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1、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爲遊覽勝地。 2、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3、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chè):分裂。 4、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5、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裡指書信。 6、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7、戎馬:指戰爭。關山北:北方邊境。 8、憑軒:靠著窗戶或廊上的欄杆。涕泗(sì)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譯文 從前只聽說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沒有得到親朋故舊一字音信,年老體弱之身只剩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賞析 此詩爲登樓抒懷之作。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詩人對洞庭湖嚮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嚮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爲多年的嚮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繫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像、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裡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嚮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裡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爲兩塊。『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後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浮』字也有動態感,仿佛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盪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誇張手法,這裡有個視覺、感覺和想像的問題。由於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藉助想像,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想像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藉助想像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像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像的產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爲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繫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爲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爲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繫,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徵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盪不安。這裡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盪,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裡是象徵,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爲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麗,表現手法變化多樣。首聯敘述,交代登樓緣由;頷聯描寫,繪製宏闊壯觀圖景,又運用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尾聯又運用了抒情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同時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都有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首聯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並由寫自己推進到頷聯寫洞庭湖,又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頸聯轉回自身的描寫,又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尾聯擴展到國事的描寫,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到詩人感情的跳躍。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爲悽苦,尾聯變爲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