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黄帝内經 [電子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第一章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寫大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

第二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滎氣濡然者,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上。

第三章

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伯高對曰:人年五十已上為老,二十已上為壯,十八已上為少,六歲已上為小。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麤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麤理者寒。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指者,其身收小。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
此別於眾人者也。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
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玉版第六十

第一章

黃帝曰:余以小鍼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鍼之意矣,願聞其故。歧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鍼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惟鍼焉,夫鍼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第二章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滎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鍼能取之乎。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
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
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鍼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貶石鈹鋒之所取也。

第三章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
歧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
腹痛寫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支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
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欬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欬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欬溲血,形內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
欬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第四章

黃帝曰:夫子之言鍼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藏,外次六府,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反能之乎。
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
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黃帝曰:上下有數乎。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頃其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禁第六十一

第一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歧伯曰:無寫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歧伯曰:補寫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歧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
黃帝之時曰:余聞刺有九宜。歧伯曰:明知九鍼之論,是謂九宜。

第二節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歧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寫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第三節
黃帝曰:何謂五奪。歧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第四節
黃帝曰:何謂五逆。歧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
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痺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動俞第六十二

第一章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

第二章

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歧伯曰: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第三章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頃者,病。

第四章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股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第五章

黃帝曰:滎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味論第六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喝。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

第二章

第一節
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第二節
黃帝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喝,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喝。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第三節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滎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滎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第四節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若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第五節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穀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內,故甘走肉。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祕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
余願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歧伯曰: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第二節
黃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
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

第三節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
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第四節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員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第五節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第六節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給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小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絜絜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第七節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歧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姦事,是謂年忌。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何。歧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
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齊,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痺。

第二節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溼則善痺,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第三節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瘐,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第四節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掖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第五節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第六節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口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第三章

第一節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
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
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第二節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痺,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側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7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第一章

第一節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足少陽下。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
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
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手少陽下。欽商與上宮,調右足陽明下。欽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第二節
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穀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藏腎,色黑,味鹹,時冬。
上宮與大宮同,穀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穀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穀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酸,時春。

第三節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
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

第四節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第二章

第一節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歧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滎口脣,故鬚不生焉。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脣口不滎,故鬚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鬚不生,其故何也。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衝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脣口不滎,故鬚不生。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蓋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

第二節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於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
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
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溼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第二章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則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氣不通四支,則支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出,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第三章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歧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滿雷引,故時切痛。
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齊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右,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第四章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歧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歧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歧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第五章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無逆天時,是謂至治。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鍼第六十七

第一節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九鍼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鍼行,或氣與鍼相逢,或鍼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鍼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第二節
歧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第三節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歧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
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第四節
黃帝曰:其氣與鍼相逢,奈何。歧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鍼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第五節
黃帝曰:鍼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鍼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第六節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

第七節
黃帝曰:鍼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麤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已绑定手机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膈第六十八

第一章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滎,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第二章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浮沈,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穀乃下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