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發布:一葉知秋

2020-5-21 22:51

卻說東吳陸遜自退魏兵之後,吳王拜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荊州牧,自此軍權皆歸於遜。張昭、顧雍啟奏吳王,請自改元。權從之,遂改為黃武元年。

忽報魏主遣使至,權召入。使命陳說:『蜀前使人求救於魏,魏一時不明,故發兵應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東吳可來接應。若得蜀土,各分一半。』權聞言,不能決,乃問於張昭、顧雍等。昭曰:『陸伯言極有高見,可問之。』權即召陸遜至。遜奏曰:『曹丕坐鎮中原,急不可圖,今若不從,必為仇矣。臣料魏與吳皆無諸葛亮之敵手。今且勉強應允,整軍預備,只探聽四路如何:若四路兵勝,川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則發兵以應之,先取成都,深為上策;如四路兵敗,別作商議。』權從之,乃謂魏使曰:『軍需未辦,擇日便當起程。』使者拜辭而去。

權令人探得西番兵出西平關,見了馬超,不戰自退;南蠻孟獲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計殺退,回洞去了;上庸孟達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曹真兵出陽平關,趙子龍拒住各處險道,果然一將守關,萬夫莫開,曹真屯兵於斜谷道,不能取勝而回。孫權知了此信,乃謂文武曰:『陸伯言真神算也!孤若妄動,又結怨於西蜀矣。』

忽報:『西蜀遣鄧芝到。』張昭曰:『此又是諸葛亮退兵之計,遣鄧芝為說客也。』權曰:『當何以答之?』昭曰:『先於殿前立一大鼎,貯油數百斤,下用炭燒。待其油沸,可選身長面大武士一千人,各執刀在手,從宮門前直擺至殿上。卻喚芝入見,休等此人開言下說詞,責以酈食其說齊故事2,效此例烹之,看其人如何對答。』權從其言,遂立油鼎,命武士立於左右,各執軍器,召鄧芝入。

芝整衣冠而入。行至宮門前,只見兩行武士威風凜凜,各持鋼刀、大斧、長戟、短劍,直列至殿上。芝曉其意,並無懼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見鼎鑊內熱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視之。芝但微微而笑。近臣引至簾前,鄧芝長揖不拜。權令捲起珠簾,大喝曰:『何不拜?』芝昂然而答曰:『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權大怒曰:『汝不自料3,欲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說齊乎?可速入油鼎。』芝大笑曰:『人皆言東吳多賢,誰想懼一儒生。』權轉怒曰:『孤何懼爾一匹夫耶?』芝曰:『既不懼鄧伯苗,何愁來說汝等也?』權曰:『爾欲為諸葛亮作說客,來說孤絕魏向蜀,是否?』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乃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4?』

權聞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賜坐而問曰:『吳、魏之利害若何?願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與蜀和,還是欲與魏和?』權曰:『孤正欲與蜀主講和,但恐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5。』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連和,共為唇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贄稱臣於魏6,魏必望大王朝覲,求太子以為內侍7;如其不從,則興兵來攻,蜀亦順流而進取。如此則江南之地,不復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為不然,愚將就死於大王之前,以絕說客之名也。』言訖,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權急命止之,請入後殿,以上賓之禮相待。權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與蜀主連和,先生肯為我介紹乎?』芝曰:『適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猶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於人?』權曰:『孤意已決,先生勿疑。』

於是吳王留住鄧芝,集多官問曰:『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荊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處也:蜀有鄧芝,不辱其主;吳並無一人入蜀,以達孤意。』忽一人出班奏曰:『臣願為使。』眾視之,乃吳郡吳人,姓張名溫,字惠恕,現為中郎將。權曰:『恐卿到蜀見諸葛亮,不能達孤之情。』溫曰:『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權大喜,重賞張溫,使同鄧芝入川通好。

卻說孔明自鄧芝去後,奏後主曰:『鄧芝此去,其事必成。吳地多賢,定有人來答禮。陛下當禮貌之,令彼回吳,以通盟好。吳若通和,魏必不敢加兵於蜀矣。吳、魏寧靖8,臣當征南,平定蠻方,然後圖魏。魏削則東吳亦不能久存9,可以復一統之基業也。』後主然之。

忽報:『東吳遣張溫與鄧芝入川答禮。』後主聚文武於丹墀,令鄧芝、張溫入。溫自以為得志,昂然上殿,見後主施禮。後主賜錦墩10,坐於殿左,設御宴待之。後主但敬禮而已。宴罷,百官送張溫到館舍。

次日,孔明設宴相待。孔明謂張溫曰:『先帝在日,與吳不睦,今已晏駕11。當今主上,深慕吳王,欲捐舊忿12,永結盟好,並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張溫領諾。酒至半酣,張溫喜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

次日,後主將金帛賜與張溫,設宴於城南郵亭之上13,命眾官相送。孔明殷勤勸酒。正飲酒間,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長揖,入席就坐。溫怪之,乃問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敕,現為益州學士。』溫笑曰:『名稱學士,未知胸中曾學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學,何況於我?』溫曰:『且說公何所學?』宓對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14,無所不通;古今興廢,聖賢經傳,無所不覽。』溫笑曰:『公既出大言,請即以天為問:天有頭乎?』宓曰:『有頭。』溫曰:『頭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15。」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溫又問:『天有耳乎?』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16。」無耳何能聽?』溫又問:『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詩】云:「天步艱難17。」無足何能步?』溫又問:『天有姓乎?』宓曰:『豈得無姓?』溫曰:『何姓?』宓答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溫又問曰:『日生於東乎?』宓對曰:『雖生於東,而沒於西18。』

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張溫無語。宓乃問曰:『先生東吳名士,既以天事下問,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19。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20。天既輕清而上浮,何以傾其西北乎?又未知輕清之外,還是何物?願先生教我。』張溫無言可對,乃避席而謝曰:『不意蜀中多出俊傑,恰聞講論21,使仆頓開茅塞。』孔明恐溫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間問難,皆戲談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國之道,何在唇齒之戲哉?』溫拜謝。孔明又令鄧芝入吳答禮,就與張溫同行。張、鄧二人拜辭孔明,望東吳而來。

卻說吳王見張溫入蜀未還,乃聚文武商議。忽近臣奏曰:『蜀遣鄧芝同張溫入國答禮。』權召入。張溫拜於殿前,備稱後主、孔明之德,願求永結盟好,特遣鄧尚書又來答禮。權大喜,乃設宴待之。權問鄧芝曰:『若吳、蜀二國同心滅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豈不樂乎?』芝答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如滅魏之後,未識天命所歸何人。但為君者各修其德,為臣者各盡其忠,則戰爭方息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22,乃如是耶!』遂厚贈鄧芝還蜀。自此吳、蜀通好。

卻說魏國細作人探知此事,火速報入中原。魏主曹丕聽知,大怒曰:『吳、蜀連和,必有圖中原之意也。不若朕先伐之。』於是大集文武,商議起兵伐吳。此時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亡。侍中辛毗出班奏曰:『中原之地,土闊民稀,而欲用兵,未見其利。今日之計,莫若養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23,然後用之,則吳、蜀方可破也。』丕怒曰:『此迂儒之論也。今吳、蜀連和,早晚必來侵境,何暇等待十年?』即傳旨起兵伐吳。司馬懿奏曰:『吳有長江之險,非船莫渡。陛下必御駕親征,可選大小戰船,從蔡、潁而入淮,取壽春,至廣陵,渡江口,徑取南徐,此為上策。』丕從之。於是日夜並工,造龍舟十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餘人,收拾戰船三千餘只。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後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克日起兵。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決斷。

不說魏兵起程。卻說東吳細作探知此事,報入吳國。近臣慌奏吳王曰:『今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提水陸大軍三十餘萬,從蔡、潁出淮,必取廣陵渡江,來下江南,甚為利害。』孫權大驚,即聚文武商議。顧雍曰:『今主上既與西蜀連和,可修書與諸葛孔明,令起兵出漢中,以分其勢;一面遣一大將,屯兵南徐以拒之。』權曰:『非陸伯言不可當此大任。』雍曰:『陸伯言鎮守荊州,不可輕動。』權曰:『孤非不知,奈眼前無替力之人。』言未盡,一人從班部內應聲而出曰:『臣雖不才,願統一軍以當魏兵。若曹丕親渡大江,臣必生擒,以獻殿下;若不渡江,亦殺魏兵大半,令魏兵不敢正視東吳。』權視之,乃徐盛也。權大喜曰:『如得卿守江南一帶,孤何憂哉!』遂封徐盛為安東將軍,總鎮都督建業、南徐軍馬。

盛謝恩,領命而退。即傳令教眾官軍多置器械,多設旌旗,以為守護江岸之計。忽一人挺身出曰:『今日大王以重任委託將軍,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將軍何不早發軍馬渡江,於淮南之地迎敵?直待曹丕兵至,恐無及矣。』盛視之,乃吳王侄孫韶也。韶字公禮,官授揚威將軍,曾在廣陵守御,年幼負氣24,極有膽勇。盛曰:『曹丕勢大,更有名將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待彼船皆集於北岸,吾自有計破之。』韶曰:『吾手下自有三千軍馬,更兼深知廣陵路勢,吾願自去江北,與曹丕決一死戰;如不勝,甘當軍令。』盛不從,韶堅執要去;盛只是不肯,韶再三要行。盛怒曰:『汝如此不聽號令,吾安能制諸將乎25?』叱武士推出斬之。刀斧手擁孫韶出轅門之外,立起皂旗。

韶部將飛報孫權。權聽知,急上馬來救。武士恰待行刑,孫權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孫韶。韶哭奏曰:『臣往年在廣陵,深知地利。不就那裡與曹丕廝殺,直待他下了長江,東吳指日休矣。』權徑入營來。徐盛迎接入帳,奏曰:『大王命臣為都督,提兵拒魏。今揚威將軍孫韶不遵軍法,違令當斬,大王何故赦之?』權曰:『韶倚血氣之壯,誤犯軍法,萬希寬恕。』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國家之典刑也26。若以親而免之,何以令眾乎?』權曰:『韶犯法,本應任將軍處治。奈此子雖本姓俞氏,然孤兄甚愛之,賜姓孫,於孤頗有勞績。今若殺之,負兄義矣。』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權令孫韶拜謝。韶不肯拜,厲聲而言曰:『據吾之見,只是引軍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見識。』徐盛變色。權叱退孫韶,謂徐盛曰:『便無此子,何損於兵?今後勿再用之。』言訖自回。是夜,人報徐盛說:『孫韶引本部三千精兵,潛地過江去了。』盛恐有失,於吳王面上不好看,乃喚丁奉,授以密計,引三千兵渡江接應。

卻說魏主駕龍舟至廣陵,前部曹真已領兵列於大江之岸。曹丕問曰:『江岸有多少兵?』真曰:『隔岸遠望,並不見一人,亦無旌旗營寨。』丕曰:『此必詭計也。朕自往觀其虛實。』於是大開江道,放龍舟直至大江,泊於江岸。船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儀鑾簇擁,光耀射目。曹丕端坐舟中,遙望江南,不見一人。回顧劉曄、蔣濟曰:『可渡江否?』曄曰:『兵法實實虛虛。彼見大軍至,如何不作整備?陛下未可造次。且待三五日,看其動靜,然後發先鋒渡江以探之。』丕曰:『卿言正合朕意。』

是日天晚,宿於江中。當夜月黑,軍士皆執燈火,明耀天地,恰如白晝。遙望江南,並不見半點兒火光。丕問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聞陛下天兵來到,故望風逃竄耳。』丕暗笑。及至天曉,大霧迷漫,對面不見。須臾風起,霧散雲收,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27,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號帶。頃刻數次人來報:『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成就。』曹丕大驚。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盡穿青衣,執旌旗,立於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如何不膽寒。丕嘆曰:『魏雖有武士千群,無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圖也。』

正驚訝間,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濕龍袍,大船將覆。曹真慌令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龍舟上人立站不住。文聘跳上龍舟,負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忽流星馬報道:『趙雲引兵出陽平關,徑取長安。』丕聽得,大驚失色,便教回軍。眾軍各自奔走。背後吳兵追至。丕傳旨教盡棄御用之物而走。龍舟將次入淮,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震,刺斜里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孫韶也。魏兵不能抵當,折其大半,淹死者無數。諸將奮力救出魏主。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着,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28。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卻說趙雲引兵殺出陽平關之次,忽報丞相有文書到,說益州耆帥雍闓結連蠻王孟獲29,起十萬蠻兵,侵掠四郡,因此宣雲回軍,令馬超堅守陽平關,丞相欲自南征。趙雲乃急收兵而回。此時孔明在成都整飭軍馬,親自南征。正是:

方見東吳敵北魏,又看西蜀戰南蠻。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1天辯——這裡有雙關之意:一者指有關天的辯論,一者形容辯才出眾。

2酈食其y ì j ī易基shu ì稅齊故事——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在楚、漢相爭時投奔劉邦,因功封廣野君。後出使齊國,勸說齊王田廣歸順劉邦,齊王同意了。不料劉邦部將韓信恰在此時進攻齊國,齊王以為上了酈食其的當,便把他烹古代將犯人煮死的酷刑死了。

3不自料——即不自量。

4局量——度量,器量。

5全始全終——語本『善始善終』,出自漢·司馬相如【封禪文】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卷四八:『后稷創業於唐,公劉發跡於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後陵遲衰微,千載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意謂從頭到尾都完全一致。形容做事認真,有頭有尾。

6委贄——通『委質』,亦作『委摯』。即向君主下拜,表示臣服。一說向君主獻上禮物,表示臣服。

7內侍——在宮中侍奉皇帝的人。這裡實指人質。

8寧靖——安定,安靜。這裡指蜀與吳、魏不發生戰爭。

9削——本義為用刀將竹簡上的字刮掉,即刪除。引申為消滅。

10錦墩——套有錦緞套子的筒形坐具。明·文震亨【長物志·坐墩】:『冬月用蒲草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編束細密堅實,內用木車坐板以柱托,頂外用錦飾,署月可置藤凳。宮中有繡墩,形如小鼓,四角垂流蘇者,亦精雅可用。』

11晏駕——古代帝王死亡的諱詞。

12捐——拋棄,放棄。

13郵亭——驛館的別稱。古代傳遞公文差人投息之所。【漢書·薛宣傳】:『過其縣,橋梁、郵亭不修。』顏師古註:『郵亭,行書之舍,亦如今之驛及行道館舍也。』

14諸子百家——諸子:特指先秦至漢初出現的各學派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泛指很多家或門派。『諸子百家』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先秦至漢初出現的各種學術思想流派的總稱。引申以指各種學術流派或各行各業。

15乃眷西顧——語出【詩經·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這兩句是說上天回顧西方,以為那裡最適合凡人住家。『西』指西周,此詩是歌頌周朝的。秦宓只取其『西顧』,以證明天的頭在西方;而且因蜀漢在西方,也暗指蜀漢高於東吳。

16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原文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意謂鶴在沼澤九皋中鳴叫,其鳴聲卻遠傳於天上。比喻賢人雖然隱居,其名聲卻傳得很遠。秦宓只取『聲聞於天』,以證明天有耳朵。

17天步艱難——語出【詩經·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意謂我的時運天步不好,這人總是不理我。秦宓只取『天步』,以證明天有足。

18雖生於東,而沒於西——這兩句隱寓東吳將被西蜀所消滅。

19『昔混沌既分』四句——事見於三國吳·徐整【三五歷記】見【天平御覽】卷二引:『天地混純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20『至共工氏戰敗』六句——事見於【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也;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又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文字略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地維:維繫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條繩子維繫。

21恰聞——剛才聽說。

22誠款——誠實,真誠。

23足食足兵——語出【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謂糧食、軍備充足。指立國的兩大要素。

24負氣——這裡義同『盛氣』。

25制——控制,管轄。

26典刑——刑法。

27連城——彼此毗連的許多城池。【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28絕住——困住,圍住。

29耆帥——老帥。耆:古代稱年六十為『耆』。引申為老人之泛稱。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