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01:03
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起病急,病前有病毒感染史;
(2)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病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
(3)颅脑影像学排除继发病变导致本病。
〔二〕证候诊断
1.风毒袭表证
突发口眼歪斜,睑开难闭,外耳道散在疱疹,耳内剧痛,恶寒发热,食不知味,或头晕耳鸣,行走不稳,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湿毒内蕴证
口眼歪斜,闭目不全,白睛外露,目赤流泪,耳痛不减,或耳内结痂,或溃破,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虚毒恋证
口眼歪斜,闭目不紧,耳内结痂脱落,疼痛难忍,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口淡唇麻,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一)辨证论治
1. 风毒袭表证
治法:疏散风邪、解毒透表
〔1〕推荐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细辛、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桂枝、僵蚕、全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①体针
选穴: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操作: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②电针
选穴: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
操作: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min。
③艾灸
选穴: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
操作:手持艾条对准穴位,每穴灸3~5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④拔罐
选穴: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
操作:采用闪火法,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s,不断反复,持续5min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2. 湿毒内蕴证
治法: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1〕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枳实、黄芩、车前子、泽泻、柴胡、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山栀、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①体针
选穴: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风池、曲池、外关、合谷、丘墟、阴陵泉、太冲等穴位。
操作: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②电针
选穴: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
操作: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
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min。
③艾灸
选穴:阳白、太阳、下关、巨髎、丘墟、阴陵泉、太冲、足三里。
操作:手持艾条对准穴位,每穴灸3~5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④拔罐
选穴: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
操作:采用闪火法,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s,不断反复,持续5min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次。
3. 气虚毒恋证
治法: 益气健脾、疏风散毒
推荐方药: 参苓白术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砂仁、山药、防风、大黄、荆芥、麻黄、栀子、连翘、甘草、桔梗、川芎、薄荷、黄芩、金银花、地龙、全蝎、僵蚕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①体针
选穴: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等。
操作:头面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②电针
选穴: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
操作: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
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min。
(二)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推拿
取穴:四白、太阳、攒竹、阳白、睛明、印堂等穴位。
操作:往返推拿5min,最后以大鱼际对患者而部、颊部、前额等部位揉按5分钟,并对患侧而部肌肉拿捏5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天。
〔2〕太极拳
每日清晨及晚餐前练习太极拳,每次40min,15日为1个疗程。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三) 西药治疗
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亨特综合征相关内容规范应用抗病毒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同时积极稳定情绪、避免受凉吹风等。
(四) 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肥甘厚腻之品,忌烟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食瓜子、杏仁、芝麻等,多饮绿茶。
2.预防加重:
①抬眉训练: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眉目。②闭眼训练: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地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③耸鼻训练: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④示齿训练: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⑤努嘴训练: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
⑥鼓腮训练: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
3.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一〕评价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H-B)面肌功能评价分级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颁布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制定。
Ⅰ级: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
Ⅱ级:轻度功能异常,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有轻度联带运动;静止状态下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时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
Ⅲ级:中度功能异常,明显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静止状态下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时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状态下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运动时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Ⅴ级:重度功能异常,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静止状态下面部不对称;运动时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
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1.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
2.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 HB分级Ⅱ级;
3.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 HB分级Ⅲ级~Ⅳ级;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HB分级Ⅴ级~Ⅵ级。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41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0.
牵头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牵头人:
杨文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鲍远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汪 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怀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道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文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亨特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亨特综合征(ICD-10编码:B02.2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亨特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亨特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风毒袭表证
湿毒内蕴证
气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亨特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亨特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亨特综合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亨特综合征超过21天,遗留有严重口眼歪斜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口眼歪斜,耳廓疱疹,疼痛等主症,发热、乏力、饮食等次症,舌、脉象。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病毒系列检测、心电图、胸部X线片、面神经肌电图、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颅脑MRA/CTA、脑电图、脑部PET-CT/MR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疏散风邪,解毒透表。
〔2〕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3〕益气健脾,疏风散毒。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体针、电针疗法
〔2〕艾灸疗法
〔3〕拔罐疗法
〔4〕推拿治疗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口角歪斜改善,运动面部变形改善。
2.耳内疱疹结痂,疼痛减轻或者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如出现视物双影、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症状,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亨特综合征(ICD-10编码:B02.2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天
牵头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牵头人:
杨文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鲍远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汪 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怀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道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文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