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6 04:56
有人向明帝報聞,明帝亦為稱善,但也未能邃改舊俗,只好遷延過去。忽夜間夢一金人,頂上含有白光,馳行殿庭,正要向他詰問,那金人突然飛升,向西徑去。不由的驚醒轉來,開目一瞧,殘燈未滅,方知是一場春夢。詰旦視朝,向群臣述及夢境,群臣俱不敢率答。
獨博士傅毅進言道:『臣聞西方有神,傳名為佛,佛有佛經,即有佛教。從前武帝元狩年間,驃騎將軍霍去病,出討匈奴,曾得休屠王所供金人,置諸甘泉宮,焚香致禮,現在已經亂後,金人當不復存。今陛下夢見的金人,想就是佛的幻影呢!』夢兆亦何足憑,傅毅乃以佛對,也是多事。
這一席話,引起明帝好奇思想,遂遣郎中蔡愔、秦景,西往天竺,求取佛經。天竺就是身毒國,身毒讀如捐篤,即天竺之轉音,今印度國便是。距洛陽約萬餘裏,世稱為佛祖降生地。佛祖叫作釋迦牟尼,為天竺迦維衛國淨皈王太子,母摩耶氏夢天降金人,方才有娠,生時正當中國周靈王十五年,天放祥光,地涌金蓮,已有一種特別預兆。及年至十九,自以為人生在世,離不開生老病死四字,欲求解脫方法,惟有屏除嗜欲,自去靜修。乃棄家入山,日食麻麥,參悟性靈。經過了十有六年,方得成道,獨創出一種教旨,傳授生徒。教旨又分深淺,淺義的名小乘經,深義的名大乘經。
小乘經有地獄輪迴諸說,無非勸化愚民;大乘經有明心見性諸說,乃是標明真諦,這也是一種獨得的學識。不過與儒家不同,儒家講修齊平治,佛氏主清淨寂滅;修齊平治,是人己兼顧的,清淨寂滅,是專顧自己的。也是確論。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嘗在鹿野苑中,論道說法。又至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借燈喻法。從前天竺多邪教,能使水火毒龍,好為幻術,當釋迦苦修時,邪教多去誘惑,釋迦毫不為動。及道術修成,摧制一切,眾邪帖服,都信心皈依,願為弟子。男號比邱,女號比邱尼,剃鬚落髮,釋累辭家。
釋迦教他防心攝行,懸示五大戒:一戒殺;二戒盜;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飲酒。這五戒外,尚有許多細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五百戒。總計釋迦在世,傳教閱四十九年,甚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後至拘屍那城圓寂,圓寂便是屍解的意思。或說他圓寂以後,復從棺中起坐,為母說法,待至說畢,忽空中現出三昧火,把棺焚去,本體化作丈六金身,湧起七尺圓光,頂上肉髻,光明透徹,眉間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琉璃筒,俄而不見。語太荒唐,不足聽信。
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餘人,追述遺緒,輯成經典十二部,嗣是輾轉流傳,漸及西域。惟中國在秦漢以前,未聞有佛教名目,武帝時始攜入金人,才有佛像。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國,使伊存至長安,能誦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請他口授,語多費解,因此也不以為意。至蔡愔、秦景,奉了明帝詔令,出使天竺,經過了萬水千山,飽嘗那朝風暮霧,方才到天竺國,訪問僧徒。
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侶甚多,聞有中國使人到來,卻也歡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雖是言語不通,尚覺主賓相洽;且有翻譯官互傳情意,更知中使奉命求經,於是取出經典,舉示二人。愔與景學問優長,在洛陽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領袖,偏看到這種經典,字多不識,還曉得什麼經義?
幸有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略知中國語言文字,與愔景二人講解,尚可模糊領略,十成中約曉一二成。沙門就是高僧別號,住居寺中,愔景與他盤桓多日,好似方外交一般,遂邀他同往中原,傳授道法。兩沙門也欲觀光,慨然允諾,遂繪就釋迦遺像,及佛經四十二章,用一白馬馱着,出寺就道。
繞過西域,好容易得至洛陽,愔、景入闕報命,並引入攝竺兩沙門,謁見明帝。兩沙門未習朝儀,奉旨得從國俗,免拜跪禮,何必如此·惟呈上佛像佛經,由明帝粗閱大略。佛像與夢中金人,未必適符,但也不暇辨別異同。所有佛經四十二章只看了開卷數語,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總是玄理深沈。
遂命就洛城雍門西偏,築造寺觀,供置佛像,即使攝竺兩沙門,作為住持,就是馱經東來的白馬,亦留養寺中,取名為白馬寺。寺內更造蘭台石室,庋藏佛經,表明鄭重的意思。這便是佛經傳入中國的權輿。表明眉目。
明帝日理萬機,有什麼空閒工夫,研究那佛經奧義?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當然不去顧問;只有楚王英身處外藩,聞得佛經東來,意欲受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門訪求佛法。二沙門錄經相示,楚使亦茫乎若迷,不過將如何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報楚王英。英遂照式持齋,依樣膜拜,在楚宮中供着佛像,朝夕頂禮,祈福禳災。適當永平八年,有詔令天下死罪,得入縑贖免。楚王英也遣郎中齎奉黃縑白絝三十匹,托魯相轉達朝廷。表文有云:
托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綿帛,以贖愆罪。
明帝瞧着,很覺詫異。煞是奇怪。當即頒下復諭道: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將縑帛發還,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特此報聞。伊蒲塞亦僧徒別名,語本天竺,桑門即沙門。
楚王英接得復諭,頒示國中,於是借信佛為名,交通方士,創製金龜玉鶴,私刻文字,冒作禎祥。哪知後來竟求福得禍,化祥為災,好好一位皇帝介弟,反弄得削藩奪爵,亡國殺身。小子有詩嘆道:
無功無德也封王,只為天潢屬雁行;
我佛有靈寧助逆,貪心不足總遭殃。
楚獄將起,先出了一種藩王逆案。欲知何人構逆,容待下回表明。
鄭眾出使匈奴,抗禮不屈,幸得脫身南歸,是固可謂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眾再往,是使之復入虎口,於國無益,於身有害,無惑乎眾之一辭再辭也。況眾已具陳情跡,言之甚詳,而明帝猶未肯聽納,強迫忠臣於死地,果胡為者?及召還系獄,嫉眾違命,微虜使言,則罪及忠臣,幾何不令志士短氣耶?
明帝對於藥崧,欲自杖之,對於鄭眾,乃輕系之,雖其後聞言知悟,而度量之褊急,可以概見,蓋已不若乃父矣。洎乎夢見金人,即令蔡愔、秦景等,萬裏西行,往求佛法,夫修齊平治之規,求諸古訓而已足,奚必乞靈於外族?就令佛家學說,亦有所長,究之畸人之偏身,未及王道之中庸,而明帝乃引而進之,反開後世無父無君之禍,是亦一名教罪人耳。邱瓊山之譏,豈刻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