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4|回覆: 0

[中藥大全] 談中醫補法

[複製鏈接]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12-6 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簡談中醫的『補法』

『補法』是中醫根椐辨證論治的原則,選用具有補益、強壯等作用的藥物,經過配伍,組成方劑,來補充人陰、陽、氣、血、營、衛、津、液等的不足,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種虛弱證候,達到強壯身體、恢復健康的一種治療方法。在中醫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中,補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補法是中醫治療『虛證』的一項基本方法。下面分四個方面來談。

古代有關『補法』的一些記述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典醫著【內經】中,明確地提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損者益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等有關補法的使用原則及大法。在【內經】中還有一張補法的複方,方名四烏賊骨一蘆茹丸。方內除烏賊骨、蘆茹(即茜草根)外,還有雀卵,並用鮑魚汁送服,功能補肝腎,益精血,通血脈,和腸胃,用以治療『血枯』經閉的病症。由此可知,補法在臨床上的應用是相當早的。嗣後【難經】又提出了『虛則補其母』的方法,即用間接的補法以治療虛證。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多種補藥的記述,如人參、山藥、菟絲子、杜仲等。

到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在補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現僅舉一些藥方為例,如:益氣助陽藥方有附子湯、理中丸等;養陰助陽藥方有金匱腎氣丸、芍藥甘草附子湯等;養陰益血藥方有芍藥甘草湯、炙甘草湯等;養陰清熱藥方有黃連阿膠湯、竹葉石膏湯等;急救回陽藥方有四逆湯、白通湯等;溫中助陽藥方有小建中湯、四逆加人參湯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藥方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白虎加人參湯等。張仲景的著作,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的,對後來的醫學發展,有很大影響。在補法方面,對陰、陽、氣、血、津、液等的補益,指出了藥方組織的規範。他傳下來的很多處方,至今仍在臨床廣為應用,並且確有良好療效。

唐代王冰對【內經】的理論,又有所發展。後人稱他的理論是『發【內經】所未發』。在補法理論方面,他指出,治元陽之虛要『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真陰之竭主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等。這些理論對後來醫家補腎陰、補腎陽的方法,有很大影響。

宋代名醫錢乙,在補法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他指出,小兒陰氣未盛,陽氣柔弱,不宜過用香竄藥。主張治小兒肺虛喘促,用阿膠散;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白睛多、面白,用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並創製了不少補方,如六味地黃丸、五味異功散等,至今仍為醫家所沿用。有人說他在補法上給後世的『滋陰派』起了倡導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金時代的張元素創『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在補法方面,把每髒每腑的補法和補藥,列舉很詳細,在靈活用藥方面給後人以很大啟發。張元素的弟子李東垣則主張要重視脾胃陽氣的補健。他認為脾胃與人體的元氣、精氣的滋生及升降運動有密切關係,創昇陽補氣的方法,制訂了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不少健脾益氣的藥方。在補脾胃方面有很大的發展。

至元代朱丹溪又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對滋陰法又有發揮,後人稱他為『滋陰派』的倡導者,後來的溫病派受其影響很深。

明代張景岳創『新方八陣』,其中有『補略』『補陣』。他很注重補腎,創有大補元煎、右歸飲、左歸飲、右歸丸、左歸丸、玄武豆等補腎藥方。

明末綺石,對於虛勞症運用補法有較多的實際體會,著【理虛元鑒】二卷,創『理虛三本』、『理虛二統』等說。

清代最大的發展是以葉天士、吳鞠通等為代表的溫病學派的崛起。在補法方面,對高熱病後形成虛證的理論、治法、方藥,都有新的創見。認為溫熱之邪最易傷陰、灼津,故多用增液、生津、濡潤、養陰的藥品以治其虛。創製的藥方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等,在補法上又有一大進步。

常用的補法和方藥

一般說,『補法』主要是用來治療『虛證』的。但虛證中又有五臟六腑的虛證,其中又分心氣虛、心血虛,腎陽虛、腎陰虛等等更具體的虛證。所以應用『補法』時,一定要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作具體分析,辨清『證候』,選擇用藥,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絕不可機械死板地生搬硬套。今把臨床常用的補法及其方藥,簡介如下,以供參考。

一、補心法:適用於心虛證。心虛證又分為:

(1)心氣虛:多見神倦欲寐,心慌氣短,驚悸自汗,脈虛軟等症。

(2)心血虛:多見怔忡,失眠,健忘,恐懼易驚,虛煩盜汗,舌紅脈細等症。

(3)心陽虛:多見胸部悶痛,喜暖怕冷,心痛徹背,心慌氣喘,或心下有水氣,心悸不得平臥等。

補心氣常用的藥物有五味子、人參、茯神、遠志、菖蒲等;常用的方劑有益榮湯、遠志補心湯、定志丸等。

補心血常用的藥物有當歸、丹參、地黃、柏子仁、酸棗仁、乳香、沒藥(後二味祛瘀生新,以通為補)等;常用的方劑有補心丹、養心湯、柏子養心丸等。

補心陽常用的藥物有桂心、桂枝、薤白、細辛、乾薑等;常用的方劑有枳實薤白桂枝湯、千金細辛散、瓜蔞薤白白酒湯、桑蘇桂苓湯(適用於水氣凌心)等。

二、補肝法:適用於肝虛證。臨床上常見的肝虛證有:

(1)陰血虛:多見頭昏目暗,膽小易驚,驚惕肉瞤,筋攣難伸,手足瘈瘲,爪甲凹陷失榮,頭暈風眩,月經量少或後延或不來,脈弦細等;如因陰虛而致肝陽偏亢的,常見偏頭痛,易怒,煩躁,烘熱,耳鳴,目眩,脈弦細而數等。

(2)肝經虛寒:多見少腹冷痛,墜脹,睾丸寒冷墜痛,疝痛,睾丸抽痛,脈弦遲等。

補肝陰、養肝血常用的藥物有白芍、當歸、地黃、何首烏、阿膠之類,陰虛陽旺的要加用生牡蠣、珍珠母、生石決等以潛納肝陽;常用的方劑有杞菊地黃丸、歸芍地黃丸、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珍珠母丸等。

溫肝祛寒常用的藥物有吳茱萸、小茴香、沉香、肉桂、葫蘆巴、荔枝核之類;常用的方劑有暖肝煎、吳茱萸湯、加味橘核丸等。

因為肝腎有『同源』的關係,所以補肝法又往往同補腎法結合應用,須互相參看。

三、補脾法:適用於脾虛證。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生化氣血,升發清陽以榮養全身。脾虛證可分:

(1)脾氣虛:多見消化不良,懶食,腹脹便溏,四肢倦怠,面色淡而欠光澤,舌苔白,脈濡軟等。

(2)脾陽虛:除以上見證外,還可兼見腹痛喜暖,大便清稀,四肢發涼,脈遲等。

(3)脾陰虛: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脾陰虛往往與胃陰虛同見,常發生在髙熱性疾病或大吐大瀉之後。主要表現為消渴善飢,嘈雜,口乾舌燥,大便乾澀,舌紅瘦,苔剝脫,脈細等。

(4)中氣下陷:脾為後天生化之源,脾氣也稱中氣。脾虛中氣下陷時多見腹部發墜,脫肛,臟器下垂,久泄難愈,崩漏不止等。

補脾氣常用的藥物有黨參、人參、太子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芡實之類;常用的方劑有健脾益氣湯(原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參苓白朮散等。

溫補脾陽常用的藥物有乾薑、吳萸、高良姜、附子之類;常用的方劑有附子理中湯、良附丸、桂朴湯等。

治療脾陰虛常從養陰入手,常用的藥物有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乳汁、冰糖之類;常用的方劑有益胃湯、五汁飲、玉泉丸、柔脾湯等。

治療中氣下陷,須在補脾氣的基礎上配用昇陽益氣的藥物,如炙黃芪、升麻、葛根、柴胡之類;常用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昇陽補氣湯、舉元煎等。

四、補肺法:適用於肺虛證。肺虛證可分為:

(1)肺氣虛:主要表現是氣短,呼吸乏力,聲音低,懶言語,或久咳吐白稀痰,脈虛軟等。

(2)肺陰虛:主要表現是口乾咽燥,乾咳無痰或痰帶血絲,聲音嘶啞,皮毛憔悴,下午低熱,脈細數等。

補肺氣常用的藥物有黃芪、人參、黨參、五味子、蛤蚧之類;常用方劑有人參蛤蚧散、補肺湯、五味子湯等。

補肺陰常用甘涼生津、潤燥濡養之品,如麥冬、天冬、沙參、百合、石斛、天花粉、藕汁、梨汁、阿膠等;常用方劑有固金湯、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養陰清肺膏、秋梨膏等。

五、補腎法:適用於腎虛證。腎虛證又分為:

(1)腎陰虛:主要表現是夢遺盜汗,性慾亢奮,小便赤澀,腰酸,盜汗,下午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夜間口渴,脈弦細數等;如因腎陰虛而虛火上浮,則可兼見咽干喉燥或喉痛,牙痛,或乾咳少痰等。

(2)腎陽虛:主要表現是陽痿滑精,性慾減退,靜臥少言,目不欲睜,睾丸冰冷,尿清白而頻數,或二便失禁,腰酸畏冷,五更泄,尺脈緩弱等。

(3)陰陽俱虛:臨床上一般簡稱腎虛。主要表現是腰酸腿軟或腰膝酸痛,遺精,陽痿,早泄,性器官發育不全,睾丸墜脹,牙齒生遲或過早脫落,或佝僂,尺脈細弱等。

補腎陰常用藥物有生熟地、女貞子、元參、沙苑蒺藜、石斛、龜板、鱉甲、龜板膠、阿膠等;常用方劑有六味地黃丸、一陰煎、左歸飲、秦艽鱉甲散、大補陰丸等。

補腎陽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仙靈脾、補骨脂、仙茅、鹿茸、海狗腎、黃狗腎、海馬、巴戟肉、陽起石等;常用方劑有桂附地黃丸、右歸飲、煨腎散等。

治療腎陰陽俱虛的常用藥物有桑寄生、川續斷、杜仲、枸杞子、山萸肉、莬絲子、熟地、山藥、鹿角膠、胡桃肉、狗脊等;常用方劑有青娥丸、打老兒丸、無比山藥丸、健步虎潛九等。

補腎法常與補肝法結合應用,應互相參看。

六、臟腑兼病補法與補六腑法:臨床上的多種病症,其症候表現往往不限於一髒獨虛,在運用補法時就應該有所兼顧。如:

心肺氣虛,治宜補益心肺,用保元湯加減;心脾兩虛,治宜補益心脾,用歸脾湯加減;脾肺兩虛,治宜補脾益肺,參苓白朮湯加減;肺腎陰虛,冶宜滋補肺腎,麥味地黃丸加減;肝腎陰虛,治宜滋補肝腎,用一貫煎加減;脾腎陽虛,如見證以腹瀉為主,以四神丸、附子理中湯加減;見證以水腫為主,方用真武湯、實脾飲等加減。故在辨證上須下一番功夫,這樣處方才能比較地契合病機。

補六腑的方法,一般都包括在其相表里的五臟中。例如補胃陰法即包括在補脾陰法中,補膀胱法也包括在補腎法之中,不再一一重複。

但有的腑在治療時又須結合它的特點。例如大腸陽虛時,一般出現泄瀉,常結合健脾、補腎(腎司二便)去治療。但大腸陽虛也可出現便秘,這主要見於老年人。這是由於陽虛生寒,寒氣凝滯於大腸,大腸傳導無力所致,治療時須結合補腎陽的方法。常用藥物有肉蓯蓉、當歸、硫黃、熟地等;常用的方劑有半硫九等。

再如膀胱和小腸虛時都可發生尿失禁、遺尿等症,也須結合補腎法治療。

補法的臨床運用

上述各種補法,是從五臟六腑、陰陽氣血各個方面分開來談的。但是,人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六腑、陰陽氣血之間,都是互相共聯着的,相互之間有着密切地內在聯繫。因而虛證的產生,有的是由於某部自身的病變所致,有的則是由於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影響所形成,有時一髒獨病,有時二、三髒同病,有時傳變轉化。所以,補法的運用,要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考慮。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證,而且還要根據虛證程度的輕重、病勢的緩急、性質的寒熱、發生演變的標本等,訂出恰當的治療法則,無太過,無不及,不過於偏頗,不過於拘泥,靈活掌握,才能發揮補法應有的治療作用。所有這些,就是補法的臨床運用問題。一般說,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補:適用於虛證比較單純的情況。如陰虛補陰,陽虛補陽,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五臟中哪一髒虛即補哪一髒。如肺虛益氣,心虛和營衛,脾虛補中,肝虛養血,腎虛益精等,都是正補法。

二、峻補:用於氣血暴然虛脫的情況。暴然氣脫或大出血,身體暴虛,症見汗出如油,身涼肢厥,氣息如絲,昏厥失祌,面白如紙,脈微散欲絕,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瀉等,元氣有立刻脫亡的危險,這時非用大劑峻補,不能挽其危亡。

常用的方劑如獨參湯、參附湯、芪附湯、芪術附湯、當歸補血湯等,這時用量要大,藥力要足,選藥要精專。

三、緩補:用於正氣既虛但又微有一些邪氣,或遇有虛不受補的體質,就須用緩補法。這種補法,選藥訂方須從容和緩,相機漸進,以逐漸恢復健康,不可驟用參芪、鹿茸之類。

一般常選用太子參、生曬術、黃精、玉竹(平補脾胃以益氣)、稻芽、谷芽(醒脾開胃助消化)、十大功勞葉(緩補氣血)、飴糖(和中益胃)、橘白(行氣和中而不燥)等藥力和緩,不寒不燥,補而不驟,行而不散之品,隨症出人。遇有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四、滋補:用於精血大傷,陰虛癆瘵,久病陰竭,熱病後期陰液耗傷太甚等情況。滋補法是用厚味滋膩養陰的藥品或血肉厚味之品,以滋補精血,填充髓液的方法,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具體運用。

臨床上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龜板、鱉甲、生熟地、豬脊髓、牛骨髓、羊肉、紫河車、豬蹄、肘子等,隨症加減。由於這些滋膩厚味的藥物,容易妨礙脾胃的運化,脾胃虛弱,則仍補不上去,所以要同時重視健脾開胃,適當配入白朮、茯苓、黨參、陳皮、麥芽、神曲、山楂、砂仁、谷稻芽等。

五、溫補:用於虛證而兼有寒象,或氣血兩虛、形體不足沒有熱象的情況。常用的溫補藥有黃芪、黨參、熟地、當歸、肉蓯蓉、附子、肉桂、巴戟天、羊肉、狗肉等;常用方劑有附子理中湯、當歸羊肉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

六、涼補:用於虛證兼有一些熱邪的情況。如血虛有熱,或熱病後期陰液已耗傷但邪熱尚未完全退淨等時須用涼補。常用的藥有生地、白芍、元參、天麥冬、沙參、百合等;常用方劑有養陰清肺膏、二冬膏、益胃湯、補心丹等。

如雖已正虛但尚有邪熱,須要加些清熱藥如竹葉、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黃芩、黃柏、丹皮之類,這又稱清補法;常用方劑如硃砂安神丸、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等。

七、間接補:這種補法主要是結合臟腑間生理病理變化的相互關係來進行補益的方法。例如脾陽虛脾失健運而用補腎陽的方法治療。因為腎陽有幫助脾陽溫化蒸動的作用,補腎陽也就間接補了脾陽。

再如由於肝經陰血不足所致的陰虛肝旺,頭暈目眩,頭重腳輕,上實下虛,而用補腎陰的方法治療。因為肝腎有同源的關係,精血可以互相轉化,補腎陰可以助長肝的陰血,肝腎的陰血充足,肝陽也就不上亢了。

八、補氣以生血,養血以化氣:由於氣是生血的生命動力,血是化氣的物質基礎。所以血虛時要兼補氣,氣虛時要兼養血。常用的方劑如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歸脾湯等。

九、補先天與補後天:有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陽對中焦有溫化蒸動作用,能幫助脾陽運化水谷,升發陽氣,所以說『補脾不如補腎』,也有人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能運化五穀精華,後天充足,不但可以充養全身,並且其精華可以下注於腎以生養腎精,所以就說『補腎不如補脾』。

這兩種說法,都未免過偏。應當看其腎虛而脾不虛者,以補腎為主;脾虛而腎不虛者,以補脾為主;脾腎兩虛者,脾腎同補。再參看其輕重,或補腎兼顧脾,或補脾兼顧腎,較為恰當。

十、食補:在補法中有不少方子是藥療和食補相結合,如【內經】中的四烏賊骨一藺茹丸就是一張藥療與食補相配合的複方,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小建中湯等也是同類性質的複方,後世則有更大的發展,如唐·孟詵【食療本草】,元·忽思慧【飲膳正要】,清·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是一些以介紹食療藥物為主的專著,其中有很多有關食補的內容,可以作為臨床運用補法時的參考。

使用補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補法使用恰當,確能立起沉疴,但是使用不當,也能促使疾病惡化或招致死亡。所以使用補法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當補而補:如果遇到『真實』而『假虛』的證候,即『大實有羸狀』,是因為邪氣太盛,正氣一時受抑而表現出沒精神,不願動,倦怠少食等症,好象是虛證,這時決不可誤用補法。不當補而補,則會誤人性命,要千萬注意。

二、當補而不補:證也有『真虛』而『假實』者,即常說的『至虛有盛候』。本來是虛極而忽出現煩擾不寧,動作有力,神志忽清,多言善說等症,好象是實證,這時當補而不補,就會誤人不淺。如果誤用瀉法,那就更大錯而特錯了。

三、要注意方劑的組織,藥品的配伍:有時為了補正還要間用一些祛邪藥,才能更好的補正;補氣藥中,間用一些行氣藥,才能更好的補氣;補血藥中,間用一些行血藥,才能更好的補血,等等。

例如補中益氣湯中用參、芪又用陳皮;六味地黃丸中用熟地又用澤瀉;四物湯中用歸、芍又用川芎。再如參蘇飲(補散兼用),枳術丸(補消兼用),參連飲,人參白虎湯(補清兼用)等,這又是扶正祛邪兼用的例子。使用補法如不注意方劑的組織,藥品的配伍,也難達預期的效果。

四、注意調理脾胃:補藥是要通過脾胃運化而起作用的,如不注意調理脾胃,藥物不能很好的吸收運化,則難達到補虛的效果。所以在使用補法組織處方時,要注意到調理脾胃的問題。

例如久服熟地要用砂仁拌,久服生地要配些陳皮、蒼朮,久服山藥要佐以木香,五味異功散中加陳皮,磁朱丸中用神曲等,都是注意調理脾胃的例子。

五、不可濫用補藥:補藥主要是用來治療虛證。如無虛證,就不宜用補藥。但有一些醫生喜用補藥,未經詳細辨證,即投補藥。也有一些病人喜吃補藥,到處買補藥,要求吃補藥。這樣都會誤人誤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浪費,都應糾正。

六、要注意到『祛邪』也可以『扶正』:以上各種補法都是針對治療虛證而談的,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但還要注意到在另一些情況下,邪正鬥爭非常激烈,這時為了保存正氣,必須要排除邪氣而達到『法邪以扶正』、『邪去則正安』的目的,也可採用『以瀉為補』、『以通為補』等方法。

例如陽明結熱證,急用大承氣湯(枳實、厚朴、芒硝、大黃)攻瀉邪熱以保存陰津正氣,使邪去而正復;胸痹心痛時,配用乳香、沒藥、紅花、三七等,以活血祛瘀,使瘀血去、新血生而心陽復等,這又是『瀉中寓補』、『通中有補』的方法。故應用補法時不可呆板生硬,須結合全面情況去考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