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8:47
中醫診療方案
2018年版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皮膚性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2017年發佈的【天疱瘡中醫診療指南】。
身起水疱,大小不等,發無定處,可遍及全身,伴癢痛難耐,未破不堅,疱破則毒水浸爛不臭,呈慢性病程。
2.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臨床皮膚學】〔趙辨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出版〕、【皮膚性病學】〔張學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
〔1〕臨床特點:好發於中年人,男性多於女性,一般分為尋常型、增殖型、落葉型和紅斑型4種類型,還可有其他特殊類型,如副腫瘤性天疱瘡、藥物誘發性天疱瘡、疱疹樣天疱瘡和IgA型天疱瘡等。
〔2〕臨床表現:水疱發生在紅斑或正常皮膚上,疱壁薄而鬆弛,尼氏征陽性,易破裂形成糜爛,表面可附有淡黃色痂;病程慢性,此起彼伏;偶見血疱、潰瘍、組織壞死;可累及全身各處的皮膚,口腔、咽、喉、食管、外陰、肛門等處黏膜也可受累;表現為水疱和糜爛。皮損癒合後可留有色素沉着;自覺瘙癢、疼痛、灼熱等。
〔3〕病理及免疫熒光檢查:皮損處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內水疱、棘層細胞松解,免疫熒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示棘細胞間IgG、IgM、IgA或C3沉積;間接免疫熒光檢查示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細胞間物質抗體,根據抗體滴度可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
〔二〕證候診斷
參考【中醫皮膚性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2017年發佈的【天疱瘡中醫診療指南】。
1.毒熱熾盛證
發病急驟,水疱迅速擴展、增多,糜爛面鮮紅,或上覆膿液,灼熱癢痛;伴身熱口渴,煩躁不安,便干溲赤;舌質絳紅,苔黃,脈弦滑或數。
2.心火脾濕證
身起水疱,新起不斷,瘡面色紅,口舌糜爛,皮損較厚或結痂而不易脫落,疱壁緊張,潮紅明顯;伴見倦怠乏力,腹脹便溏,或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濡數。
3.脾虛濕蘊證
疱壁鬆弛,潮紅不着,皮損較厚或結痂而不易脫落,糜爛面大或濕爛成片;伴口渴不欲飲,或噁心欲吐,倦怠乏力,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緩。
4.氣陰兩傷證
病程日久,已無水疱出現,疱乾結痂,乾燥脫落,瘙癢入夜尤甚,或遍體層層脫屑,狀如落葉;伴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汗出口渴,不欲多飲,神疲無力,氣短懶言;舌質淡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數。
參照【中醫皮膚性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2017年發佈的【天疱瘡中醫診療指南】。
〔一〕辨證論治
1.毒熱熾盛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1〕推薦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水牛角、生地黃炭、丹皮、金銀花炭、蓮子心、黃連、白茅根、天花粉、梔子、生石膏、淡竹葉、紫花地丁、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高熱者加玳瑁,大便干者加生大黃、火麻仁。
〔2〕中藥塌漬技術:選用清熱解毒中藥隨證加減,煎煮好後,用6-8層紗布浸濕後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鐘,水溫宜0~10℃,塌漬時保持紗布濕潤。
〔3〕飲食療法:宜食清心解毒食物,如蓮子湯、綠豆水、蘿蔔湯及各種新鮮蔬菜湯等。
2.心火脾濕證
治法:瀉心涼血,清脾除濕
〔1〕推薦方藥:清脾除濕飲加減。茯苓皮、白朮、黃芩、梔子、澤瀉、黃柏、茵陳、枳殼、生地黃、麥冬、蓮子心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心火熾盛者加黃連、燈心草;口腔糜爛者加金蓮花、金雀花、藏青果、金果欖;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
〔2〕中藥塌漬技術:選用涼血燥濕中藥隨證加減,煎煮好後,用6-8層紗布浸濕後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鐘,水溫宜0~10℃,塌漬時保持紗布濕潤。
〔3〕飲食療法:宜食清心健脾食物,如蓮子湯、冬瓜湯及各種新鮮蔬菜湯等。
3.脾虛濕蘊證
治法:清熱解毒,健脾除濕
〔1〕推薦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茵陳、豬苓、車前草、白朮、茯苓皮、黃芩、冬瓜皮、澤瀉、黃柏、枳殼、陳皮,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皮損色紅者加丹皮、赤芍;癢甚者加白鮮皮;大便乾燥者加生大黃。
〔2〕中藥塌漬技術:選用解毒除濕中藥隨證加減,煎煮好後,用6-8層紗布浸濕後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鐘,水溫宜0~10℃,塌漬時保持紗布濕潤。
〔3〕飲食療法:宜食健脾益氣除濕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藥粥、芡實粥、茯苓餅及藕粉等。
4.氣陰兩傷證
治法: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1〕推薦方藥:解毒養陰湯加減。南沙參、北沙參、玄參、佛手參、天冬、麥冬、玉竹、金銀花、蒲公英、石斛、丹參、西洋參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癢甚加刺蒺藜、當歸。
〔2〕中藥塌漬技術:選用解毒養陰中藥隨證加減,煎煮好後,用6-8層紗布浸濕後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鐘,水溫宜0~10℃,塌漬時保持紗布濕潤。
〔3〕飲食療法:宜食進食養血扶正食品如山藥粥、當歸補血湯、桂元肉、黃芪粥等。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以下中醫醫療技術適用於所有證型。
1.中藥塗擦治療:紫草製成油劑或複方紫草油塗擦於皮損表面促進皮損癒合,每日2~3次。
2.灸法:辨證選穴,使用艾灸盒或艾灸條,每次20-30分鐘,日1次。
3.中藥藥浴:根據辨證選用藥物,用煎煮的中藥以能浸泡全部皮損為度,水溫37~40℃,每次20分鐘左右,每日1次。
4.穴位注射:辨證選穴,每穴位抽取2ml自身靜脈血穴位注射於穴上,隔日1次或每兩周1次。
5.針灸治療:辨證選穴,用毫針針刺穴位,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或用電針刺激30分鐘。
〔三〕西藥治療
根據【中國臨床皮膚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無禁忌症情況下規範應用全身治療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作為全身治療一線藥物或聯合應用。有並發感染時對症外用抗生素、抗真菌製劑,同時注意保護創面。
〔四〕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飲食護理應以高蛋白、高熱量、低鹽飲食為主,同時宜食清心、健脾、益氣、養血扶正食品,忌食不易消化及辛辣刺激食品。
2.皮損護理:局部皮損治療需要根據皮損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護理操作,主要原則是保護創面、促進皮膚癒合。
3.情志調理:了解患者精神心理狀態,耐心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學會心理的自我調節,避免焦慮、緊張、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參照第9版【安德魯斯皮膚病學】擬定。
〔一〕評價標準
1.臨床近期痊癒:無新發水疱,創面乾爽無滲液,局部由正常上皮組織取代,病人疼痛完全消失為痊癒。
2.顯效:新發水疱<3個,創面滲液明顯減少,疼痛明顯減輕為好轉。
3.無效:新發水疱≥3個創面滲液不止或加重,出現膿性分泌物或膿性分泌物增加,疼痛無緩解時為無效。
〔二〕評價方法
根據患者入院和出院當天情況按照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中醫皮膚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54-158.
[2]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33-838.
[3]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天疱瘡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雜誌,2017,58(1):86-90.
[4]陳德宇.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23-227.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牽 頭 人:
閆小寧〔陝西省中醫醫院〕
主要完成人:
閆小寧〔陝西省中醫醫院〕
李文彬〔陝西省中醫醫院〕
趙一丁〔陝西省中醫醫院〕
孫 丹〔陝西省中醫醫院〕
陳 樂〔陝西省中醫醫院〕
中醫臨床路徑
2018年版
路徑說明:
本路徑適合於西醫診斷為天疱瘡住院患者
〔一〕適用對象
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天疱瘡〔TCD編號:BWP17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天疱瘡〔ICD-10編號:L40.100〕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皮膚性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2017年發佈的【天疱瘡中醫診療指南】。
〔2〕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臨床皮膚學】〔趙辨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出版〕、【皮膚性病學】〔張學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證候診斷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天疱瘡〔天疱瘡〕中醫診療方案〔2017版〕』。
天疱瘡〔天疱瘡〕臨床常見證候:
毒熱熾盛證
心火脾濕證
脾虛濕蘊證
氣陰兩傷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天疱瘡〔天疱瘡〕中醫診療方案〔2017版〕』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天疱瘡〔天疱瘡〕。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28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天疱瘡〔天疱瘡〕的患者。
2.大疱性類天疱瘡等其他皮膚病,繼發嚴重皮膚感染,伴有其他影響治療的皮膚病患者,不進入本路徑。
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結合病程長短、紅斑顏色、水疱大小、皮疹形態、伴發症狀等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症狀、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尿常規、大便常規+隱血〔本檢查項目出院時需複查〕。
〔2〕血液學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本檢查項目出院時需複查〕、電解質〔本檢查項目出院時需複查〕、血糖、血脂〔本檢查項目出院時需複查〕、尿酸、血沉、抗『O』、C反應蛋白、傳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愛滋病、梅毒等〕、凝血功能。
〔3〕皮膚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熒光檢測。
〔4〕抗細胞間抗體、抗橋粒芯糖蛋白1(Dsg1)抗體和抗橋粒芯糖蛋白3(Dsg3)抗體檢測。
〔5〕X線胸片、心電圖、腹部B超。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1〕PPD試驗。
〔2〕腫瘤相關篩查:腫瘤抗原及標誌物,B超、CT、MRI檢查,消化道鋇餐或內窺鏡檢查。
〔3〕肺功能、肺高解像度CT〔胸片提示間質性肺炎者〕、骨密度〔應用糖皮質激素出現骨質疏鬆者〕。
〔八〕治療方法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毒熱熾盛證: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2〕心火脾濕證:瀉心涼血,清脾除濕。
〔3〕脾虛濕蘊證:清熱解毒,健脾除濕。
〔4〕氣陰兩傷證: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3.中醫特色治療
〔1〕中藥塌漬技術
〔2〕中藥塗擦治療
〔3〕灸法
〔4〕中藥藥浴
〔5〕穴位注射
〔6〕針灸治療
4.飲食療法
5.西藥治療
6.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評價標準在臨床好轉或痊癒,疱液、糜爛、滲液乾涸,紅斑逐漸轉為色素沉着。
2.生命體徵穩定。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變化,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2.合併有其他系統疾病者,治療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退出本路徑。
3.因患者及其家屬意願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天疱瘡〔天疱瘡〕〔TCD編號:BWP180、ICD-10編號:L10.901〕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月日 出院日期: 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28天 實際住院日: 天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牽 頭 人:
閆小寧〔陝西省中醫醫院〕
主要完成人:
閆小寧〔陝西省中醫醫院〕
李文彬〔陝西省中醫醫院〕
趙一丁〔陝西省中醫醫院〕
孫 丹〔陝西省中醫醫院〕
陳 樂〔陝西省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