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1 21:50
且說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1,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2,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進乃暗差使命,齎密詔星夜往各鎮去3。
卻說前將軍、斄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倖免。後又結托朝貴4,遂任顯官5,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6。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使其婿中郎將牛輔守住陝西,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7。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8,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9。其略曰:
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10,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11。臣聞揚湯止沸12,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13,請除讓等。社稷幸甚14,天下幸甚!
何進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進曰:『汝多疑,不足謀大事。』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15,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進使人迎董卓於澠池,卓按兵不動。
張讓等知外兵到,共議曰:『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於長樂宮嘉德門內16,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太后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17。』讓曰:『若到相府,骨肉齏粉矣18。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太后乃降詔宣進。
進得詔便行,主簿陳琳諫曰:『太后此詔,必是十常侍之謀,切不可去,去必有禍。』進曰:『太后詔我,有何禍事?』袁紹曰:『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進笑曰:『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19?』紹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20,以防不測。』於是袁紹、曹操各選精兵五百,命袁紹之弟袁術領之。袁術全身披掛,引兵布列青瑣門外。紹與操帶劍護送何進至長樂宮前。黃門傳懿旨雲21:『太后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22。』將袁紹、曹操等都阻住宮門外。
何進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門,張讓、段珪迎出,左右圍住。進大驚。讓厲聲責進曰:『董後何罪,妄以鴆死?國母喪葬,託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輩,我等薦之天子,以致榮貴,不思報效,欲相謀害。汝言我等甚濁,其清者是誰?』進慌急,欲尋出路,宮門盡閉,伏甲齊出,將何進砍為兩段。後人有詩嘆之曰:
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23。
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讓等既殺何進,袁紹久不見進出,乃於宮門外大叫曰:『請將軍上車!』讓等將何進首級從牆上擲出,宣諭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其餘脅從,盡皆赦宥24。』袁紹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何進部將吳匡便於青瑣門外放起火來。袁術引兵突入宮庭,但見閹官,不論大小,盡皆殺之。袁紹、曹操斬關入內。趙忠、程曠、夏惲、郭勝四個被趕至翠花樓前,剁為肉泥。宮中火焰沖天。張讓、段珪、曹節、侯覽將太后及太子並陳留王劫去內省25,從後道走北宮。時盧植棄官未去,見宮中事變,擐甲持戈26,立於閣下。遙見段珪擁逼何後過來,植大呼曰:『段珪逆賊,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從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吳匡殺入內庭,見何苗亦提劍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謀害兄,當共殺之!』眾人俱曰:『願斬謀兄之賊!』苗欲走,四面圍定,砍為齏粉。紹復令軍士分頭來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須者誤被殺死。曹操一面救滅宮中之火,請何太后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等,尋覓少帝。
且說張讓、段珪劫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27。約二更時分,後面喊聲大舉,人馬趕至。當前河南中部掾吏閔貢大呼:『逆賊休走!』張讓見事急,遂投河而死。帝與陳留王未知虛實,不敢高聲,伏於河邊亂草之內。軍馬四散去趕,不知帝之所在。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餒,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陳留王曰:『此間不可久戀28,須別尋活路。』於是二人以衣相結,爬上岸邊。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正無奈何29,忽有流螢千百成群30,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飛轉。陳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隨螢火而行,漸漸見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岡邊見一草堆,帝與王臥於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莊院,莊主是夜夢兩紅日墜於莊後,驚覺,披衣出戶,四下觀望,見莊後草堆上紅光沖天,慌忙往視,卻是二人臥於草畔。莊主問曰:『二少年誰家之子?』帝不敢應。陳留王指帝曰:『此是當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亂,逃難到此。吾乃皇弟陳留王也。』莊主大驚,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見十常侍賣官嫉賢,故隱於此。』遂扶帝入莊,跪進酒食。
卻說閔貢趕上段珪,拿住問:『天子何在?』珪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貢遂殺段珪,懸頭於馬項下,分兵四散尋覓;自己卻獨乘一馬,隨路追尋。偶至崔毅莊,毅見首級,問之,貢說詳細。崔毅引貢見帝,君臣痛哭。貢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還都。』崔毅莊上止有瘦馬一匹,備與帝乘。貢與陳留王共乘一馬。離莊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左軍校尉淳于瓊、右軍校尉趙萌、後軍校尉鮑信、中軍校尉袁紹,一行人眾,數百人馬,接着車駕,君臣皆哭。先使人將段珪首級往京師號令31。另換好馬與帝及陳留王騎坐,簇帝還京32。先是洛陽小兒謠曰33:『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至此果應其讖34。
車駕行不到數里,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枝人馬到來。百官失色,帝亦大驚。袁紹驟馬出問35:『何人?』繡旗影里,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帝戰慄不能言。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36。是日還宮,見何太后,俱各痛哭。檢點宮中,不見了傳國玉璽37。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38,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宮庭,略無忌憚。後軍校尉鮑信來見袁紹,言:『董卓必有異心,可速除之。』紹曰:『朝廷新定,未可輕動。』鮑信見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議。』信自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去了39。
董卓招誘何進兄弟部下之兵40,盡歸掌握。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卓喜。
次日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公卿皆懼董卓,誰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後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行數巡,卓教停酒止樂,乃厲聲曰:『吾有一言,眾官靜聽。』眾皆側耳。卓曰:『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41。今上懦弱42,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諸官聽罷,不敢出聲。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43,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卓視之,乃荊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順我者生,逆我者死44!』遂掣佩劍45,欲斬丁原。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46,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47,怒目而視。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48。』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卓問百官曰:『吾所言,合公道否?』盧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於桐宮49;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惡三千餘條,故霍光告太廟而廢之50。今上雖幼,聰明仁智,並無分毫過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51。」』卓大怒,拔劍向前欲殺植。侍中蔡邕、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人望52,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司徒王允曰:『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於是百官皆散。
卓按劍立於園門,忽見一人躍馬持戟,於園門外往來馳驟。卓問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須避之。』卓乃入園潛避。
次日,人報:『丁原引軍城外搦戰。』卓怒,引軍同李儒出迎。兩陣對圓53,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54,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55,系獅蠻寶帶56,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建陽指卓罵曰:『國家不幸,閹官弄權,以致萬民塗炭57。爾無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廢立,欲亂朝廷?』董卓未及回言,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建陽率軍掩殺,卓兵大敗,退三十餘里下寨,聚眾商議。卓曰:『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58,見利忘義59。某憑三寸不爛之舌60,說呂布拱手來降61,可乎?』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將李肅也。卓曰:『汝將何以說之?』肅曰:『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里。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卓問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伏路軍人圍住,肅曰:『可速報呂將軍,有故人來見62。』軍人報知,布命入見。肅見布曰:『賢弟別來無恙63!』布揖曰:『久不相見,今居何處?』肅曰:『現任虎賁中郎將之職。聞賢弟匡扶社稷64,不勝之喜。有良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牽過來看,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後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
奔騰千里盪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65。
掣斷絲韁搖玉轡66,火龍飛下九天來67。
布見了此馬,大喜,謝肅曰:『兄賜此龍駒68,將何以為報?』肅曰:『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布置酒相待。酒酣,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69。』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70,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71,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72,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73,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74,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75,賞罰分明76,終成大業。』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布驚曰:『何為有此?』肅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布曰:『董公如此見愛77,某將何以報之?』肅曰:『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布曰:『恨無涓埃之功78,以為進見之禮。』肅曰:『功在翻手之間79,公不肯為耳。』布沉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肅曰:『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布與肅約於明日來降,肅別去。
是夜二更時分,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曰:『吾兒來,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變?』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殺之。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軍士散其大半。
次日,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肅遂引布見卓。卓大喜,置酒相待。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將軍,如旱苗之得甘雨也80。』布納卓坐而拜之曰81:『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卓以金甲錦袍賜布,暢飲而散。卓自是威勢越大,自領前將軍事,封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
李儒勸卓早定廢立之計。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按劍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82,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83,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兩個在筵上對敵。正是:
丁原仗義身先喪,袁紹爭鋒勢又危。
畢竟袁紹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1世主——國君。【莊子·漁父】:『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
2元惡——首惡。
3星夜——連夜,不等天亮。形容情況緊急,行動迅速。
4結托——勾結並依附。
5顯官——高官,達官。顯:高貴,顯赫。
6不臣之心——不甘於做臣子,有篡奪帝位的野心。
7暗昧——隱晦不明,不明朗,有所隱瞞。
8名正言順——語意反用『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意謂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話就會合情合理。引申以指做事的理由正當而充分。
9上表——董卓此表節錄自【後漢書·董卓傳】、【三國志·魏志·董卓傳】。
10竊聞——謙辭。表示只是自己的私見。
11天常——天的常道。多指封建的綱常倫理。【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
12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湯:沸水,開水。薪:柴火。語本漢·枚乘【奏書諫吳王濞】見【漢書·枚乘傳】、【文選】卷三九:『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滄:同『凔』。涼,冷。意謂要想讓開水涼下來,與其把鍋里的開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不如把灶里的柴火拿掉。比喻治標不如治本,只有治本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13鳴鐘鼓——語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意謂大張旗鼓地加以討伐。
14幸甚——表示非常慶幸或幸運。多用於書信、表章等,以表示殷切希望。
15禁庭——亦作『禁廷』。宮庭或宮廷。
16刀斧手——指行刑的劊子手或全副武裝的衛士。這裡指後者。
17詣y ì意——到,至,前往。
18骨肉齏j ī基粉——義同粉身碎骨。
19敢待——敢於,能夠。
20甲士——身披鎧甲的武士。這裡指全副武裝的衛士。下文『伏甲』的『甲』義同『甲士』。
21懿旨——皇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的命令。
22輒入——擅入,未曾允許而進入。
23三公——朝廷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而歷朝所指不同。東漢指太尉、司徒、司空。
24赦宥——寬恕,赦免。
25內省——宮內,宮中。
26擐huàn煥甲持戈——意謂身穿鎧甲,手持兵器。指全副武裝。擐:穿,套。戈:古代的一種兵器,代指兵器。
27走北邙——即逃往北邙山。走:逃跑,逃奔。【左傳·定公十年】:『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北邙:亦作『北芒』。山名。本名邙山,因在洛陽之北,故稱。
28久戀——久留。
29無奈何——即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唐·張說【李工部輓歌】其二:『是日歸泉下,傷心無奈何。』
30流螢——到處亂飛的螢火蟲。
31號令——將犯人行刑示眾或將犯人的首級或屍體示眾。
32簇——很多人圍着。
33小兒謠——即童謠。古人以為童謠能預言未來之事。
34讖ch èn趁——預言,預兆。
35驟馬——縱馬,快馬,催馬奔馳。
36廢立——廢除舊君,另立新君。
37傳國玉璽——相傳秦始皇得到一塊藍田玉一說卞和玉,雕為印章,上刻李斯所書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秦亡歸漢。其事見【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制,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六·傳國璽】曰:元至元三十一年,御史中丞崔彧從民家得傳國璽,『其方可黍尺四寸,厚及方之三不足,背紐盤螭……面有篆文八……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御史楊桓考證曰:『傳國璽,方四寸,其文文飾如前……楚以卡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後求婚於趙,以納聘焉。秦昭王請以十城易之而不獲。始皇並六國,得之,命李斯篆其文,玉工孫壽刻之。【太平御覽】又以為藍田玉所刻。二世子嬰,奉璽降沛公劉備於軹道旁。高祖即位,服其璽,因世傳之,謂為「傳國璽」。』【漢書·元後傳】曰:『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羽,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授,號曰「漢傳國璽」』。
38鐵甲馬軍——即戰馬身披鐵甲的騎兵。
39泰山——這裡是郡名,因境內有泰山而得名。治所在博縣,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40招誘——召喚勸導。【後漢書·南蠻傳】:『建康元年,日南蠻夷千餘人攻燒縣邑……交阯刺史九江夏方開恩招誘,賊皆降伏。』
41奉宗廟社稷——本義為奉祀皇家祖廟和土地神、五穀神。因宗廟和社稷皆為國家的象徵,故引申為統治國家。宗廟:見第二回『宗廟』條注。社稷:見第二回『社稷』條注。
42今上——指當今在位皇帝。上:國君,皇帝。【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不慈於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韋昭註:『上,君長也。』
43初——全,完全,始終。【後漢書·獨行傳·彭修】:『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
44順我者生,逆我者死——語本【莊子·盜跖】:『盜跖大怒……曰:「丘孔子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意謂順從我的人才能生存,違抗我的人就得滅亡。表示人飛揚跋扈,蠻橫霸道。
45掣——拔出,抽出。南朝宋·虞龢【論書表】:『子敬七八歲學書,羲子從後掣其筆不脫。』
46器宇軒昂——形容人風度翩翩,氣概不凡。
47方天畫戟——是一種合戈、矛為一體的古代兵器,頂端呈井字形,杆上有彩繪裝飾,可鈎可刺。
48都堂——唐代尚書省的辦公處稱為都堂。這裡是泛指議政大堂。
49『昔太甲不明』二句——事見【史記·殷本紀】:太甲為成湯長孫,伊尹為賢臣。『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桐宮。』桐宮:『桐』為地名,在今山西萬榮縣西,為商湯的陵墓所在地,陵墓之地築有宮殿,故稱『桐宮』。
50『昌邑王』三句——事見【漢書·宣帝紀】:昌邑王即漢武帝之孫、漢昭帝之侄劉賀,被封昌邑王。昭帝崩,因無子,大將軍霍光立劉賀為帝。旋因其『淫亂』被廢,在位只有二十七天。
51『有伊尹之志』二句——志:德行,道德。篡:叛逆奪權。這兩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公孫丑曰:「……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儁」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這兩句是說只有像伊尹那樣道德高尚的大臣才可以把不賢的君主廢掉而另立新君,否則便是叛逆奪權。
52人望——眾人所仰望。【後漢書·王昌傳】:『郎以百姓思漢,既多言翟義不死,故詐稱之,以從人望。』
53兩陣對圓——古代兩軍相對布陣,各呈弧形半圓形,兩陣合看則呈圓形,故稱『兩陣對圓』。
54束髮金冠——參見第五回『三叉束髮紫金冠』條注。
55唐猊鎧甲——泛指皮質鎧甲。唐猊:亦作『唐夷』。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其皮堅而厚,可制鎧甲,後遂借指皮甲。典出漢·劉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
56獅蠻寶帶——以獅子和蠻王裝飾帶鈎的腰帶。為高級武官的腰帶。
57塗炭——塗:污泥。炭:炭火。『塗炭』典出【尚書·商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孔傳:『民之危險,若陷泥墜火。』意謂猶如陷入污泥和炭火之中。形容苦難深重。
58勇而無謀——語出【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皇甫酈答曰近董公之強,明將軍目所見……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懸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意謂只是勇敢而沒有謀略,也即只有蠻力而不用腦子。
59見利忘義——語或本『鄉利倍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鄉:通『向』。倍:通『背』。意謂見到有利可圖就忘記了道義。指人唯利是圖,不顧廉恥。
60三寸不爛之舌——語本『三寸之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趙勝曰毛先生遂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遂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司馬貞索隱:『九鼎大呂,國之寶器。』形容人能言善辯的口才。
61說shu ì稅——用言語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 拱手——本義為兩手相合以示敬意。引申為恭恭敬敬或服服帖帖。
62故人——舊交,老朋友。【莊子·山木】:『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63別來無恙yàng樣——意謂分別以來,一切都好嗎?常用作書信或久別重逢時的問候語。無恙:無病無災。【太平御覽】卷七三九引漢·應劭【風俗通】:『恙,病也。凡人相見及通書,皆云「無恙」。又【易傳】云:「上古之時,草居露宿。恙,囓蟲也,善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勞雲無恙。」』
64匡扶——匡正扶持。
65紫霧——形容赤兔馬奔馳時像一團紫霧。
66『掣斷』句——意謂赤兔馬掙斷了韁繩,還想掙脫籠頭。形容赤兔馬精力充沛,神采飛揚。
67『火龍』句——意謂赤兔馬猶如從天而降的一條火龍。火龍:形容赤兔馬毛色火紅,奔馳極快。
68龍駒——駿馬的別稱。南朝陳·徐陵【驄馬驅】:『白馬號龍駒,雕鞍名鏤衢。』
69令尊——對他人之父的敬稱。凡稱他人親屬或朋友均可冠以『令』字,以示尊敬。
70先父——亡父,自稱已故父親。先:稱呼死者的敬詞。棄世——意謂離開人世。人死的婉詞。【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
71擎天駕海之才——意謂猶如撐天之柱和架海之梁。比喻國家的棟梁之才。擎:支撐,托起,舉起。駕:通『架』。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他是那擎天白玉柱,端的是駕海紫金梁。』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你個將軍休左猜,俺可便專心兒等待,等待你個擎天架海棟梁材。』
72探囊取物——語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明宗時,韓熙載南奔吳,李谷送至正陽,酒酣臨訣,熙載謂谷曰:「江左用吾為相,當長驅以定中原。」谷曰:「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意謂猶如伸手到袋子裡取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73良禽擇木而棲——木:樹木。語意本【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意謂好鳥選擇適當的樹木棲息。比喻賢才選擇英明的主人予以扶助。
74見機——義同『見幾』。能從事物的細微變化中預見其先兆。【周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75敬賢禮士——語本『禮賢下士』,出自【孟子·盡心下】『豈謂是與……』漢·趙岐註:『謂王不禮賢下士。』又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誡江夏王義恭書】見【宋書·劉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侈矜尚,先哲所去。』意謂帝王、達官顯宦降低自己的身份尊敬和器重有德才的人。
76賞罰分明——語本『賞信罰必』,出自【六韜·文韜·賞罰】:『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見聞,則所不見聞者莫不陰化矣。」』意謂該獎賞的一定獎賞,該懲罰的一定懲罰,絕不含糊。
77見愛——被喜愛,抬舉。【晏子春秋·外篇下四】:『嬰聞之:有幸見愛,無幸見惡,誹譽有類,聲響相應,見行而從之者也。』
78涓埃——比喻極其微小。涓:細流。埃:塵土。【周書·蕭撝傳】:『臣披款歸朝,十有六載,恩深海岳,報淺涓埃。』
79翻手之間——翻一下手掌的時間。這裡是形容輕而易舉。
80旱苗之得甘雨——甘雨:好雨,及時雨。【詩經·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女士。』孔穎達疏:『甘雨者,以長物則為甘,害物則為苦。』『旱苗之得甘雨』或本『旱苗之仰膏雨』,出自晉·潘岳【司空鄭袞碑】:『凡厥搢紳之士,所以挹酌洪流,含咀英芳者,猶旱苗之仰膏雨,湛露之晞朝陽也。』意謂久旱中的禾苗忽然得到了一場及時雨。
81納——通『捺』。按捺。
82伊尹、霍光故事——即伊尹廢太甲、霍光廢昌邑王的故事。參見本回『「太甲」二句』注和『「昌邑王」三句』注。
83廢嫡立庶——廢除正妻所生長子而立側室所生之子為帝。這裡指廢除已繼位的弘農王劉辯,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因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劉協為王美人所生,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