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十七節 巨幼細胞貧血

老中醫優勢病種作者:老中醫發布:沙坡

2019-10-24 12:13

中醫診療方案

2018年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四版〕 [1]。

1.臨床表現:①貧血症狀。②常伴有消化道症狀,如食慾缺乏、噁心、腹瀉及腹脹等;舌質紅、舌痛、舌乳頭萎縮、表面光滑。③可有輕度溶血表現。④可有神經系統症狀。

2.實驗室檢查:①大細胞性貧血,MCV>100fl,多數紅細胞呈大卵圓形,網織紅細胞常減少。②白細胞和血小板亦常減少。中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5葉者>5%或6葉者>1%)。③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紅細胞系呈典型巨幼紅細胞生成,巨幼紅細胞>10%,粒細胞系及巨核細胞系亦有巨型變,特別是晚幼粒細胞改變明顯,核質疏鬆、腫脹,巨核細胞核分葉過多,血小板生成障礙。④特殊檢查顯示有:A.血清葉酸測定(化學發光法)<4ng/ml,紅細胞葉酸測定(化學發光法)<100ng/ml;B.血清維生素B12測定(化學發光法)<180pg/ml

具備上述特殊檢查A者,診斷爲葉酸缺乏的巨幼細胞貧血;具備上述特殊檢查B者,診斷爲維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細胞貧血。

〔二〕證候診斷

參考【實用中醫血液病治療學】〔王啟政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出版〕[2]、【常見血液病中醫診療範例】〔陳信義主編,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3]。

1.心脾兩虛證

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心悸怔忡,少眠多夢,口乾舌痛,舌質干,少苔或無苔,脈弱無力。

2.脾腎陽虛證

頭暈耳鳴,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軟,夜尿頻多,食慾欠佳,或有便溏,或下肢麻木不仁,舌質淡,苔薄或無苔,脈沉細。

3.胃陰不足證

心悸氣短,口燥咽干,吞咽困難,或口渴、胃痛不適,飲食減少,大便乾燥,舌質紅,甚或舌痛,舌光或少苔,脈細或細數。

4.血虛風痹證

面色無華,唇甲色淡,乏力氣短,失眠心悸,手足麻木,步態不穩,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舌痛,少苔,脈細。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論治

1.心脾兩虛證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安神。

推薦方藥:歸脾湯加減。白朮、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脾腎陽虛證

治法:溫腎補脾,益精生血。

推薦方藥:十四味建中湯加減。當歸、白芍藥、白朮、甘草、人參、麥門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蓯蓉、半夏、黃芪、茯苓、熟地黃。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3.胃陰不足證

治法:養陰益胃,補血生津。

推薦方藥: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厚朴、蒼朮、半夏、茯苓、人參、草果、藿香、橘紅、甘草、白芍。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4.血虛風痹證

治法:補益氣血,祛風通痹。

推薦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當歸建中湯加減。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當歸、甘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1.食療

黃鱔、豬瘦肉、黃芪、大棗,洗淨,入水煨30分鐘,食肉飲湯,有補氣養血之功。適用於貧血所致體倦乏力、心悸、頭暈、眼花等證。

2.針刺

主穴足三里、膈俞、脾俞、通里、神堂。頭暈者,加百會;心悸者,加內關;失眠者,加神門;腹瀉者,加天樞;胃脘痛者,加中脘。針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3.灸法

以百會、關元、足三里爲基本用穴。隔姜灸7壯,1日1次,10次1療程。

〔三〕西藥治療

參照【常見血液病中醫診療範例】〔陳信義主編,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3],常規口服葉酸,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或甲鈷胺。

〔四〕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

飲食營養要合理,食物必須多樣化,勿偏食,要多進食富有營養及易於消化的食物。多食含葉酸豐富的蔬菜,如菠菜、油菜、小白菜、西紅柿和花生仁、發麵食品、豆類及其製品等,多吃含維生素B12的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和肉類、蛋黃、牛乳、麵粉等。飲食應有規律、有節制,禁忌暴飲暴食。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2.情志調理

應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醫學知識教育,使患者了解巨幼細胞貧血的基本知識,保持良好心態,配合醫生治療。

三、療效評價

〔一〕疾病療效

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四版〕[1]擬定。

1.有效

〔1〕臨床:貧血、消化道以及神經系統症狀消失。

〔2〕血象: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小板恢復正常,粒細胞核分葉過多及核腫脹等現象消失。

〔3〕骨髓象:粒細胞核腫脹、巨型變及紅系巨型變消失,巨核細胞形態正常。

2.無效

臨床症狀、血象及骨髓象無改變。

〔二〕證候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4]擬定。

1.痊癒:臨床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2.顯效:臨床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3.有效:臨床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4.無效:臨床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註:計算公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


參考文獻

[1]沈悌,趙永強.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8〔04〕:13-14.

[2]王啟政.實用中醫血液病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506-510.

[3]陳信義.常見血液病中醫診療範例[M].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261-269.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233-237.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

牽 頭 人:

孫偉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孫偉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孫 鳳〔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金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陳信義〔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臨床路徑

2018年版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於西醫診斷爲巨幼細胞貧血的住院患者

一、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診斷爲巨幼細胞貧血〔ICD10編碼:D53 100〕。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四版〕。

2.證候診斷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擬定。

巨幼細胞貧血常見臨床證候:

心脾兩虛證

脾腎陽虛證

胃陰不足證

血虛風痹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擬定。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爲巨幼細胞貧血。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爲≤14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巨幼細胞性貧血疾病。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疾病不同證候的主症、次症、舌、脈特點,特別注意面目虛浮或萎黃,失眠心悸,手足麻木,步態不穩,精神抑鬱,煩躁易怒等症狀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檢查項目

血常規+血塗片形態學分析+血型、網織紅細胞、尿常規、便常規+隱血。骨髓形態學、細胞組化、骨髓活檢。肝腎功能、電解質、葉酸、維生素B12、血清鐵蛋白水平;胸片、心電圖、腹部B超、心臟B超、胃鏡、結腸鏡。

2.選擇性檢查項目

白血病相關基因檢測、溶血相關檢查、感染的病原菌培養等。

〔八〕治療方案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心脾兩虛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

〔2〕脾腎陽虛證:溫腎補脾,益精生血。

〔3〕胃陰不足證:養陰益胃,補血生津。

〔4〕血虛風痹證:補益氣血,祛風通痹。

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劑

3.其它中醫特色療法

〔1〕食療

〔2〕針刺

〔3〕灸法

4.西藥治療

5.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上升30g/L以上,一般情況良好。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或出現嚴重併發症,可適當延長住院時間。

2.因患者及家屬意願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退出本路徑。

二、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巨幼細胞貧血〔ICD10編碼:D53 100〕。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發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4天 實際住院日:  天

巨幼細胞貧血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表單.png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

牽 頭 人:

孫偉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孫偉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孫鳳〔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金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陳信義〔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