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江充到底是什麼人?
實際上,在處理太子使者這件事上,別說江充是個佞臣,哪怕只是個心思靈活之輩,也知道這正是天賜的和太子交好的機會啊。而且這事毫無風險。江充先是罰沒太子的車駕,然後賣太子個面子,不將這件事匯報給漢武帝,這樣,既維護了國家法規,又交好了太子。即使漢武帝知道了,也沒任何問題啊,江充已經維護了國法,只是為了維護你們父子的面子和感情,才將這件事隱瞞,沒任何錯誤啊。 而且,此時的漢武帝年事已高,太子劉據隨時有即位為新皇帝的可能,多好的給自己留後路的機會啊。 可是,江充偏偏就選擇了公事公辦,不講絲毫情面。 明察秋毫的漢武帝當然看到了江充的忠心,予以表彰,但是江充和太子的關係卻蒙上了陰影。 那麼,既然江充如此鐵面無私,忠誠正直,那為什麼歷史上對江充的評價那麼低呢? 江充被人所詬病的地方,主要就是他所有的行動的動機都被評價為:邀名買直,也就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沽名釣譽,或者再刻薄點說,就是政治賭徒。 也就是說江充的一切鐵面無私的舉動都是江充的政治投機,是為了投漢武帝所好,為自己求得功名利祿而採用的手段。成則榮華富貴,敗了呢,身死族滅也無所謂,想求得高官富貴,不冒點風險怎麼成? 不過,這種說法也有失公允。 退一步說,即使這些推論都是真的,又如何呢?皇朝時代,所有權利皆歸於一身,又有幾人能大公無私到不討皇帝喜好?又有幾人能眼界開闊到將國家、民族置於皇朝之上? 另外,江充另一個大的缺陷就是其繡衣使者的身份了。繡衣使者本身就是漢武帝手中的一把刀,而江充又是其中最鋒利的刀刃,怎麼會不受到詬病?要知道,雖然皇帝幾乎就是法律的代名詞,但畢竟不能完全代替法律。而繡衣使者卻是代表着皇帝,並不是代表着法律,所以其專權跋扈,濫用職權、踐踏法律之事,頻頻發生。這些,雖然當時大家敢怒不敢言,但又怎麼可能不被歷史詬病? 當然,其最受歷史抨擊的就是他在巫蠱之禍中所扮演的角色了。 話說回來,江充本身當然也絕不是公而忘私之人。 按照【漢書】記載,當江充獲得足夠的權利後,就開始大肆為自己的家族、好友謀私利。結果,宗族之人良莠不齊,犯了罪,江充也受到了連累,被罷了官。『遷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 嘗到了權利滋味甜美的江充當然不甘心再失去,於是更加賣力的在漢武帝面前表現,希望能挽回自己在漢武帝心目中的印象。 於是,繡衣使者這頭巨獸張開了血盆大口,其兇猛程度,遠遠超出漢武帝的預料。也就是說,當這頭巨獸動起來後,漢武帝都一度失去了控制,或者說,反而被他利用了。 事情的起因很偶然。 公元前92年的一天,漢武帝住在位於上林苑的建章宮中,無意中看到一個陌生的男子,帶着寶劍從大門進入了宮中,看門的衛士絲毫未加阻攔。漢武帝懷疑此人心懷不軌,命人捉拿,結果卻被這人跑了,沒抓到。 漢武帝大怒,將負責守衛宮門的相關人等全部處死,並派出大量人馬,在上林苑中大規模搜查,沒有結果,又關閉長安城門,在長安城中搜索。整整折騰了十一天,還是沒有任何結果。 年紀越來越大的漢武帝,疑心本來就越來越重,這下,漢武帝更是沖沖大怒,看誰都不順眼,看誰都像不懷好意的樣子。 繡衣使者當然是全面出動,四處明察暗訪,尋找着所謂的幕後真兇。 結果懷疑中的刺客沒找到,幕後真兇也沒眉目,卻發現了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貪瀆之事。 這個公孫賀,也是追隨在漢武帝身邊的老臣了,從漢武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追隨在劉徹身邊。後來,多次協助過衛青出征,立下過不小的功勳,再後來,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之職。 可是,在漢武帝這個英明又刻薄的皇帝手下做丞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公孫賀前邊的多任丞相,或者死於漢武帝刀下,或者被罷官奪爵,少有善始善終者。所以當漢武帝封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死活不肯接受。最後漢武帝硬是命人將丞相的印綬塞給他,然後起身徑直離去,擺明了你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的態度,公孫賀才不得已當了這個大漢國的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