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0 23:14
中醫診療方案
2018年版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肛腸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1] 。
〔1〕以骶尾部腫脹、疼痛、流膿為主症。
〔2〕無外邪侵襲感染時常無不適,或偶見骶尾部局部皮膚增厚或發硬。感受外邪時可見局部的紅腫熱痛、流膿,甚至伴見發熱、惡寒、周身不適。
〔3〕常有反覆發作病史。
2.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2] 。
〔1〕症狀
①不典型症狀:在發生感染以前,往往沒有感覺,偶爾可捫及骶尾部皮膚有局部增厚或發硬。
②典型症狀:骶尾部反覆發作的急慢性膿腫或存在反覆溢出分泌物的竇道;如伴有與周圍皮膚不相連的毛髮從竇口長出,即可確診。
〔2〕體徵
①靜止期:在骶尾部中線皮膚上,可見不規則小孔,小如針尖,大者直徑可達3mm,周圍皮膚無紅腫觸痛,有的竇口內可見毛髮。反覆發作者可見瘢痕,局部皮膚增厚,可觸及皮下硬結及條索狀硬結向顱側行走,探針可探入皮下,深度數mm到10cm不等 ??應是丟字了,擠壓時可排出稀淡臭液體。
②急性期:骶尾部紅、腫、熱、痛,排出更多膿性分泌物,有時有蜂窩組織炎,生成膿腫。
〔3〕理化檢查
病變局部竇道X線造影、盆腔或骶尾部X線平片、骶尾部B超、直腸腔內超聲及盆腔CT及MRI等,有助於診斷並排除骨質破壞性疾病〔如結核〕以及骶尾部畸胎瘤等。
〔二〕證候診斷
參考【中醫肛腸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1] 。
1.火毒蘊結證:骶尾部紅腫,疼痛拒按,周身不適,惡寒、發熱。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2.正虛邪戀證:骶尾部腫塊破潰,反覆流膿水,經久不愈,伴有精神萎靡、形體消瘦。舌質嫩紅,苔薄,脈細無力。
〔一〕手術治療
根據竇道數量、分布及有無急性化膿性感染選擇手術方式。
1.膿腫切開引流術
適應症:骶尾部藏毛竇急性期出現膿腫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或側臥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切開竇道排膿,切口要足夠大,儘量將膿腔內的肉芽組織和毛髮完全清除,切除組織標本術後送病理。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外用去腐生肌類中藥局部換藥,保持骶尾部清潔。
2.竇道切除切口開放術
適應症:骶尾部藏毛竇傷口過大不能縫合和手術後反覆發作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或側臥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完全切除病變組織,切口敞開不予縫合。切除組織標本術後送病理。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外用生肌類中藥局部換藥,保持骶尾部清潔。
3.竇道切除一期縫合術
適應症:骶尾部藏毛竇膿腫較小,感染病灶局限,或單一竇道及病變範圍較小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或側臥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完整切除纖維囊壁及周圍的肉芽腫,切除後縫合切口,若切除範圍大,可採用皮瓣轉移重建,減少切口張力。切除組織標本術後送病理。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保持骶尾部清潔。
4.竇道切除部分縫合術
適應症:病灶範圍大,有較多竇口和竇道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或側臥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切除病變組織,切口兩側皮膚和骶骨筋膜縫合,使部分切口一期癒合,中間部分傷口由肉芽組織填充癒合。切除組織標本術後送病理。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保持骶尾部清潔。
5.竇道切除袋狀縫合術
適應症:骶尾部藏毛竇病灶較大,縫合張力較小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或側臥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將竇道頂部皮膚切除,清理竇道後,將切緣皮膚與竇道殘腔間斷縫合,對側支竇道需分別切至末端,同樣袋形化。術後需用紗布敷料填塞在竇道上,使創口邊緣分開。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保持骶尾部清潔。
6.不對稱切除皮內縫合術
適應症:骶尾部藏毛竇無局部紅腫及竇道流膿者。
操作要點:患者取折刀位,麻醉成功後,常規消毒鋪巾,在病灶處做一個縱行的偏離中心的梭形切口,游離皮下的增生肉芽組織直至骶筋膜,傷口的下段尤其是靠近臀溝的部分應向深部分離4cm左右,完整切除病變組織,切除的範圍依增生的肉芽組織而定,創面深部放置負壓吸引,可吸收縫合線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做皮內縫合,縫合後傷口後中線被牽向一側,偏離1.5~2cm,手術疤痕由中線被牽向一側,使臀溝和〔或〕後正中溝變平。
術後處理:術後每日局部清潔消毒換藥1~2次,保持骶尾部清潔。
〔二〕辨證論治
1.火毒蘊結證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推薦方藥:仙方活命飲〔【女科萬金方】〕加減。金銀花、白芷、貝母川貝母或浙貝母?、防風、赤芍、當歸、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陳皮、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2.正虛邪戀證
治法:扶正祛邪
推薦方藥:托里消毒散〔【校注婦人良方】〕加減。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白朮、陳皮、茯苓、金銀花、連翹、白芷、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三〕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中藥外敷及熏洗:術後開放創面給予促進排膿、去腐生肌藥物外敷,止痛如神湯〔【外科啟玄】〕熏洗。藥物組成:秦艽、桃仁、皂角、蒼朮、防風、黃柏、當歸、澤瀉、檳榔、制大黃等。
〔四〕物理療法
可予微波治療儀、紅外線照射燈等創面局部照射。
〔五〕西藥治療
一般不需要應用西藥治療,當出現發熱、血象異常等,考慮存在全身性感染時,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選用相應抗生素,或根據經驗選用廣譜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六)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鼓勵患者適當多飲水,多進食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蘋果、梨、白菜、芹菜、蘿蔔等,忌煙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2.情志調理:指導患者注意調暢情志,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
3.注意保持骶尾部的清潔衛生。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標準如下:
1.治癒:症狀消失,腫塊消失或完全切除後傷口癒合。
2.好轉:症狀減輕,腫塊縮小或未能完全切除或殘留竇道。
3.未愈:症狀及體徵均無變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中醫肛腸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7-58.
[2]張東銘.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143-147.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5.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
牽 頭 人:
陳 敏〔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陳 敏〔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韓 寶〔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北京馬應龍長青肛腸醫院〕
賈小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張虹璽〔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黃德銓〔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中醫臨床路徑
2018年版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於西醫診斷為骶尾部藏毛竇的住院患者
〔一〕適用對象
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鸛口疽。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骶尾部藏毛竇。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肛腸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
〔2〕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張東銘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年出版〕。
2.證候診斷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臨床常見證候:
火毒蘊結證
正虛邪戀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14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的患者。
2.有骶尾部藏毛竇手術適應症,無手術禁忌症。
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時,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患者同意接受手術。
5.伴有以下情況患者不進入本路徑:
〔1〕伴有肛門及骶尾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2〕病變引起骶尾部骨質破壞的患者。
〔3〕伴有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4〕伴有嚴重肝、腎疾病或血液病的患者。
〔5〕伴有脊柱裂及腦脊液漏的患者。
〔6〕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7〕不配合手術的患者。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主要觀察骶尾部疼痛、腫脹、流膿水等症狀的變化情況。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血常規、血型、尿常規、糞常規+隱血、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凝血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正側位片、感染性疾病篩查、腹部超聲、肛門指檢及肛門鏡檢查。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盆腔CT或MRI、局部竇道X線造影檢查、腔內超聲檢查等。
〔八〕治療方法
1.根據患者局部病變範圍選擇適當手術方式
2.辨證選擇口服湯劑或中成藥
〔1〕火毒蘊結證:清熱解毒透膿。
〔2〕正虛邪戀證:扶正祛邪。
3.術後根據患者創面情況選用中藥外敷
4.術後視情況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
5.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局部病灶切除,炎症可控。
2.有縫合線時縫合線完全拆除。
3.患者大小便正常,無其他需要住院治療併發症。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2.合併有其他系統疾病者,治療期間病情加重,需要特殊處理,退出本路徑。
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併發症時,退出本路徑。
4.因患者及其家屬意願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鸛口疽〔骶尾部藏毛竇〕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住院號:
病程: 年 月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4天 實際住院日: 天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
牽 頭 人:
陳 敏〔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
陳 敏〔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韓 寶〔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北京馬應龍長青肛腸醫院〕
賈小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張虹璽〔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黃德銓〔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