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三节 宗教与现代社会

宗教密钥作者:徐彦卿发布:汉文堂

2019-11-6 20:41

宗教,产生于手工业时代。其理论基础是古代神话,其所保存的许多文化形式,也自古代而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非常快。人类的人文很难跟上这种快节奏的外部变化。因此,现代社会凸现出许多人文道德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许多人认为是宗教的缺失,才使问题如此严重。但另一方面,宗教矛盾及战争并未停止,三十年来,基督教、佛教等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两大宗教今天在中国都有上亿信众,但社会反气有因为宗教徒的增加而改善吗?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也很难用一句道德缺失概括。

首先,由于科技的发展,许多宗教神学被科学所破解,古代人们将风雨雷电等许多自然现象,认为是神的力量。但今天很容易用科学解释这类自然现象,在宗教神学被科学一一证伪的情况下,自然有许多人放弃宗教,转而相信科学。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出来后,许多基督徒因受不了价值观的崩塌,而选择自杀。既然宗教神学被证伪,那么宗教徒所遵循的宗教道德,便没有了基础,因此,宗教徒犯罪,今天并不是新鲜事。

宇宙之大,早已超出人类的想像力

宇宙之大,早已超出人类的想像力,宗教徒怎么脑补,也不可能用宗教解释宇宙间的科学。

其次,宗教所要求的信徒行为守则,大多诞生于手工业时代,未必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比如宗教徒生病可能依然用宗教仪式治疗,而放弃现代医学的治疗。因此而造成患者死亡,这种例子今天仍时有出现。再比如伊斯兰教徒的“大小净”,依然用传统的水洗方式,而不用厕纸,因此带来的卫生问题,曾使英国一家“哈啦”餐馆出现顾客集体食物中毒。伊斯兰教徒向往的生活,就是回到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倘若如此,人类社会还能发展吗?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人重视,出现了不少读经学堂。其中也有佛教徒开办的读佛经的“读经学堂”。学堂要求儿童每天念N遍“阿尔托佛”,以得到“福报”。家长们对此也信以为真。直至有一天,一个九岁的女孩对妈妈说“我要出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

常伴青灯古佛前

有些人因对宗教的虔诚而一生清贫,也许他们内心是快乐的。但这生活模式只能隐迹于社会的角落,若社会普遍效仿,则人类将回到手工业时代。

翻阅历史,你会发现,人们因为趋吉避凶而选择皈依宗教,但宗教除了给人精神上的慰籍外〔实际上,这还只是宗教理论的副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并无多少帮助。相反,宗教战争送许多教徒战死疆场,使许多国家、民族饱受战乱之苦。人因求生而皈依宗教,而宗教送他们去死。然后告诉后来者:他们死的很光荣,他们的灵魂将受到神的眷顾。所以,你们要效仿他们。然而,战争的最大获利者是谁?不是已经死亡的人,而是发动战争的宗教领袖。

大多数宗教徒是学识不高的人,比如美国至今还有人认为大地是平的,而非球形,并成立了“地平党”,要共同揭穿科学家的“谎言”。东方也依然有许多宗教徒相信神佛的存在,这类人大多对科学没有深入的了解,缺乏足够的学识基础,因而也缺乏相对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因此他们可能将一个宗教主张不假思索的无限制执行。比如“放生”,单纯的放生,确实是爱心的表现,但如果是一地区的外来入侵物种,或者放生的就是有害物种,那造成的伤害可能比直接杀生还要大。再比如“宽恕”,其对象应该是真正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忏悔的人,但当泛滥的宽恕成为人们沽名钓誉的方式时,许多恶徒也被宽恕,进而继续危害着他人。这些新的受害者,是否算是受害于这些沽名钓誉的宽恕者?“放生”、“宽恕”本是美德,但必需有一定的智慧去辩证运用。

没有宗教,人类的道德怎样约束?

有许多人怀着这样的认识:没有宗教,人类的道德便会不可避免的下滑。确实,没有宗教的约束,一些人的行为更趋向于犯罪。但这类人并不是因为宗教而有了美德。只是将自己犯罪的机会留给了宗教,宗教徒“积德”的处世理念,只是一个伪装的道德。现代社会的教育,大多用利己主义激发人的主动性,使人能够努力工作,虽然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但其主观能动的本质,是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一旦缺少道德和法律约束,确实很容易使人走向犯罪。而宗教洽是约束了信徒利己的犯罪。但宗教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建立一套宗教神学逻辑,改变信徒的外在行为。而其本心,并未改变。只是把潜在的利己犯罪,转变成潜伏以待为宗教犯罪,从而获得宗教神学方面的利己。

真正的道德,是孟子说的“见孺子将入井,必生恻隐之心”而不求回报的道德。这种道德,并不依托于对鬼神的膜拜,也不依托于某种玄之又玄的宗教哲学。而是将人类天性中群体观念的本能,进行激发。其本身出于人类本能中对群体成员的认同能力,进而产生的对群体弱小者的同情心。这种教育,需要受教者学习较深的人文学识,并能够认识到道德本身也是符合利己主义的,只是更大格局上的利己。比如一个人乐于助人,自然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而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帮助,进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这种对个人的利好反馈,需要较大的格局和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反之,若损人利己,短期内确实能获利,但必同时得到许多人的怨恨,进而将来受到人们阻挠破坏的可能性就更大。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如此。这是一种看的见的“因果”,一种不依托于鬼神崇拜的因果,一种可以被现代社会学所统计的因果。

但实践中,建立这种全面认知,从而使人自内而外的向善,比宗教用简单的神学逻辑改变人的行为,要困难的多。因为有些人连课本里最基础的知识都学不好,指望他们能接受较全面的人文教育,产生大格局的逻辑思维,确实是天方夜谈。但中国古代社会的实践经验是:政府建立相应机制引导社会推崇这些真正有道德者,由于人类本身的群体从众效应,得以在社会建立一个广泛的较高的道德舆论,从而加大犯罪成本,在法律之前,先建立一个道德高墙。这种模式,今天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因为,这是不依托于鬼神崇拜的,可以与科技时代相结合的模式。

未来世界

科学描述的未来世界

人类的道德若一直靠宗教来维系,会引领我们走向星辰大海吗?

当伽利略用望远镜望向深空,发现神并不在那里,有人说神在更遥远的地方。当牛顿计算出地球绕太阳旋转,其实是惯性作用,而不是神在推动,有人说神启动了地球的第一次转动。当爱因斯坦用相对论计算出宇宙来自一场大爆炸,其后一切都是自然的,与神无关。有人说宇宙大爆炸是神启动的。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神正在逐步失业。若有一天宇宙大爆炸也能用科学解释,那神将彻底被解雇。但也许永远不会有那一天,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宇宙之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有宗教徒振振有词的说:没有宗教,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对生活就会彻底失去希望。而宗教能给他们带来希望,给他们活下去的支撑。这种言论似乎有理,但却混淆了概念。宗教让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但到底哪个宗教的神才是真正可以寄托的?宇宙之浩瀚,即使存在多个创世神,也不可能因为一个渺小的地球,使创世神们争斗千百年。唯一的解释是,这些所谓的创世神都是假的,是宗教主人为编出来的旷世谎言。

这是把宗教与信仰直接等同的诡辩。

没有信仰的人,确实容易受功利及困苦的影响,但是,有宗教信仰的人,虽然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丰富,但其功利之心,却有增无减,其实际上受到的思想钳制,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严重。读者可以向身边的宗教信徒及无宗教信仰的人讲述同一个学术观点,你将会发现,宗教信徒的接受能力比普通人低得多,他们往往囿于宗教教义,而无法基于教义以外的思维去理解这些观点,而且,他们往往会将这些观点与宗教教义对比,评论。

相比之下,人文信仰、祖宗信仰,不但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更容易解放人们的思想、思维,鼓励人们立足现实,积极面向生活。

科学永远有等待解释的问题,我们可以暂将这些归为神的创造。这个神,是造物主之神。他不需要渺小的人类提供微不足道的精力、财力去供奉,只需要我们爱护他创造的自然世界。毕竟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比一粒沙子与大海的比例还要悬殊。你希望得到一只蚂蚁的供奉吗?你会因为得到一只蚂蚁供奉的一粒米,而去“保佑”它吗?如果你不会,那么造物主又怎么会专注于佑护一粒沙子中的亿万生灵中的一个你?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