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5 12:35
簡體版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白話文:擔任軍隊主帥的要訣,在於務必籠絡英雄豪傑的心,重賞那些有功的人,使部下通曉明白自己的志向。因此,與眾人同喜好,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業;與眾人同憎惡,就沒有摧不垮的敵人。國治家安,在於任用了有才幹的人;國亡家破,在於失卻了有才幹的人。人類眾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白話文:兵書【軍讖】上說:『柔的能制服剛的,弱的能戰勝強的。』『柔』而適中,是一種美德;剛愎不仁,就是殘暴。弱小的,常常獲得他人的幫助;強暴的,一定會遭到他人的攻擊。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知。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白話文:『柔』有它起作用的時候,『剛』也有它的用途;『弱』有它的用處,『強』也有它施用的時機。關鍵在於對『柔』 、『剛』、『弱』、『強』要因時制宜,適當地加以運用。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
白話文:事物還沒顯露出頭尾,人們也就無從正確了解它。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根據時間的運轉和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而不斷變化的。與敵作戰,要根據敵人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的策略。不要事先制定僵死刻板的作戰模式,要因敵方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制服敵方,立於不敗,從而樹立君主的權威,安定天下,賓服四海。能夠如此出謀劃策,真可為帝王的老師。
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白話文:所以說,人沒有不貪求強大的,卻很少有能夠持守微弱力量的。如果能持守微弱的力量,就能保住生存以圖將來的發展。
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白話文:聖人胸中懷有『剛、柔、強、弱』相互轉化的道理,並能巧妙地運用它,以適應事物的千變萬化。將它們施用起來,可放之四海而皆準,將它們收藏起來,又不會充塞整個胸懷。不需要用房宇安置它,也用不着用城池來守護它,只將它們藏於一胸之間,敵國定然俯首稱臣。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白話文:【軍讖】上說:『既能用柔又能用剛,剛柔相濟,那麼國家就如日照天,遍地光明;既能守弱又能用強,強弱不怠,那麼國家就會愈益彰顯,繁榮昌盛。如果一味柔弱,國家必然衰敗;如果純然剛強,國家必定滅亡。 』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
白話文:治理國家的方法,在於依靠賢士與民眾。信賴賢士要視若心腹,使用民眾要如同使用自己的四肢,只有這樣,自己的政策才不會有過失。
所適如肢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白話文:君主凡有所行動,賢士、民眾就好像不可分割的肢體一樣緊相隨從,也像每個骨節一樣相互補助。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運行的規律,其工巧奧妙,無懈可擊。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
白話文:統帥軍隊、治理國家的要訣,在於審察民眾的心理和要求,並採取相應的各種措施。
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
白話文:岌岌可危的,要扶持他使之安心。感到畏懼的,要使他心情歡暢。對反叛的,要設法使他歸服。對有冤屈的,要給他平反。對來申訴的,要為他詳審明察。地位低微的,讓他逐漸得到尊貴。爭強好勝的,要對他進行抑制。與我為敵的,堅決消滅他。貪財的,要使他能夠得到滿足。想做官的,給他官做,讓他聽任驅使。不願做官的,使他隱居不出。有計謀的,使他親近我,為我籌劃。受到讒言侵害的,給他洗雪糾正。遭到毀謗的,給他恢復名譽。有反叛之心的,廢棄不用。驕橫無理的,要挫敗他的銳氣。得志自滿的,要使他有所損害。願意歸順的,則將他招撫。已經服從的,則使他安居。願意投降的,則赦免他所有罪過。
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
白話文:有了堅固的陣地要盡心把守,佔住險隘之地要盡力阻塞,遇上艱危的地方要屯兵駐守,奪取的城池要封賞給人,獲得土地要分封給人,有了豐厚財物要散施給人。
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順應人心,對敵人採取行動,就能將它打敗。
白話文:根據戰場上的形勢,對敵人發動攻擊,就能戰勝它。虛張聲勢,呼號狂言,使敵人產生錯覺。將敵四面包圍,一舉而殲滅它。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已,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以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土自取。
白話文:獲得戰利品,不要自己一人獨吞。佔領敵國,只可稍作停留,不要長期據守。攻打城池要迅速,不可拖延。敵方已立君主,再就不要去攻取它了。運籌謀劃在自己,有了功勞歸士卒,誰能說你貪圖了功利封有功的人為諸侯,自己當君主,讓他們各保城池,讓官吏自己去管理。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
白話文:世人多能以禮祭祀他的祖輩,而少有以禮愛護下民的。尊祀祖輩,那只是敬親;愛護下民,卻能做一國的君主。
下下者,務耕桑,不守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娛,然後選士以司牧之。
白話文:愛護民眾,就是要使他們努力耕作,想方設法不誤農時;要減輕賦稅,不要匱竭民眾日用的財貨;要儘可能減少徭役,不要使民力勞困。能夠做到這些,國家就會殷富而民眾也會感到歡娛。然後,選用有才智的人去管理民眾。
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怨。
白話文:所謂『 士』 ,就是那些才智傑出的人。所以說,將敵國的豪傑網羅過來,敵國缺少了謀劃、管理的人,自然而然要走向衰敗。英雄豪傑,是國家的主幹;平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籠絡了『 主幹』 ,獲得了『 根本』 ,政令自然會得到施行,而民眾也無怨言。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
白話文:用兵的關鍵,在於尊崇禮義和給予豐厚的俸祿。尊崇禮義,有才智的人就會爭相奔附;有豐厚俸祿,重節義的人就會視死如歸。所以說,賜祿給賢人不要吝惜錢財,獎賞有功的人要及時,這樣,部下就會同心協力,而敵國的力量則會削弱。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白話文:用人最重要的是,封以官職使他尊貴,給他財物使他能養家活口,這樣,有能力的人就會自動歸附;以禮儀接待他,以大義勉勵他,那麼,有才智的人就會效死力。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
白話文:做將帥的,必須與士兵同甘共苦、同安共危,才可與敵作戰。只有這樣,作戰才可以大獲全勝,敵人會全軍覆沒。
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白話文:從前,某良將帶兵打仗,有人送他一壺醉酒,他叫人將酒倒進河裏,並與士卒一起就河而痛飲。當然,一壺酒不能使一河的水都變得有酒味,但全軍將士卻因此願意效死力戰,就是由於將帥士卒能夠同甘共苦的緣故。
【軍讖】曰:『 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 』
白話文:【軍讖】上說:『 軍井還未挖好,將帥不要說口渴;幕帳還未搭成,將帥不要說睏倦;軍灶還未做飯,將帥不要說飢餓。同時,將帥在寒冬不要穿皮服,在炎夏不要操扇子,大雨之中也要張雨蓋,這就是將帥所要遵循的禮法。 』
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曰:『 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
白話文:與士卒同安樂共危難,軍隊就會團結一致而不分離,士卒的力量可以充分的得到發揮而不會懈怠,這就是平時將帥注重恩養士卒、想法向來也一致的緣故。所以說:『 經常給士卒一些恩惠,戰時士卒就會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
【軍讖】曰:『 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有命,乃可越境。
白話文:【軍讖】上說:『 將帥之所以能夠樹立威信,就因為有嚴明的紀律;作戰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就因為有軍法獎罰,所以能夠勇於作戰,就因為能聽從指揮、服從命令。 』所以,將帥發出命令不可反悔,賞有功、罰有罪必須講信用。能夠做到像春夏秋冬一樣不失期、生長收藏不失時,則可以統御眾人。士卒能夠聽從將令,才可以出境作戰。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白話文:統帥軍隊,把握作戰形勢,是將領的職責;打敗敵人,奪取勝利,是士卒的使命。所以,胸無謀略的將領,不能讓他統帥軍隊;紀律鬆懈的士兵,不能讓他們打仗。倘若攻打城池不能奪取,圖謀城邑不能佔有,二者都不成功,那麼士卒就會感到疲憊、厭倦。士卒疲憊、厭倦,將帥就會受到孤立,士卒就不會聽從指揮。以這樣的軍隊來防守,必然不穩固;以它來作戰,必然遭到失敗。這就叫做士氣衰落、毫無鬥志的軍隊。士氣衰落,則將帥無威信;將帥無威信,則士卒輕視刑罰皇孔淝崾有譚,則整個軍隊就失去了章法;軍隊失去章法,則士卒會逃離;士卒爭相逃亡,則敵人會趁機發動進攻;敵人趁機發動進攻,軍隊必然遭到大敗。
【軍讖】曰:『 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白話文:【軍讖】上說:『 好的將領統帥軍隊,時時以愛己之心愛護士兵、管理士兵,並給他們恩惠,那麼,軍隊的力量就會一天比一強大,作戰起來就如同暴風驟雨般迅疾,進攻如同黃河決口般猛烈。 』所以,敵人只能對你遠遠觀望而不能正面抵擋,只能乖乖投降而不能戰勝你。將帥能夠做到身先士卒,那麼軍隊就會所向無敵。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裏。』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白話文:【軍讖】上說:『軍隊以獎賞為表象,以懲罰為本質。』賞罰分明,將領的威信就得以樹立;授官得當,士卒就會心服口服;所任用的都是有才德的人,敵國就會感到害怕。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可伸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
白話文:【軍讖】上說:『賢明聰慧的人所歸向的國家,將會是天下無敵的國家。』所以,對才智之士,應當以禮相待,但不可以驕縱;對將帥,要使他經常保持心情歡暢,不能使其有憂懼之感;制訂計謀,要周密細緻、考慮深遠,但不要隨意產生動搖。如果驕縱有才智的人,屬下將不順從;將帥有憂懼之心,君主和將帥之間就不能互相信任;對計謀常起疑心,敵人就會乘機發動進攻。在這種狀態下去進攻敵人,必然為自己招致災亂。
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軍讖】曰:『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白話文:為將帥的,是國家的命脈。將帥能夠控制、戰勝敵人,那麼國家就安定平靜。【軍讖】上說:『將帥要能清正廉潔、寵辱不驚,要能公平無私、嚴於律己,要能接受諫言、裁決是非,要能容納人才、採摭建議,要能了解一國的風俗禮儀,能畫出一國的山川形勢,掌握一國的險要之地,要能執掌全軍的統率大權。』所以說,才德之人的智慧,聖哲之人的謀略,下層人民的言論,上層統治者的建議,歷史上成敗興亡的大事,都是做將帥的應該了解的。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白話文:為將帥如果能思賢如渴,那麼就會採納賢人的謀略。如果將帥聽不進規勸,英雄則會遠離他;如果將帥從不採納賢士的謀略,那麼出謀劃策的人會背離而去;如果將帥不賞善、不罰惡,有功之臣就會消極怠慢。如果將帥獨斷專行,下級遇事就會推卸責任;如果將帥愛自我誇耀,下級則不會積極主動去爭先立功;如果將帥喜聽讒言,則從人會身心離散;如果將帥貪圖財物,奸惡貪婪的人則不崾艿禁止;如果將帥迷戀女色,士卒就會淫亂無度。將帥若有以上諸情形中的一條,士卒就不會依從順服;果有兩條,軍隊則會失去章法;如果有三條,士卒就會背叛而去;如果有四條,整個國家就會大禍臨頭。 』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 』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
白話文:【軍讖】上說:『 將帥的謀略要高度保密,官兵之心要團結如一,攻擊敵人要勇猛迅疾。』將帥的策略如果保密很好,敵人刺探軍情的奸細就無從下手;軍兵團結一致,全軍就會凝成一股繩;迅猛攻擊敵人,敵人則根本來不及設防。軍隊能夠做到這三條,自己的作戰計劃就不會被敵人破壞。
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白話文:將帥的謀略泄露了,軍隊就不可能佔有優勢;敵人刺探到內部的軍情,禍患就不可遏制;來路不明的財貨進入了軍營、奸佞的小人就會勾結在一起。將帥如果不能杜絕這三種情況,所帶領的軍隊必敗無疑。
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誡也。
白話文:將帥若不能深謀遠慮,智謀之士將會遠離而去;將帥若不勇猛,官兵就會畏縮不前;將帥如果輕舉妄動,全軍將會驚慌失措;將帥遷怒於人,全軍將士一定驚恐畏懼。【軍讖】說:『深謀遠慮,威武勇猛,是將帥重之又重的最基本的素質;什麼時候採取什麼樣的舉動,什麼樣的情況下該發怒,將帥應該合理採用。 』這四條,為將帥者應當時時牢記並告誡自己。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白話文:【軍讖】說:『軍中無資財,勇士不前來歸附;軍中無重賞,勇士不死戰。』【軍讖】還說:『鈎上掛香餌,一定有願意上鈎的魚;軍中懸重賞,一定有樂於效死的人。』所以,待人有禮,才會有人來歸附;懸以重賞,才會有人來拼命效死。如果真誠地以禮相待招人歸附,懸以重賞招人效死,想得到的人自然會前來歸附或拼命效死。因此,待之以禮而後又反悔,歸附的勇士也不能被留住;給以重賞而後又反悔,招來的勇士也會受驅使。禮、賞不斷地施行,勇士就會爭相效死力。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 』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白話文:【軍讖】說:『國家將要興兵打仗,一定先要厚施恩澤於人;國家將要發動戰爭,一定先要以財貨撫養其民。』能夠以少勝多,是對士卒厚施恩澤的緣故;能夠以弱勝強,是平素以財貨撫養民眾的結果。所以,良將平時對待士卒,就像愛護自己一樣,因而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致,以此進行戰爭,必然大獲全勝。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裏饋糧,民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白話文:【軍讖】說:『用兵的要道是,務必先偵探敵方的情況,探明其儲藏物資的虛實,估算其糧食儲存的多少,預測其兵力的強弱,察明其天時地利的優劣,摸清其兵力薄弱的地方。所以,國家沒有戰事,卻在忙於運糧,肯定是內部空虛;老百姓面有飢色,肯定是國家窮困。從千裏之外轉運糧食,老百姓一定要挨餓;打柴割草之後再做飯,軍隊一定不能頓頓吃飽。』
『夫運糧千裏,無一年之食;二百裏,無二年之食;三百裏,無三年之食。是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白話文:『向千裏之外轉運糧食,國家的儲糧就不夠吃一年;向二千裏之外轉運糧食,國家的儲糧就不夠吃二年;向三千裏外轉運糧食,國家的儲糧就不夠吃三年。這就表明國家空虛。國家空虛,民眾就貧困;民眾貧困,君民就相怨恨。外有敵人進攻,內有民眾發難,國家一定崩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重斂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白話文:【軍讖】說:『君主施行暴政,則下級官吏就會跟着施行苛政。賦稅沉重,苛捐繁複,嚴刑酷罰,濫用無止,民眾因而會相互殘殺。如果這樣,國家必然滅亡。』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白話文:【軍讖】說:『暗中貪婪無度,表面卻裝出清正廉潔,以騙取殊榮,盜得虛名。竊取公家的財物以換取私人的恩德,使得君臣下是非不分。喬裝打扮,假作正經,以獵取高官,獲得重用。如果這樣,那就是禍亂的源頭。』
【軍讖】曰:『 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
白話文:【軍讖】說:『 百官幫結派,各自引進、任用所親信的人。結果,選拔舉的都是奸邪不正的人,而壓制排斥的卻都是有才有德的人。背棄公道,樹立私恩;同事之間,互相誹謗。這就是禍亂的源頭。 』
【軍讖】曰:『 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雃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華宣,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
白話文:【軍讖】說:『 豪門大族結黨營私,沒有官位而妄自尊大,擅立威勢而人人怕他。培植的黨羽如藤纏葛繞,積蓄私德,給人小恩小惠,意在奪取朝廷大權。侵害欺壓平民百姓,引起國內輿論大嘩,而做臣子的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是禍亂的根由。 』
【軍讖】曰:『 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
白話文:【軍讖】說:『 世化相沿,作惡為奸,圖謀皇位。凡事都要謀取便利,變換花招,玩弄法令,以危害君主。這就叫作國家的奸臣。 』
【軍讖】曰:『 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
白話文:【軍讖】說:『 官多民少,貴賤不分,強弱相欺,沒有人去禁止。這種情況蔓延下去,以致影響到好人,國家將要遭受災禍。 』
【軍讖】曰:『 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
白話文:【軍讖】說:『 喜愛的好人卻不能進用,憎惡的壞人卻不能將他清退,有才德的人隱居不出,無能的人在位當權,國家將要遭受禍害。 』
【軍讖】曰:『 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
白話文:【軍讖】說:『 地方藩屬強大,結黨營私的人佔據重要職位。地位卑微下賤的人欺凌尊貴的人,長久下去,也將強大起來。君主不忍廢止這種現象,國家將要遭受敗亡。
【軍讖】曰:『 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奇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
白話文:【軍讖】說:『 巧言諂媚之臣當權,全軍都會憤憤不平。倚仗權勢,自誇其能,動輒違背眾人的意志。不用賢人,不去庸人,苟且為政,只求取悅君主。態度專橫,只相信自己,凡事都誇耀自己的功勞、才能。以惡言傷害品德高尚的人,以虛妄誣衊有功的人。不分善惡,只求與自己的意見相合。遇事拖延,使政令不能及時得到推行。任意製造不合常規的政令,完全變更了古制、改易了常道。君主如果任用了這樣的奸佞之臣,國家一定要遭受災禍。』
【軍讖】曰:『 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久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白話文:【軍讖】說:『 為奸作惡的人相互吹捧,使君主不能分清好壞。詆毀、讚譽的聲音一齊而來,使君主聽不出是非。各自袒護所私愛的人,使君主得不到真正忠心的人。 』所以,只要君主明察不同的意見,就可以看清事物發展的苗頭;君主聘用有才有德的人,奸邪霸道的人就會遠離而去;君主任用德高望重的人,紛繁的政事就能得到有條不紊的處理;君主能招請隱士出山從政,隱士才真正能發揮自己的才幹,而不是徒有虛名。處理軍國大事能徵詢平民老百姓的意見,君主的功績才足以稱道。不失眾人之心,君主的德行才可以在天下廣為傳頌。
正體版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含氣之類,咸願得其志。
【注】靡:無,沒有。咸:都,皆。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
【注】制:裁也,制動。制:法令定型則成制。賊:賊患,禍患。微:細微事情。舒:放,展。彌:遍。
【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
【注】恃:依也。
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怨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復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厄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
【注】原:尋其本也。覆:覆蓋,沒。復:恢復。佚:安逸不勞也。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注】祖祖:對於祖宗即祭祀之。下下:對於下民即以民為本。娭:戲也。娛也。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飢。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注】簞:古代用以盛酒用的竹製盛器。醪:酒。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注】輕戰:不以其戰為難不可及也。越境:出征無駐之域。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
【注】乖眾:乖,差錯,不聽號令易出錯之亂眾。老:衰也,不能者也。
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注】恕己而治人:若恕己而恕人以治之。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裏。』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注】以賞為表,以罰為裏:外在條件是重要因素,內在條件是決定因素。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能淨;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
【注】負薪:泛指平民。廊廟:居廟堂者,官宦也。圖:圖畫。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將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𧫳也。
【注】𧫳:誡也。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注】務:事務以力勉強。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卜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裏饋糧,民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注】樵蘇:蘇,芥草也,砍柴割草。竄爨:竄,隱也,爨,『𤍾』像以木架灶燒火,爨指燒火煮食。
夫運糧百裏,無一年之食;二百裏,無二年之食;三百裏,無三年之食,是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御,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注】急刻:峻急岢客。比周:結黨營私。茍然:卑屈諂媚之貌。取容:取悅於上。庸庸:有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