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0 01:35
次日清晨,濃濃的霧氣還沒有消散,一片牛角號聲便犀利高亢地劃破了遼水河谷。緊接着,四面大鼓便在兩丈高的鼓架上隆隆響起。這是聚將鼓,每隔一刻一鼓。三通鼓罷,大小將領便要從各自軍營趕到幕府大帳。中軍司馬點將完畢,樂毅便站在了長大的帥案前,目光掃過齊刷刷挺身坐在將墩上的二十員大將,大手一揮:『諸位將軍,燕王決意討伐暴齊,燕人復仇之日到了!』
『討伐暴齊!復仇雪恥!』大將們便是一聲怒吼。
樂毅拔出令箭:『兩個時辰拔營整裝,午時戰飯,未時開拔!步軍居中,鐵騎兩翼;秦開為步軍主將,騎劫為鐵騎主將;全軍輕銳,兼程疾進;旬日之內,務必開入易城!』大將們人人振奮,一聲呼喝領命便大步匆匆地散去準備了。
午後,二十萬大軍開出了遼水河谷,在皚皚雪原上像一條火紅色的巨龍浩浩西去。沿途常有獵戶從茫茫林海飛出,向着這支快步疾走的皮甲大軍『噢嗬』長喊,在路邊堆下幾隻獵物,便又帶着獵犬飛進了無邊無際的山林。雖是茫茫雪原寒風呼嘯,這支火紅色大軍卻是健步如飛,速度快得驚人,第三日剛過,便越過了遼西郡。
樂毅練成的這支新軍,最大特點便是『輕銳勁健』四個字。燕國有燕國情勢,若照着中原戰國那般鋪排,再過十年,燕國也未必能夠訓練新軍。這國情,一是窮,二是寒,三便是缺鐵。尤其這最後一條,是燕國成軍的致命傷。縱是你出得起高價重金吸引商旅,大肆收買鐵料,別國官府也不會讓如此巨額鐵料出境。戰國新軍之所以新,全在一個『鐵』字。全部裝備都是鐵製:鐵兵器、鐵甲冑、鐵馬具、鐵器械。總之,無鐵不成軍。惟其如此,天下才將戰國新軍呼之為『鐵軍』。燕國乏鐵,卻硬是要練成二十萬新鐵軍,自然只能在鐵器之外開闢天地了。帶着一班軍吏,樂毅細緻地盤清了燕國府庫的全部存鐵,充其量也只打造得七八成兵器。一番思慮,樂毅下令:鐵料只打造兵器,甲冑馬具器械等全部另謀出路!另在何處?便在皮革木材之上。這兩樣物事恰恰是燕國出產最豐,用之於軍,竟是奇妙地大獲成功!
第一便是這銅釘皮甲冑。上古戰神蚩尤,用整塊獸皮裹身包頭,戰陣不怕刀斧,部族仿效而流布天下,於是便有了甲冑。後來便漸漸演變成銅甲、鐵甲,作為甲冑鼻祖的皮甲反倒是漸漸少了。目下的中原戰國,人人一身鐵甲冑乃是步騎新軍之標誌,否則便不是新軍。
樂毅的辦法是:大量買入獵戶皮革,獵戶子弟帶大張獸皮從軍者,立即給予賞賜;同時在軍中設立皮坊,工匠們自己制皮,自己裁縫,皮盔甲再釘上銅釘,一身皮甲冑便製成了。一經上身,輕便堅韌,竟是比鐵甲鐵胄利落了許多。那時侯,一身全副鐵甲冑的重量大體都在八十斤左右,重甲更在百斤之上,猛則猛矣,卻實在太過沉重。以致到了後世的宋代,限制鐵甲打造必須在五十斤之內。但燕軍這一身皮甲皮胄加戰靴,最重也不超過三十斤,對於身高力大的遼東子弟,絲毫不顯累贅,彎腰屈背蹲踞起立伸展自如,連『甲冑在身,不能全禮』這句老話也顯得多餘了。甲冑成功,馬具也照例辦理。中原鐵騎,馬身必有鐵包皮披甲。燕國新軍的戰馬披甲,則是兩重皮革外釘銅釘,既厚實頑韌又輕便異常,戰馬負重大大減輕。
皮甲冑穿着示意圖
皮甲甲身展開復原圖
第二便是木製大型器械。軍中大型器械,自來以銅材鐵材為主料。秦國新軍的大型攻城器械,幾乎全數鐵製。如此氣象,燕國自然無法企及。樂毅的彌補之法,便是遴選上好堅實木材,製作大批必備的攻城器械,主要是三種:壕橋、撞車與雲梯。
壕橋者,越過壕溝之橋也。【六韜·虎韜·必出】篇載:『太公曰: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飛橋、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師。』這裡的飛橋,說得便是壕橋。商周時壕橋已經出現,及至戰國,壕橋已經發展成為摺疊式,下裝兩隻或四隻大輪,寬約一丈五尺,可八具並列,總寬達十二丈,萬千軍士可衝鋒過橋。中原大軍的壕橋,都是鐵輪鐵板,一具壕橋便用鐵千斤之上!如此耗費鐵料,燕國如何消受得起。樂毅便與工匠們會商,像打造牛車車廂一般打造壕橋:橋輪與軸柱用硬如精鐵的青檀木,橋身用清一色的紅松木,板厚一尺六寸。如此木製壕橋更有一樣好處,摺疊輕便,行軍利落,四個軍士便可拉走。打造成八具後連排試用,大軍連踩一月,竟是毫髮無損。
撞車者,撞擊城門之重車也。撞車車架粗大堅固,底部安裝四隻大輪,推進輕便,在車架頂部的橫梁上用繩索懸掛一個巨大的撞杆,撞杆前部安裝巨大的撞頭,後部繩孔可延伸出數十條粗麻繩。沖近城門,車體四角用大木樁固定,數十兵士橫開兩列,拉動撞頭後部麻繩向後盪開,再合力拽繩向前猛進撞擊。若是小城門,往往是十餘次便被撞裂,威力實在令人瞠目。撞車最難製作的核心部件,便是威力巨大的撞頭。中原強國如秦魏齊,撞頭都是鐵製,形如巨大的矛頭,重量大體都在五六百斤左右,安裝在粗大的圓木撞杆上,猛撞猛刺,尋常木料城門委實不堪一擊。燕國缺鐵,便用合抱松木做撞杆,用極為堅硬的岩石打磨成巨大的錘頭形撞頭〔岩石太尖容易摧折〕,重量卻比鐵矛撞頭加大一倍。一經試用,威力驚人。縱然鐵皮包裹厚達一尺余的堅固城門,兩車並撞,也能在三十撞之內轟然洞開!
雲梯者,登高爬城之具也。自從有了城堡,便有了爬上城堡的雲梯。【詩·大雅·皇矣】篇最早記載了雲梯:
帝謂文王〔天帝垂訓文王〕
詢爾仇方〔誰是你的盟邦〕
同爾兄弟〔你們要像兄弟一樣〕
以爾鈎援〔用你們的爬城飛鈎〕
與爾臨沖〔用你們的臨車衝車〕
以伐崇墉〔去猛攻崇國都城〕
這『鈎援』,便是梯頭帶鈎的長大木梯鈎住城頭,士兵攀緣飛上。西周兵書【六韜】便叫做飛梯、雲梯。雲梯的原始形制很簡單,就是尋常木梯加長加寬,再帶上能扒穩城磚或城頭的銅鈎鐵鈎而已。這種簡單雲梯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仍然在軍中使用。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著名工師公輸般在楚國卻發明了一種大型雲梯底部安裝四隻大輪,梯身份做兩節摺疊,梯身下有隱藏士兵的暗廂,攻城時梯身伸展可達五到八丈。這種雲梯寬大堅固,可供大隊軍兵連續爬城,威力驚人。戰國初期,幾個中原強國都有了這種大型雲梯。
然則,大型雲梯在諸多關鍵部位都要用鐵料。底輪、大軸、立柱、梯框等,非鐵不足以堅固其身。如此大量用鐵,燕國顯然難以打造,縱然造得一兩部也不會起多大作用。根本原因,在於爬城攻擊的要害是大量雲梯密集靠上城牆,一部兩部甚或十幾部,都不會產生大軍猛攻所必須的密度威力。幾經會商揣摩,樂毅斷然下令:只大批打造簡單的竹製木製飛梯,達到步軍每百人一梯;梯頭的輪子或鈎爪,儘可能地選用堅韌木料或竹料。半年之內,軍營竹木坊便打造出一千多架各種形制的飛梯,十萬步軍精神大振。
有了如此三種器械,便具備了攻城的三種必須手段:壕橋過壕溝與護城河、撞車衝撞城門、雲梯爬城,新軍才成為戰法較為完備之大軍,否則便不是成型之『全軍』。
但是,若與齊國大軍的器械相比,燕軍這三種大型器械便遜色多了。從此看去,燕國出兵便顯得有些貿然。然則,大戰之勝敗歷來不僅僅在裝備器械。樂毅心中很是清楚,攻齊大戰之根本,不在一城一地的攻堅爭奪,而在大軍野戰;只要一舉殲滅齊軍野戰主力,幾十座城池便會成為不設防的財貨府庫,即或沒有大型器械,也是唾手可得。
先野戰而後取城,謂之野戰奪城。這是秦國大將白起開創的最新戰法。此時白起已經出戰九次,每戰必斬敵首十萬以上,必拔城數十座,將野戰奪城之法展示得淋漓盡致。若是老戰法一城一城打去,斷無秋風掃落葉之威。不管別國將軍是否注意到了白起新戰法之精髓,反正樂毅是早早便盯着白起戰法揣摩了。
白起做得到,樂毅便做不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