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12:30
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
1.年龄为青少年,无外伤史,脊柱呈侧弯畸形。
2.两肩、两肩胛、两侧髂嵴不等高。
3.腰前屈时两侧背部不对称,即“剃刀背征”
4.脊柱站立位X线正位片可见侧弯,Cobb角10度以上。
5.Adam前屈试验阳性。
〔二〕诊断分型[2]
按照侧弯主曲线顶点的解剖位置,结合临床,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胸椎单弧形:主弧由胸椎组成,腰椎侧弯不明显。〔如图1〕
2.腰椎单弧形:主弧由腰椎组成,胸椎侧弯不明显。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很少超过60°,但会引起上半身向侧方倾斜。〔如图2〕
3.胸腰椎双弧形:胸椎弧顶点在胸7,并凸向右侧,腰椎弧顶点在腰1、2,胸腰椎侧弯同时发生,弯度也大体相同。胸腰椎弧度交界处的移行椎体无旋转移位。〔如图3〕
1.肾气不足证:脊柱侧弯畸形,平时神疲乏力,气短、易劳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肾阳亏虚证:脊柱呈侧弯畸形,坐久后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肢冷,喜暖。舌质淡,脉沉无力。
3.脾肾阳虚证:脊柱呈侧弯畸形,坐久后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肢冷,喜暖,纳差,倦怠懒言,气短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脉沉无力。
〔一〕中医整脊治疗
治疗原则:理筋、调曲、练功。
1.理筋疗法[3]
〔1〕 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法:辨证应用中药水煎后熨烫萎缩侧肌肉或熏蒸萎缩侧肌肉,以促进萎缩肌肉恢复,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针刺法:取脊柱凹侧华佗夹脊穴为主,辅以辨证取穴,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3〕推拿、捏脊法:沿脊柱两旁自腰骶开始捏拿皮肤和肌肉,捏脊松筋,以强健脾胃,配合肌肉萎缩侧滚、拿、揉、拍打等推拿手法。
〔4〕针刀治疗
〔5〕其他外治疗法:如走罐、拔罐、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2.正脊调曲法
〔1〕正脊骨法
胸腰旋转法、腰椎旋转法、提胸过伸法和腰骶侧扳法,纠正椎体和骨盆的旋转,进而改善侧弯。
① 胸腰旋转法: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略向前屈至以胸12腰1为顶点。以右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左髋,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后方,右手经过患者右臂前、至颈胸背部〔大椎以下〕,左手固定于胸腰枢纽关节右侧,右手旋转患者胸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右手向右旋转的同时左手向左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左侧操作与右侧相反。
② 腰椎旋转法: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向前屈至棘突偏歪处为顶点。以棘突右偏为例,助手固定左髋,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后方,右手穿过患者右腋下至对侧肩部,左手掌固定于偏歪棘突右侧,右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右手向右旋转的同时左手向左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左侧操作与右侧相反。
③ 提胸过伸法:有三种术式:一式: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用一膝顶上段胸椎,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一式: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自患者腋下穿过,向上反握其双前臂,用前胸顶患者胸背,然后双手用力,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三式: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臂前胸交叉,双手抱对侧肩,医者坐在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拉患者对侧肘关节,使肩胛拉开,然后将患者向后上方提起。
④ 腰骶侧扳法:患者取侧卧位。以左侧卧位为例,医者面向患者站立,右手或前臂置于患者右腋前,左手前臂置于患者右臀部,在患者充分放松情况下,两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力的交点在腰骶枢纽关节处。右侧卧位与此相反。
〔2〕牵引调曲法
根据脊柱侧弯类型,使用四维整脊治疗仪辨证行四维调曲法治疗,以调椎体旋转、侧弯,恢复脊柱生理曲度。胸椎单弧形行四维调曲法,腰椎单弧形和胸腰椎双弧形先行一维调曲法,3-7天后改行四维调曲法,如腰骶角异常,配合三维牵引调曲。
① 一维调曲法
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治疗仪上,将上端牵引带束于胸下部,下端牵引带束于髂骨上。然后根据病情、体重等来调整重量进行纵轴牵引。牵引时间为30-40分钟,牵引重量为20-40公斤,每日1-2次。
② 四维调曲法
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治疗仪上,将上半身用环套过腋下,双下肢牵引带束于膝关节上下端。后用升降板将下半身托起,胸腰段与上半身呈25°-45°角,调整牵引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下肢与下半身呈悬吊状,再将托板放至离下肢约30厘米处,以下腹部离开托板为宜。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2次。
③ 三维调曲法
患者仰卧于四维整脊牵引床上,将双下肢牵引带束于膝关节上下端。调整治疗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随时观察患者变化。角度以下肢伸直,髋关节与躯干呈90°角为标准。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
〔二〕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补肾。
推荐方药:补骨脂丸〔《本草纲目》〕加减,补骨脂、菟丝子、胡桃肉、乳香、没药、沉香等。或选用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 肾阳亏虚证
治法:补肾壮阳。
推荐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或选用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合附子理中丸〔《伤寒论》〕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党参、枸杞子、白术(炒)、干姜等。或选用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功能锻炼
以加强腰背肌及腰大肌功能锻炼为主,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六式双胛合拢式、第十四式前弓后箭式及第十六式过伸腰肢式进行功能锻炼。
〔四〕弹力腰围支持疗法
治疗后选用型号合适的弹力腰围进行固定,功能锻练及卧床时取下弹力腰围。
〔五〕预防与护理调摄要点
1.睡卧床软硬适中,避免长期久坐,纠正不良坐姿。
2.心理调护:耐心细致向患者讲述疾病治疗及康复的过程、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和顾虑。
显效:脊柱侧弯度数改善30%以上者。
有效:脊柱侧弯度数改善5°至30%者。
无效:经过两周治疗脊柱侧弯度数无改善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4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6
[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6-657
[4]王秀光,韦春德,韦以宗,等.腰大肌康复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35-37
牵头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
牵 头 人:
王秀光〔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主要完成人:
王秀光〔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潘东华〔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韦春德〔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韦以宗〔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ICD-10:M41.99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诊断分型
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按照侧弯主曲线顶点的解剖位置,结合临床,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胸椎单弧形、〔2〕腰椎单弧形、〔3〕胸腰椎双弧形
3.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临床常见证候:
〔1〕肾气不足证;〔2〕肾阳亏虚证;〔3〕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印发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患者。
2.患者同时患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该病主症为脊柱侧弯畸形和腰痛,治疗过程中主要观察脊柱侧弯畸形改变情况。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全脊柱正侧位、颈椎开口位及腰椎双斜位X线片;血常规;血糖、血沉;心电图;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腰椎CT或MRI、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中医整脊治疗
〔1〕理筋疗法
①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治疗;②针灸治疗;③推拿、捏脊治疗;④针刀疗法;⑤其他外治疗法
〔2〕 正脊调曲法
①正脊骨法;②牵引调曲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气不足证:益气补肾。
〔2〕肾阳亏虚证:补肾壮阳。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3.练功疗法
4.弹力腰围支持疗法
5.预防与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侧弯度数改善30%以上者。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肌肉功能恢复慢,侧弯恢复不理想者,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住院期间并发其它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ICD-10:M41.99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8天 实际住院日: 天
牵头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
牵 头 人:
王秀光〔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主要完成人:
王秀光〔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潘东华〔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韦春德〔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韦以宗〔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