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法自然,平衡陰陽+ w$ Q6 z; L/ i! t# M+ K
這是中醫學『治未病』的出發點和歸宿。【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是中 醫理論的根本立足點,『治未病』學說當然不能例外。中醫『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於維護陰陽平衡,守之則健,失此即病。中醫學非常重視天人相應,適應四 時,順乎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黃帝內經】中還講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首先,人 的生活起居規律須符合『四時五臟陰陽』,才能避免疾病侵襲,保持身體健康。『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 得道。』就一年四季而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夏三月,此謂蕃秀……秋三月,此謂容平……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說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時季節中必 須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生理活動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黃帝內經】還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論 點,提倡在春夏陽氣旺的季節,攝養陽氣;在秋冬陰氣盛的季節,保育陰氣來適應養生防病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精闢的論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著人們 的養生保健與疾病治療。比如臨床上對脾腎陽虛、夏緩冬劇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節,適當採用溫補脾腎之法治療,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冬病夏 治』的方法便是對『春夏養陽』原則的具體運用。再有,按照中醫的說法,冬天屬於『閉藏』的季節,腎主封藏,也就是說冬天是養腎的時節。冬天通過進補,可以 使腎『精』更爲充盈,從而使得明年身體更好,更少得病。) a; [6 A- U% I1 J, o9 P4 A9 ?
& ~5 N# e# A6 ?5 n) ? 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6 L& Q5 U [2 Z' P7 [* W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當代社會的多發病。中醫學的養生觀脫胎於道儒等諸子百家養性的思想。因此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保健在養生『治未病』中的作用。平 素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有利於氣血流通,陰陽和調,身體健康。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聖人爲無爲之事,樂 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因此,中醫養生『治未病』強調養心守神,不論導引、太極拳,其關鍵在於收心、守 神而能入靜,進入一種『寵辱皆忘』的恬淡境界。中醫『治未病』的根本應從『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樂觀豁達,氣血自然和調,大有益於健康。現代心 理學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體驗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強人的精力與體力,並能驅使人去從事積極的生產活動;反之,消極的情緒體驗會降低人的生活能力,減弱 人的精力。現代醫學還認爲,某些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及月經不調可能與情緒不良有直接的關係。【黃帝內經】很注重精神情誌異常變化對健康的危害。認爲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活動與五臟有密切聯繫,因此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活動的失常,可以影響五臟功能,導致氣機紊亂而 發生病變。如果能夠做到心無雜念,樂觀開朗,豁達寬宏,則臟腑和順,氣機調暢,因此『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黃帝內 經】提倡『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雖生活於世人之中,但有著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就能夠擺脫精神因素的困擾,做到『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 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達到祛病健康,長壽延年的目的。
' T) }+ k. `. e1 F( c# T3 Y. u* n$ m* h
3.飲食調理,以資氣血' P! v* Q' N6 R9 S- U+ t
這是『治未病』的上策。人體的營養物質都來源於飲食五味,而飲食不節又易損傷臟腑,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元代御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也告誡人們:『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所以,一方面飲食以適量爲宜,不可饑飽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調節飲食 品種,使人體能獲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不可飲食偏嗜。因爲五味與五臟各有其一定的親和性,各有其氣味所偏,長期的飲食偏嗜,就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調或營養 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發生疾病。即使因身體需要而多食某些飲食,也要適可而止,不可過量或過久地偏食,否則會影響健康。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 藥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陽虛體質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陽氣的生發,偏陰虛體質的人則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養陰。藥食同源,一般食養爲先。孫思邈在 【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設食療篇,說:『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也就是說高明的醫生能用食物治癒疾 病,解人憂愁,所以調攝飲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上策,是最高水準的『治未病』之術。每個人的飲食應按其不同體質而有所取捨,不要片面追求一飽口福。/ p! y- T! Z5 _
5 h5 Q' }- j6 ]9 J
4.強身健體,動靜相宜 x l1 D4 K1 Y
平時經常進行體育鍛鍊,可以促使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呂氏春秋】認爲:『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欲其 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所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也就是說,人 的精氣血脈以通利流暢爲貴,如果郁而不暢達,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同時書中還指出,活動形體是使體內精氣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有效措施,『流水 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經常運動形體,則精氣流行,惡無由生。古語曰:『動則生,靜則死。』可見生命在於運 動。動,包括適當的運動、腦力和體力勞動、社交活動等等。在【黃帝內經】中有『和於術數』以及『不妄作勞』兩個原則。首先,應該適當地選擇和運用鍛鍊身體 的方法,諸如【黃帝內經】所列舉的導引、吐納等形式。導引的出現,爲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相傳『堯』的時代,人們就知道跳舞能夠增強體質。【呂 氏春秋】曾提到遠古居民由於居住環境緣故而易感寒濕之邪者,應『作爲舞以宣導之』。後來,有些舞蹈逐漸發展成爲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導引療法。所謂作勞,即 勞作,包括勞力、勞心、房勞等方面,『不妄作勞』是提醒人的勞作不要違背常規,應考慮季節、時間、年齡、體力及有無疾病影響等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並注 意調節,不可長時間從事某一種形式的勞作,以防止『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從而影響健康。同時要做到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 於身心。# B6 ?* T9 Z, I- E8 h, E( y
7 [) X: G" y u4 D 5.增強正氣,規避邪氣
9 Z% m' k3 O! i( L, a5 Y1 [% Z 因爲疾病的發生涉及到正氣和邪氣兩方面的因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所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 一是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二是採取多種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襲。6 N( M# `- \0 b @' D
首先是增強正氣。中醫認爲,生命的體現是『氣』即元氣,是構成機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生命的原動力,具有抵禦、驅除邪氣,防止疾病發生,促進恢 復健康的功能。所以,要想防止疾病發生,必須增強正氣。培養正氣,一方面要重視精神調養;另一方面還可以用藥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強體質,提高抗邪能 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g+ `) i x/ O
其次要規避邪氣。【黃帝內經】提出:『邪氣發病。』因此,要想防止疾病發生就必須『避其毒氣』。措施就是順四時避六淫。六淫、癘氣各有主時,春風、夏熱 (暑)、長夏濕、秋燥、冬寒。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外,還要注意飲食清潔,防止病從口入;藥物預防,驅除邪氣,提高免疫機能;愛護生態環境,保 護生態平衡;維持環境衛生,防止污染等。通過採取以上內養和外防兩方面的措施,我們就可以做到預防疾病的發生。
/ _; Z: U b+ I0 }' U1 Q& |# ^+ Q# A0 d! h# v3 {, D
6.早期診治,防病傳變' s- E5 v) v7 U
疾病發生後,各有自己的傳變規律,應該根據其規律採取阻截措施。【黃帝內經】指出,外邪侵犯機體具有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發展趨勢,因而主張治淺治輕。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對疾病 要抓緊時機進行治療,只可圖於萌芽之先,不可施於大危之後。若治不及時,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傳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臟腑,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內傷雜病也 有自己的傳變規律,或以氣血津液爲序,或以陰陽互根互制爲次,或以五行生剋爲第等,最終都是體現局部與整體的彼此影響。所以,【黃帝內經】提出『定其血 氣,各守其鄉』,【難經】和【金匱要略】都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原則,其宗旨都是防止疾病傳變。作爲一名合格的醫生,在臨床診治疾病 時,只是對已發生病變的部位進行治療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疾病發展傳變的規律,能夠準確預測病邪傳變趨向,對可能被影響的部位採取預防措施,以阻止疾 病傳至該處,終止其發展、傳變。關於這一點,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即熱邪傷及胃陰,進一步發展可損及腎陰,因而主張在甘寒養胃的同 時加入咸寒滋腎之品,以防腎陰被損,並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這可以說是既病防變原則具體應用的典範。由此明示,如既已得病,就必須及早醫 治,儘快得愈,以免邪氣深入,正氣大傷而難療。實際上,在臨床上對一切疾病的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黃帝內經】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 已敗』的說法。若遷延失治,病人已病入膏肓,正氣大傷,到那時即使再高明的醫生恐怕也無能爲力了。每位醫生和患者都應該牢牢記住【黃帝內經】的告誡,『病 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爲』,真正做到有病就要早治。(摘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王琦主編【中醫中醫治未病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