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黄帝内经 [电子书]

[复制链接]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第一章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第二章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写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热第七十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掖者,皆何气使生。歧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掖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者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邪客第七十一

第一章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荥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𫏋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写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
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入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第二章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支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员地方,人头员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掖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第三章

第一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鍼之数,内鍼之理,纵舍之意,捍皮开腠理,奈何。
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
六府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歧伯曰:帝之所问,鍼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
至本节之后大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掖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曲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第二节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入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写,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第三节
黄帝曰:持鍼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黄帝曰:持鍼纵舍,余未得其意也。歧伯曰:持鍼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写欲端以正,补必闭虏,辅鍼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黄帝曰:捍皮开腠理奈何。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视神不散,邪气得去。

第四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歧伯答曰:以候五藏。黄帝曰:候之奈何。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掖。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天第七十二

第一章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第二章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荥,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𬤊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第三章

古之善用鍼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写之,虚者补之。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写,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写其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写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第四章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
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官能第七十三

第一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鍼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黄帝曰:用鍼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写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四海,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支络,尽知其会。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鍼,刺道毕矣。

第二章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写之。鍼所不为,炙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
结络坚下,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𫏋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鍼论毕矣。

第三章
用之之法,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鍼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亡,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鍼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写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写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鍼之要,无忘其神。

第四章

雷公问于黄帝曰:鍼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鍼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病。
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第一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甚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肤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肘后麤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第二章

第一节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第二节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疽也。安卧黄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第三节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筹,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硬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以。

第三章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主寒,阳主热。等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第一章

第一节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写有余不足,相顷移也。

第二节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欬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黄帝曰:善哉。

第三节
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鍼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鍼也。黄帝曰:善。
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第四节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支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第五节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歧伯曰: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第六节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写有余不足,相顷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顷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歧伯曰:写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鍼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第二章

第一节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第二节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写之。

第三节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鍼其邪,肌肉亲,视之无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第四节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第五节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通辟,开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第六节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第七节
黄帝曰:官鍼奈何。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鍼。刺大者,用锋鍼。刺小者,用员利鍼。刺热者,用镵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第三章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掖,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用鍼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鍼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写之,此所谓解结也。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写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第四章

第一节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邪气。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第二节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
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荥卫,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第三节
虚邪之入于深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溜,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卫气行第七十六

第一章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岁。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之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上,入五指之间。其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第二章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
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气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第三章

其始入于阴,当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
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第四章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病者,百病不至。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
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
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如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第一章

合八风虚实邪正
立秋 (坤) 玄委 秋分 (兑) 仓果 立冬 (干) 新洛
夏至 (离) 上天 招 (中央) 摇 冬至 (坎) 蛰
立夏 (巽) 阴洛 春分 (震) 仓门 立春 (艮) 天留
立秋二 (玄委西南方) 秋分七 (仓果西方) 立冬六 (新洛西北方)
夏至九 (上天南方) 招摇中央 冬至一 (蛰北方)
立夏四 (阴洛东南方) 春分三 (仓门东方) 立春八 (天留东北方)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第二章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
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
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第三章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掖骨下及支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
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鍼论第七十八

第一章

黄帝曰:余闻九鍼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鍼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鍼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鍼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鍼应数也。

第二章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鍼,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治鍼,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鍼,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鍼,必筒其身而脱其末,令可以写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鍼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鍼,必令尖如牦,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鍼,令尖如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鍼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鍼,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瘤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鍼,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第三章

黄帝曰:鍼之长短有数乎。歧伯曰:一曰镵鍼者,取法于巾鍼,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鍼,取法于絮铁,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鍉鍼,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鍼,取法于絮鍼,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鍼,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鍼,取法于釐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鍼,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八曰长鍼,取法于綦鍼,长七尺,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鍼,取法于锋鍼,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鍼形毕矣。此九鍼大小长短法也。

第四章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歧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戍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第五章

第一节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炙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鍼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
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第二节
五藏气,心主噫,肺主欬,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忧,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也。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第三节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