候,你呂后也該差不多離開人世了,安排也沒什麼用了。 不管安排好沒安排好,不管放心不放心,公元前195年的4月,這位平民出身的漢朝開國大帝劉邦,死了,終年62歲。從公元前202年正式當皇帝,到公元前195年,一共做了8年皇帝。 不過史書上計算劉邦的年號,是從秦朝滅亡,劉邦被封為漢王的公元前206年開始計算,所以史書上記年為高祖十二年。 劉邦死了,當初跟隨他身邊的那些名臣勇將也大多風流雲散了,那麼被劉邦誇讚為『漢初三傑』的另兩位,蕭何和張良,結局如何呢? 漢朝建立後,蕭何一直擔任着丞相的職務,對劉邦忠心耿耿,盡心盡力輔助劉邦治理國家,劉邦領軍征討在外的時候,朝政基本靠蕭何維持着正常運轉。 即使這樣,劉邦晚年,也對蕭何越來越不信任。 好在蕭何的政治智慧頗高,既不攬功,又不爭權,甚至不惜裝作貪財收受賄賂以自污的方式,讓劉邦放心,算是安度了晚年。 公元前193年,在劉邦死後差不多兩年時間,蕭何病死。 張良更加睿智一些。 劉邦最終能取得勝利,與張良的參謀之功密不可分。鴻門宴、暗度陳倉、約法三章、滎陽之戰、垓下之戰、分封諸侯、定都長安、太子問題,幾乎可以說,發生在劉邦身邊的每一個重大的事件,都有着張良的影子在其中。 對於劉邦來說,張良可謂半師半友。分封爵位時,劉邦要封給張良三萬戶為食邑,被張良堅決拒絕了,最終,只要了小小的留城為食邑,稱留侯。這裏的張良,比韓信高明的不止一籌。 接下來,張良是儘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不到劉邦追着問到頭上,很少再主動獻計獻策了。偏偏越是這樣,劉邦越離不開張良,大事小情非要和張良探討一下才放心。 後來,張良以體弱多病為藉口,慢慢遠離了朝堂,過着半隱居的修道生活。 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