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1 18:51
中醫診療方案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2017年【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
〔1〕好發於育齡期女性,近期有妊娠生育史;
〔2〕多有乳汁淤積或異常泌乳相關因素〔如高泌乳素血症或藥物相關性泌乳〕;
〔3〕初起以局部腫塊為主要表現,多伴有疼痛,局部膚色不變、膚溫不高,腫塊質韌硬,邊界不清,可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腫塊多為外周發病,可沿象限發展,部分進展迅速,可短時間內蔓延至乳暈區,甚至波及全乳;
〔4〕膿成不暢,堅腫難消,成膿後易侵襲皮膚,並形成多發複雜竇道;
〔5〕潰後以竇道、滲液為主要表現,易遷延不愈、反覆潰膿;
〔6〕可有乳腺外表現,如結節性紅斑、關節疼痛、發熱、皮疹等;
〔7〕病情進展或反覆時炎性指標可升高;
〔8〕超聲檢查可見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的低無回聲病灶,成膿時內可見運動的細小點狀回聲〔膿腫〕,不同病變間可出現相連續的條狀低無回聲區(竇道);病變區可延伸至皮下或乳房後間隙;病灶或邊緣常可見較豐富的血流信號。
2.西醫診斷標準
〔1〕病理診斷標準: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為病理學診斷,參照【乳腺腫瘤臨床病理學】〔闞秀,丁華野,沈丹華主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1]。
以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位為中心的肉芽腫性炎,周圍有增生的纖維組織包繞,病變呈多灶性分佈,可融合,小葉結構萎縮或消失;小葉內多種炎性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有脂肪壞死及小膿腫形成。
〔2〕臨床表現:好發於育齡期女性,近期有妊娠生育史;多有乳汁淤積或異常泌乳相關因素〔如高泌乳素血症或藥物相關性泌乳〕;初起以局部腫塊為主要表現,多伴有疼痛,局部膚色不變、膚溫不高,腫塊質韌硬,邊界不清,可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腫塊多為外周發病,可沿象限發展,部分進展迅速,可短時間內蔓延至乳暈區,甚至波及全乳;膿成不暢,堅腫難消,成膿後易侵襲皮膚,並形成多發複雜竇道;潰後以竇道、滲液為主要表現,易遷延不愈、反覆潰膿;
〔二〕證候診斷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2017年【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
1.腫塊型
〔1〕氣滯熱壅證:症見局部高腫疼痛,皮膚不紅或稍紅,膚溫稍高,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2〕陽虛痰凝證:症見患部漫腫,皮色不變,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2.膿腫型
〔1〕熱毒壅盛證:毒氣盛而正氣未衰,局部瘡形已成,紅腫熱痛明顯,腫塊中央按之應指。可伴見口渴心煩,身痛骨楚,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滑數。
〔2〕氣虛邪滯證:局部表現為瘡形平塌,難潰難腐,或膿水稀少,堅腫不消者,可伴見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3〕陽虛毒盛證:局部表現為瘡形已成,漫腫無頭,化膿遲緩,或膿水稀薄,可伴見畏寒肢冷,神疲嗜睡,舌淡膠,苔薄白,脈沉遲而細。
3.潰後型
〔1〕氣血虧虛證:適用於潰後膿水清稀,瘡面不鮮,伴見面色萎黃、食少納呆、胃脘痞滿、消瘦乏力、睡眠欠佳者。舌淡苔白脈細弱。
〔2〕陽虛毒戀證:潰後傷口久不癒合,或患部漫腫平塌,伴口中不渴、四末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者。
〔一〕辨證論治
1.腫塊型
〔1〕氣滯熱壅證
治法:理氣活血,清熱化痰
推薦方藥:仙方活命飲或柴胡清肝湯等加減。白芷、貝母、川芎、當歸、赤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2〕陽虛痰凝證
治法: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推薦方藥:陽和湯加減。熟地黃、肉桂、白芥子、姜炭、甘草、麻黃、鹿角膠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2.膿腫型
〔1〕熱毒壅盛證
治法:清熱解毒,托裏透膿
推薦方藥:透膿散加減。黃芪、穿山甲、川芎、當歸、皂角刺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2〕氣虛毒滯證:
治法:益氣托毒。
推薦方藥:托裏消毒散加減。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白芍或赤芍?、白朮、陳皮、茯苓、金銀花、連翹、白芷、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1〕陽虛毒盛證:
治法:溫陽托毒
推薦方藥:神功內托散加減。當歸、白朮、黃芪、人參、白芍、茯苓、陳皮、附子、木香、炙甘草、川芎、山甲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3.潰後型
〔1〕氣血虧虛證
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血
推薦方藥:可選用人參養榮湯加減。人參、當歸、黃芪、白朮、茯苓、肉桂、熟地黃、五味子、遠志、陳皮、白芍、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2〕陽虛痰凝證
治法:溫陽化痰
推薦方藥:陽和湯加減。熟地黃、肉桂、白芥子、姜炭、甘草、麻黃、鹿角膠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4.多型並存型:臨床上腫塊、膿腫、潰後〔潰瘍、竇道〕多種型態並存,病灶廣泛,交錯複雜,病程中三種表現雖不完全獨立,但在不同時期仍各有側重。治療上針對主要矛盾選擇以上與之相對應的治法。
〔二〕外治法
1.腫塊型:
①貼敷法:腫塊期如瘡形不高,痛而不甚,微紅微熱可選用沖和膏外敷患處;如初起局部疼痛明顯,或成膿後局部高腫紅熱,可用金黃散外敷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如局部漫腫無頭或潰後堅腫難消,則可以陽和解凝膏外敷以溫陽化痰散結。
②中藥外洗/熏洗:適用於腫塊初起者。可用中藥煎湯外洗或熏蒸。
③刺絡拔罐:適用於腫塊初起或伴微膿腫形成者。可於腫物或膿腔上方點刺,持罐扣在點刺的部位。
④導管灌註:適用於伴乳頭溢液者。可配合拔罐使用,可於拔罐拔出油脂樣分泌物後以平針頭插入病變導管,進行藥物灌注治療。
2.膿腫型:
①貼敷法:成膿後局部高腫紅熱,可用金黃散外敷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如局部漫腫無頭或潰後堅腫難消,則可以陽和解凝膏外敷以溫陽化痰散結。
②刺絡排膿術:適用於局部膿腔較局限者,可於膿腔最明顯處點刺,排出膿液。
③穿刺抽膿術:適用於膿成透暢,膿腔較局限者。可用注射器於膿腔最明顯處或B超引導下抽出膿液。
④洞式清創引流術:適用於乳腺深部膿腫或多房膿腫,具有創口小、膿腔與竇道引流通暢、疤痕小、較好保持乳房外形與哺乳功能等優點。
⑤膿腫切開引流術:適用於乳腺淺部膿腫,或膿腔較單一者。用手術尖刀挑開3~5mm引流口,多與提膿藥捻引流配合使用。
⑥祛腐清創術:適用於膿腫、竇道形成已有潰口,或配合火針洞式烙口/切開引流術使用。探針探查膿腫、竇道的深度和方向,刮匙清除壞死組織。如病變範圍廣泛,為減輕疼痛及徹底清創,可配合胸椎神經阻滯或靜脈全麻。
⑦藥線引流術:適用於膿成未透,或膿潰後仍有壞死組織未能液化排出者。探針引導下插入提膿藥捻祛腐引流。
3.潰後型:
①貼敷法:潰後局部仍有高腫紅熱,可用金黃散外敷以清熱解毒;如局部漫腫或潰後堅腫難消,則以陽和解凝膏外敷以溫陽化痰散結。
②祛腐清創術:適用於潰後仍有膿液滲出、竇道內殘留壞死組織者,具體方法同前。
③藥線引流術:適用於膿潰後仍有壞死組織未能液化排出者。探針引導下插入提膿藥捻祛腐引流。
④生肌法:膿腔或竇道壞腐祛盡,局部可加用生肌油紗以促創面癒合。
⑤墊棉綁縛法:適用於深層瘺管、創腔較大者。創面膿腐已淨,可用棉墊壓空腔處,再予以加壓綁縛,促進腔壁粘合與癒合。
⑥溫熨法:適用於潰後局部仍有炎性僵塊,表麵皮膚無明顯紅腫者。可用中藥煎水溫洗,藥渣或熱敷貼熱熨。
⑦灸法:適用於潰後局部仍有炎性僵塊,表麵皮膚無明顯紅腫者。可配合隔蒜灸或隔姜灸。
⑧導管灌註:適用於伴乳頭溢液者。可配合拔罐使用,可於拔罐拔出油脂樣分泌物後以平針頭插入病變導管,進行藥物灌注治療。
〔三〕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飲食有節,適宜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煙酒、辛辣、生冷寒涼之品。
2.情志調理:情緒調暢,避免情志刺激及對疾病的過度關注憂慮。
3.起居調理:起居適宜,勞逸結合,避免熬夜、過度勞累。
4.其它:針對病因採取相應預防措施,避免外力碰撞乳房,乳頭溢液或有異常泌乳相關性因素〔高泌乳素血症或藥物〕等,需及時處理。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2017年發佈的【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
〔一〕評價標準
GLM療效評價體系應考慮多個維度,除疾病轉歸、療程長短外,還應考慮乳房外形、乳房功能〔哺乳功能/乳頭感覺〕以及治療相關毒副作用,從多個維度全面客觀地評價臨床治療效果,以比較不同治療方法之間的療效差異。
1.疾病轉歸
〔1〕痊癒:達到臨床治癒且維持半年無復發,或達到臨床治癒且超聲提示無病灶殘留。
〔2〕臨床治癒:全身症狀消失,原炎性病灶臨床上不可觸及,潰瘍或瘡口癒合。
〔3〕未愈:原炎性病灶臨床仍可觸及,全身症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2.病程的評價
GLM有一定自限性,臨床治療的目的主要在於縮短病程。但是,GLM的療程長短與就診時疾病所處分期、分型有着密切關係,故臨床上比較GLM不同治法的療程長短時,需結合就診時臨床分期分型進行分析。
3.乳房外形的評價
治療後的乳房外形變化是GLM重要的療效評價指標之一。評價可參照2001年美國放射治療聯合中心〔JCRT〕標準評價: 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四種。
〔1〕優秀:患側乳房與健側基本一樣;
〔2〕良好:患側乳房與健側僅有較小差別;
〔3〕一般:患側乳房與健側有明顯差別;
〔4〕差:患側乳房功能障礙和美容效果很差。
4.中醫證候療效的評價
臨床痊癒:中醫主要臨床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療效積分≥95%。
顯效:中醫主要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改善,70%≤證候療效積分<95%。
有效:中醫主要臨床症狀、體徵均有好轉,30%≤證候療效積分<70%。
無效:中醫主要臨床症狀、體徵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療效候積分<30%。
採用中醫證候療效積分法觀察中醫證候變化:將全部主症、次症分別分為無、輕、中、重四個等級,主症分別記為0、2、4、6分,次症分別記為0、1、2、3分。舌質舌苔脈象只記錄,不記分。
證候療效積分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 治療前積分] ×l00%。
〔二〕評價方法
GLM的療效評價應參考臨床症狀及體徵緩解情況,並結合乳腺彩超等輔助檢查進行綜合評判。
參考文獻:
1.闞秀,丁華野,沈丹華.乳腺腫瘤臨床病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4:343-344.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
牽 頭 人:
陳前軍〔廣東省中醫院〕
主要完成人:
劉曉雁〔廣東省中醫院〕
陳前軍〔廣東省中醫院〕
徐 飈〔廣東省中醫院〕
賴米林〔廣東省中醫院〕
中醫臨床路徑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用於西醫診斷為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膿腫型的住院患者
(一)適用對象
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肉芽腫性乳癰〔TCD:BWR02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膿腫型〕〔ICD10:N61.x07〕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2017年【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
(2)西醫診斷標準:病理診斷標準參照【乳腺腫瘤臨床病理學】。
2.分期分型診斷: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乳腺病分會2017年【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專家診療共識】。
3.證候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肉芽腫性乳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
肉芽腫性乳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膿腫型臨床常見證候:
熱毒壅盛證
氣虛邪滯證
陽虛毒盛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肉芽腫性乳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肉芽腫性乳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14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肉芽腫性乳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患者;
2.膿腫型的患者;
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實施時,可進入本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不同證候的主症、次症、舌、脈特點,重點觀察乳房局部症狀、體徵,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泌乳素、心電圖、胸片、乳腺B超、膿液細菌培養及藥敏等。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組織病理活檢、炎症指標〔血沉、CRP、降鈣素原〕、免疫指標〔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血培養+藥敏檢查(T≥38.5℃時)等。
〔八〕治療方法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熱毒壅盛證:清熱解毒,托裏透膿
(2)氣虛毒滯證:益氣托毒
(3)陽虛毒盛證:溫陽托毒
2.其它中醫特色治療
〔1〕貼敷法
〔2〕溫熨法
〔3〕中藥外洗/熏洗
〔4〕灸法
〔5〕刺絡拔罐法
〔6〕中藥離子導入
〔7〕導管灌注等
3.中醫外治法
〔1〕刺絡排膿術
〔2〕洞式清創引流術
〔3〕膿腫切開引流術
〔4〕藥線引流術
〔5〕乳腺區段切除術
4.飲食療法
5.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患者膿腫病灶引流通暢,炎症症狀體徵得到改善;
2、沒有需要繼續住院治療的併發症和/或併發症。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2.合併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併發症,退出本路徑。
4.因患者及家屬意願而影響路徑的執行,退出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