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3|回覆: 2

[訓詁學] 筆·一字一世界 一筆一乾坤 ·說方解字

[複製鏈接]


妙筆生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詞語

妙筆生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詞語

筆字出現時間比較晚,戰國時代的簡牘文字中才出現

筆字出現時間比較晚,戰國時代的簡牘文字中才出現

妙筆生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詞語,看似是來形容畫工出神入化,其實不然。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詩仙李白小時候曾經夢見自己所用毛筆的筆頭上長出鮮花,長大後果然文才橫逸,這就是『筆生花』的傳說。

聿是筆的本字

聿是筆的本字

筆字出現時間比較晚,戰國時代的簡牘文字中才出現。更早時,聿是筆的本字,甲骨文字形很形象,上面是一隻手的象形,手中握着一隻毛筆,可以明顯區分出上部的筆桿與下端分岔的筆頭。許慎【說文解字】記載:『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東周時期,各國對於筆的稱呼並不相同,楚國人稱為『聿』,吳國稱為『不律』,燕國稱為『弗』,只有秦國稱之為『筆』。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解釋:『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於是對於筆的稱呼便統一為現在見到的『筆』字。在『筆』的簡化字中,把聿簡化為毛,而竹與毛正好代表製作毛筆的兩種原料。

【說文解字】記載:『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說文解字】記載:『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筆與文人雅士朝夕相隨,不離左右,久之便賦予了它諸多雅號,不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詩經·靜女】中有『靜女其孌,貽我彤管』,筆就得到『彤管』之名;曹植【薤露行】中有『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筆又得『寸翰』之號;左思【詠史】中有『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筆自此可稱『柔翰』。不僅如此,筆還是文采的代稱。除了開頭提到的『妙筆生花』,另一成語『江郎才盡』也與筆密切相關。據【南史·江淹傳】記載,南朝的江淹年輕時就是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一日,他在園中涼亭午睡,迷濛中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江淹一摸懷中,果然有枝五彩筆,於是,他就把這枝筆還給了郭璞。誰知一覺醒來,這位曾寫出過不少峭拔蒼勁詩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無,再也寫不出五彩繽紛的文章了。在古人筆下,似乎才華不是出於自身,而在於筆,足見其在文人心中之地位。

對於筆的稱呼並不相同,楚國人稱為『聿』,吳國稱為『不律』,燕國稱為『弗』,只有秦國稱之為『筆』 ...

對於筆的稱呼並不相同,楚國人稱為『聿』,吳國稱為『不律』,燕國稱為『弗』,只有秦國稱之為『筆』 ...

的確,無論什麼人,只要想要我手寫我心,就離不開筆。書法家用筆能書寫出大小篆的古樸、隸書的端莊、楷書的秀美、行書的飄逸;詩人詞人用筆能書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門前流水尚能西』的平實;畫家用筆能繪畫出山川、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百態千姿,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在大家筆下,才思有如春風吹過,留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傳世佳作,而普通人,也能用筆塗鴉出自己一路所走過的記憶的深淺不一。

【說文通訓定聲】解釋:『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說文通訓定聲】解釋:『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

筆還是史官手中的利器。在【禮記】中,有『史載筆,士載言』的說法。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右史記事,左史記言。『史載筆』即史官用筆記錄國家大事。在古人看來,史官最高的品質叫做秉筆直書,即拿着筆就要寫實話,不能在強權威脅下說假話。通過筆錄使後人了解歷史原貌,同時以文化之力監督、規範帝王以及官員的行為,這是中國史官的使命。而為維護史官的尊嚴和秉筆直書的權力,歷代先哲前仆後繼,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齊太史剛直,晉董狐無畏;孔子定【春秋】,亂臣賊子懼;司馬遷直書無隱,漢室未敢竄易一言。『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史官手中拿的不僅是筆,更是中正與真實。

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於是對於筆的稱呼便統一為現在見到的『筆』字 ...

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於是對於筆的稱呼便統一為現在見到的『筆』字 ...

筆尖柔軟無骨,但古人五指發力,靜氣凝神,寫出的字卻方正剛直、骨力遒勁,萬鈞難撼。今天,進入了鍵盤時代,不僅毛筆難得謀面,即使鋼筆、鉛筆,亦與我們漸行漸遠。若有時間,不妨拿起手下的筆,去感受千年前古人揮毫時的那種情懷,那種中正,那種書寫真實的高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8-9-4 19:03
筆尖柔軟無骨,但古人五指發力,靜氣凝神,寫出的字卻方正剛直、骨力遒勁,萬鈞難撼。

這樣一表述,感覺書法就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8:53
筆與文人雅士朝夕相隨,不離左右,久之便賦予了它諸多雅號,不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