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一节 宗教的外在体现

宗教密钥作者:徐彦卿发布:汉文堂

2019-11-6 18:02

宗教必须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体现的与普通人有差别。这一方面,便于宗教内部等级的识别。另一方面,也便于向外传播宗教。

服饰与标识

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特定服饰,有些宗教只有高层才有特定服饰,有些则只要入教,就有特定服饰佛教、道教的“俗家弟子”先不算,他们只能算半个宗教徒。基督教红衣主教所穿的“红衣”,佛教的袈裟,道教的法服,都是级别和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传教者,才能穿着。而僧袍等,则是入门弟子即可穿着。

宗教高阶服饰,有些只是在特定仪式、场所时穿着,如道教的法服等,也有些做为身份的象征,日常也要穿着,如佛教的袈裟。这是因为,高阶佛教徒的生活,几乎一切都与宗教相关。不论何时穿着,当这种服饰制定出后,就成为高阶教徒身份的象征。因此,这种服饰在制定时,都是以当时当地的礼服为基础,并在教义下定义颜色、纹饰等。基督教的红衣,其款式本就是欧洲古典服饰的一种,基督将其主体颜色设计成红色,与基督教教义中对“血”的认识相关。佛教徒在其原生地印度地区,穿的是印度服饰,其特点是露出右肩,这是因为印度地区太炎热,因此衣服只做到遮羞即可,毋需保暖。而传到中国后,一方面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因此仿中国文人所穿的长袍,设计出僧袍。而不会仿农民所穿的短装。在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典文化中,长袍与短装的区别。在僧袍的基础上,再加上与古印度服饰相似的露出右肩的袈裟。道教的法服,其款式本就是中国古代礼服,只是加上特别的纹饰。

汉传佛教的袈裟与印度僧侣的衣服

汉传佛教的袈裟与印度僧侣的衣服

宗教都有特定标识,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星月,佛教的“卍”,道教的“☯”等等,每个组织化的宗教,都有特定标识符号。其设计与宗教的教义、历史等相关,是更直接显示宗教文化的方式。其主要作用,一是作为教众间快速认同的标识,二是便于向外界宣传宗教的文化。在特殊情况下,宗教徒又能够及时将宗教标识隐藏起来,需要时,又及时显示出来。方便宗教的组织行动。

建筑场所

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建筑场所。这一点,东西方有所不同,基督教、伊斯兰教只是高阶教徒和部分“修行者”要固定的长期坚守于某个宗教场所,大多数信徒是社会上生活的普通人。这是因为西方宗教更加社会化,更普遍,守在宗教场所的高阶教徒,主要负责讲经和仪式,不需要向外频繁的做宣传,信众们会主动上门来。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伊斯兰教清真寺

伊斯兰教清真寺

在东方,政治力量压制着宗教,宗教徒与世俗有明显区分。因此,一个宗教很难在社会上普遍传播。所以佛教、道教都要在宗教场所中储备更多的教众,这样既可以巩固宗教发展的成果,又可以让教徒一起向外传播宗教。元朝时,少林寺僧众〔包括分院〕达数十万,可以算是一个寺院在中国发展的极致。

宗教场所更重要的作用,是举行宗教仪式。巍峨、富丽堂皇的宗教建筑,在人们接触到的第一刻,很容易产生心灵的震撼。佛像大多造的高大,就是这个原因。人是群体性的生命,有从众的本能。高大、肃穆而带有神话色彩的宗教仪式,是强化这种本能的最好方式。在宗教建筑内举行仪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震撼人的内心,很容易诱导平民皈依。

佛教法会

佛教法会

伊斯兰教朝“圣”

伊斯兰教朝“圣”

因此,宗教建筑是聚集教众,公开传播宗教的最好场所。也是宗教在一个地区的核心所在。

礼拜

几乎所有虔诚的宗教徒,都会做礼拜。在中国,一个生活于世俗的准宗教徒,也会礼拜。礼拜是由宗教仪式衍生,或者说本就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以时间来划分,礼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时的,比如基督教星期日做礼拜,伊斯兰教每天定时做五次礼拜。佛教、道教的早课等。另一种是不定时的,而是按宗教要求完成的某种“修行”、学习等,比如佛教的朝圣,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等,以及要求信众将某本经书读多少遍,也可认为是一种礼拜。

礼拜的作用,同样是强化信众的宗教意识。人类很容易在反复的练习中,将某种动作、技能、词汇变成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在无意识下执行的本能。一般来讲,七天即可养成习惯,《周易》中有“七日来复”之说。宗教利用人类的这种本能,要求信众或准信众进行礼拜。避免人们在初次接触后,产生的心灵震撼逐渐淡化。只要在最初的几个周期能坚持礼拜,就会成为忠诚的宗教徒。

佛教徒朝“圣”

佛教徒朝“圣”

伊斯兰教徒礼拜

伊斯兰教徒礼拜

当人做礼拜时,内心必然想到宗教对他的“教化”,重复产生那种对宗教鬼神的敬畏。礼拜做的时间越多,次数越多。一个人对宗教越忠诚。礼拜,就是思维被宗教同化的过程。

有一种说法,为何基督教常出现叛教者,而伊斯兰教鲜有?主要原因是基督教七天做一次礼拜,而伊斯兰教是一天做五次礼拜。可见礼拜的次数,与宗教徒的忠诚度如此相关。

食物禁忌

每个宗教都对信徒的生活有要求,尤其体现在食物方面。基督教徒不食血制品,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及佛教徒不吃肉。锡克教徒不吃“清真”食品。

西方吸血鬼的传说,与基督教文化有很大联系。.jpg

西方吸血鬼的传说,与基督教文化有很大联系

这些行为从客观上讲,对于教众对宗教的认可度,对宗教神话体系和哲学观念的认知度、忠诚度,似乎并不产生影响。但实际作用是:因为遵循禁忌和行为要求,不断强化做为宗教信徒的自我意识,从而成为更坚定的信徒。同时,宗教徒也以此相互识别身份,便于同宗教的信徒更快速的聚集。比如佛教徒很容易因为到同一个素食馆而聚集,伊斯兰教徒也很容易到同一个“清真”餐厅而聚集。当大家由于相同的生活禁忌而聚在一起时,必然谈起自己禁忌这种食物的理由。此时,即使是一个非佛教徒的素食主义者,也很容易接受佛教徒向其传播的食素的理论基础,而皈依佛教。

由于猪没有汗腺,因此常在泥水中打滚以降温

由于猪没有汗腺,因此常在泥水中打滚以降温。古代两河流域逐渐沙漠化后,水越来越紧缺。这时,猪的行为让当地人厌恶,因此形成不吃猪肉的传统,并在宗教中保留下来。

因此,食物禁忌是宗教组织的必需。禁忌哪类食物,与宗教的理论相关。但也有可能是宗教领袖先根据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甚至是个人好恶,选出禁忌食物后,再补充相应理论。比如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客观原因是古代西亚原本有猪,但养猪要消耗更多的水。随着沙漠化,水越来越稀缺,进而使人产生对猪的厌恶感。而猪肉是否洁净,更应该由现代卫生标准证明。佛教食素,原本是印度地区天气炎热,这种环境下,物产丰富,丰富的素食即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肉食则很容易腐烂变质。因此,不仅佛教,印度教也崇尚素食。而佛教东传后,东方四季的变化,使佛教徒最先不得不接受肉食。而当立足中原,接受农耕生活习惯后,又重新食素。藏传佛教所在地区,由于环境的要求,只能选择肉食。可见,禁忌何种食物,原本是创教之初,宗教诞生地的环境、文化所决定。

但中国地区毕竟与印度不同,世俗人们并不排斥肉食,甚至还崇尚肉食。比如“肉食者”代指贵族。因此,汉传佛教的信众及准信众常处于一个纠结的状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正是这种纠结的写照。今天,佛教徒还设计出许多与肉食外形和口感都相像的“素鸡”、“素鱼”等菜肴,也是一种纠结而无法“放下”的心态。

素鱼

素鱼

宗教用语

大型宗教都有自己的专属用语,基督教的“阿门”,佛教的“阿弥托佛”等。宗教用语与食物禁忌一样,既是宗教徒强化对宗教忠诚度的方式,又是教众间相互身份识别的方式。比礼拜、食物禁忌更具普遍性。

当一个人从见面问候,到服饰、生活习惯都与宗教相关时,他接触的朋友一般也是同宗信徒。交际圈中的人都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宗教群体。他们深度认同宗教,不允许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质疑。即使宗教在理论、现实中存在客观问题,他们也会选择无视,或者为问题找出理由。犹如“皇帝的新装”般,没有人能够道破真相。

宗教的建筑、服饰、仪式,是传播宗教的基础宗教的礼拜、食物禁忌、用语是强化宗教组织的基础。若一个宗教徒衣食住行皆与世俗无异,长久以后,很可能忘记自己做为宗教徒的身份,这些都是宗教处世法则的内容。除此之外,每个宗教对教众在为人处事的方式,生活禁忌等,也有许多细节要求,这方面不再做赘述。

犹太教能延续至今,正是由其严格的处世法则所维护。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