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01:03
中醫診療方案
2018年版
(一)疾病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賈建平,陳生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起病急,病前有病毒感染史;
(2)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病側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覺減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
(3)顱腦影像學排除繼發病變導致本病。
〔二〕證候診斷
1.風毒襲表證
突發口眼歪斜,瞼開難閉,外耳道散在疱疹,耳內劇痛,惡寒發熱,食不知味,或頭暈耳鳴,行走不穩,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濕毒內蘊證
口眼歪斜,閉目不全,白睛外露,目赤流淚,耳痛不減,或耳內結痂,或潰破,食少納呆,脘腹脹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氣虛毒戀證
口眼歪斜,閉目不緊,耳內結痂脫落,疼痛難忍,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口淡唇麻,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一)辨證論治
1. 風毒襲表證
治法:疏散風邪、解毒透表
〔1〕推薦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物組成:荊芥、防風、細辛、茯苓、川芎、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桂枝、僵蠶、全蠍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灸治療
①體針
選穴: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等穴位。
操作: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②電針
選穴: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頰車—地倉三對穴位。
操作:陰極在外周,陽極在中心部。波形為連續波,頻率1~2Hz,輸出強度以面部肌肉輕微收縮為度,電針時間約30min。
③艾灸
選穴:太陽、下關、翳風、承漿、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地倉、頰車、印堂、巨髎、夾承。
操作:手持艾條對準穴位,每穴灸3~5min,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④拔罐
選穴:陽白、下關、巨蹘、地倉、頰車。
操作:採用閃火法,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約1s,不斷反覆,持續5min左右,以患側面部穴位處皮膚潮紅為度。每日閃罐1次,每周治療3~5次,療程以病情而定。
2. 濕毒內蘊證
治法:清熱祛濕、瀉火解毒
〔1〕推薦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物組成:龍膽草、枳實、黃芩、車前子、澤瀉、柴胡、牛蒡子、金銀花、連翹、山梔、白附子、僵蠶、全蠍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灸治療
①體針
選穴: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風池、曲池、外關、合谷、丘墟、陰陵泉、太沖等穴位。
操作: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②電針
選穴: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頰車—地倉三對穴位。
操作:陰極在外周,陽極在中心部。波形為連續波,頻率1~2Hz,輸出強度
以面部肌肉輕微收縮為度,電針時間約30min。
③艾灸
選穴:陽白、太陽、下關、巨髎、丘墟、陰陵泉、太沖、足三里。
操作:手持艾條對準穴位,每穴灸3~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④拔罐
選穴:陽白、下關、巨蹘、地倉、頰車。
操作:採用閃火法,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約1s,不斷反覆,持續5min左右,以患側面部穴位處皮膚潮紅為度。每日閃罐1次,每周治療3~次。
3. 氣虛毒戀證
治法: 益氣健脾、疏風散毒
推薦方藥: 參苓白朮散合防風通聖散加減。藥物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砂仁、山藥、防風、大黃、荊芥、麻黃、梔子、連翹、甘草、桔梗、川芎、薄荷、黃芩、金銀花、地龍、全蠍、僵蠶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針灸治療
①體針
選穴: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神庭、太陽、下關、翳風、足三里、內庭等。
操作:頭面穴位採用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內庭採用補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②電針
選穴: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頰車—地倉三對穴位。
操作:陰極在外周,陽極在中心部。波形為連續波,頻率1-2Hz,輸出強度
以面部肌肉輕微收縮為度,電針時間約30min。
(二) 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以下中醫醫療技術適用於所有證型。
〔1〕推拿
取穴:四白、太陽、攢竹、陽白、睛明、印堂等穴位。
操作:往返推拿5min,最後以大魚際對患者而部、頰部、前額等部位揉按5分鐘,並對患側而部肌肉拿捏5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30天。
〔2〕太極拳
每日清晨及晚餐前練習太極拳,每次40min,15日為1個療程。可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三) 西藥治療
參照【神經病學】(賈建平、陳生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亨特綜合徵相關內容規範應用抗病毒藥、B族維生素、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同時積極穩定情緒、避免受涼吹風等。
(四) 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肥甘厚膩之品,忌煙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食瓜子、杏仁、芝麻等,多飲綠茶。
2.預防加重:
①抬眉訓練:囑患者上提健側與患側眉目。②閉眼訓練:訓練閉眼時囑患者開始時輕輕地閉眼,兩眼同時閉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閉合眼瞼,露白時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緣輕輕地按摩一下,然後再用力閉眼10次。③聳鼻訓練:有少數患者不會聳鼻運動,在訓練時應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④示齒訓練:囑患者口角向兩側同時運動,避免只向一側用力練成一種習慣性的口角偏斜運動。
⑤努嘴訓練:進行努嘴訓練時用力收縮口唇並向前努嘴,努嘴時要用力。
⑥鼓腮訓練:鼓腮漏氣時,用手上下捏住患側口輪匝肌進行鼓腮訓練。
3.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配合治療。
〔一〕評價標準
參照House-Brackman(H-B)面肌功能評價分級標準、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頒布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制定。
Ⅰ級:正常,各區面肌運動正常。
Ⅱ級:輕度功能異常,仔細檢查時有輕度的面肌無力,有輕度聯帶運動;靜止狀態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時皺額正常,稍用力閉眼完全,口角輕度不對稱。
Ⅲ級:中度功能異常,明顯面肌無力,但無面部變形,可有聯帶運動,面肌攣縮或面肌痙攣;靜止狀態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時皺額減弱,用力後閉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後輕度不對稱。
Ⅳ級:中重度功能異常,明顯的面肌無力和/或面部變形;靜止狀態下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運動時皺額不能,閉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後不對稱。
Ⅴ級:重度功能異常,僅有幾乎不能察覺的面部運動;靜止狀態下面部不對稱;運動時皺額不能,閉眼不完全,口角輕微運動。
Ⅵ級:完全麻痹,無運動。
1.痊癒:症狀、體徵全部消失,HB分級Ⅰ級;
2.顯效: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輕微功能障礙, HB分級Ⅱ級;
3.有效: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 HB分級Ⅲ級~Ⅳ級;
無效:治療前後無明顯變化,HB分級Ⅴ級~Ⅵ級。
〔二〕評價方法
根據患者入院和出院當天病情按照療效標準進行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永炎,嚴世芸.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41
[2]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40.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
牽頭人:
楊文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鮑遠程〔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汪 瀚〔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陳懷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謝道俊〔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楊文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醫臨床路徑
2018年版
路徑說明:
本路徑適用於西醫診斷為亨特綜合徵的住院患者
(一)適用對象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亨特綜合徵(ICD-10編碼:B02.203)。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賈建平、陳生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證候診斷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亨特綜合徵中醫診療方案』。
亨特綜合徵臨床常見證候:
風毒襲表證
濕毒內蘊證
氣虛毒戀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亨特綜合徵中醫診療方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亨特綜合徵。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21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亨特綜合徵的患者。
2.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
3.亨特綜合徵超過21天,遺留有嚴重口眼歪斜等患者不進入本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口眼歪斜,耳廓疱疹,疼痛等主症,發熱、乏力、飲食等次症,舌、脈象。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潛血試驗、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凝血功能檢查、病毒系列檢測、心電圖、胸部X線片、面神經肌電圖、顱腦影像學檢查(CT或MR)。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狀腺功能、自身抗體、顱腦MRA/CTA、腦電圖、腦部PET-CT/MR等。
(八)治療方法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和中成藥
〔1〕疏散風邪,解毒透表。
〔2〕清熱祛濕,瀉火解毒。
〔3〕益氣健脾,疏風散毒。
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3.其它中醫特色治療
〔1〕針刺治療:體針、電針療法
〔2〕艾灸療法
〔3〕拔罐療法
〔4〕推拿治療
4.西藥治療
5.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口角歪斜改善,運動面部變形改善。
2.耳內疱疹結痂,疼痛減輕或者消失。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變化,如出現視物雙影、噁心嘔吐、行走不穩等症狀,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2.合併有內分泌系統、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治療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退出本路徑。
3.因患者及其家屬意願而影響本路徑執行時,退出該路徑。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亨特綜合徵(ICD-10編碼:B02.203)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發病時間:年月日時分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21天 實際住院日:天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
牽頭人:
楊文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鮑遠程〔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汪 瀚〔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陳懷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謝道俊〔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楊文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