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黄帝内经 [电子书]

[复制链接]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腹中论篇第四十

第一节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第二节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第三节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乎。歧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歧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歧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第四节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歧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歧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第五节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歧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歧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第六节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第七节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歧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第一章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
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下间,去地一尺所。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𫏋上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朿脉为三痏。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第二章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脑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
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以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鍼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论篇第四十二

第一章

第一节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荥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第二节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第二章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歧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喝,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乾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痹论篇第四十三

第一章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第二章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惰,发欬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第三章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痛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第四章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歧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帝曰:以鍼治之,奈何。歧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第五章

帝曰: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痿论篇第四十四

第一章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歧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喝,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第二章

帝曰:何以得之。歧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喝,喝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帝曰:何以别之。歧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第三章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朿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厥论篇第四十五

第一章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歧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歧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歧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聚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歧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荥其四支也。
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偏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第二章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歧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欬身热,善惊,,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能论篇第四十

第一节
黄帝问曰:人病胃腕痈者,诊当何如。歧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腕为痈也。

第二节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第三节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歧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第四节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沈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歧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沈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第五节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廱气之息者,宜以鍼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第六节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歧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歧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
歧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第七节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泽写,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第八节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第一节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歧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第二节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第三节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第四节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歧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第五节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第六节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喝。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第七节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第八节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歧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歧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第九节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第十节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第一章

第一节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第二节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沈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第三节
肾脉大急沈,肝脉大急沈,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沈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第四节
脾脉外鼓,沈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沈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沈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第五节
胃脉沈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第六节
脉至而搏,血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第二章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饥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雪思凝 发表于 2009-11-2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解篇第四十九

第一章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第二章

少阳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第三章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汽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第四章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第五章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
第六章
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颓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荥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谓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者,故曰颓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