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說明

象記法作者:利瑪竇發佈:福哥

2020-6-23 01:57

編錄說明

【記法】,全稱【西國記法】,或謂之【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實稱【象記法】,顧名思義,即取事物之象形,以意會而記文、字也。此書主旨,乃教人記憶漢字、文言文之法,其法常基於漢字六書,以拆字取象,或會文成象,故讀者之習是法,或融合小學音韻訓詁,乃為便易。

【象記法】作者是明朝萬曆廿三年傳教士利瑪竇所著,利瑪竇作為西域之人,原不識一文一字,以傳教之需,十三年而識字作文,又能倒背經典如流,即中土之學士亦不能比之。是見本書之法,必有值得學習之處。

或謂【象記法】時有戲謔之嫌,誠然是言,而以一胡人之資質,冀其學究如中土之才,其望奢甚。所取其書者,強記益憶之法而已,彼不能拆字盡六書,即今學者亦不能乎?

【象記法】全書共歸六篇:即原本篇、明用篇、設位篇、立象篇、定識篇、廣資篇。書中文言文法,甚為正宗,以口語而強省為文者,稀罕難見,吾初讀此書,甚異之,驚嘆利瑪竇以十三年之功,而文法純青如此乎?及至後序,乃了其故,此利氏中土友人刪潤之功也。

為便於讀者閱讀,今取後序置前,是序署名朱鼎澣,即讀者先讀朱序,然後閱文,乃知其原由,不至於迷茫也。

書中大量案舉訓詁漢字之例,蓋其荒謬者甚,自其成書,即未曾流行廣泛,終至佚亡。今本所由者,乃是巴黎圖書館藏版本。

利瑪竇開篇即喻記憶之所在,乃是顱囪後枕骨內之腦髓,無論矣,又以硬軟剛柔喻記憶之深淺恆暫,雖有所合理,終非科學之定論,故不必考究。凡記憶強弱,一在記法,二在用功,古訓有雲,勤能補拙,誠哉是言,讀者請悉之。

本電子書【象記法】正文分為三部分:一原文,二原文中土黃色小字注釋文,三每段後附有的黃色小字詮釋文。其中注釋文作者延章;詮釋文來自網絡,作者佚;原文部分校錄者延章。本書原文經仔細校對,更改的錯漏之處,多達三百餘項。校對參考本為【利瑪竇中文註譯集】影印本,該本亦有用字錯誤之處,亦一一更改並標註。


出版說明

【西國記法】或稱【記法】,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利瑪竇著於南昌。

那時利瑪竇入華已十三年,不僅已能說在士紳中間流行的『官話』,而且對於士紳必讀的【詩】、【書】等經典,下過記誦功夫,據說能夠當眾將臨場指定的段落倒背如流。從九百年前的唐初規定記熟官方頒行的經傳文本作為『明經』的唯一測試尺度之後,背誦四書五經便成為入仕教育的初階,然而缺乏幫助記憶的訣竅,也成了無數追求『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的世代相傳的煩惱。而今忽然出現一位來自遠西的學者,只花了十年,便對中土聖經由目不識丁而爛熟於胸,乃至可順誦可倒背,怎不令人們驚服,甚而以為其人必有神功呢?

於是利瑪竇在南昌便聲名鵲起,成為宗室諸王的座上客,成為大小官員和各類士子爭相造訪的異域奇人,也使號稱通省軍門的巡撫陸萬陔,屈尊請求把神術傳給己子。既感光榮又不堪其擾的利瑪竇,決定公開自己記憶術的秘密,因為編譯了這本【記法】。

【記法】凡六篇,內容主要是傳授形象記憶法。利瑪竇顯然認真學習過漢字的構造法,懂得形和聲是訓讀的基礎,而復原據以造字的圖像,尤為識字的要領。他本來具有異域學人對陌生事物的好奇,發現漢字的象形,是所謂『六書』的起點和主體,當然為幫助記憶中國各種事物而馳騁想像。當他發現自己的想像居然引發,自啟蒙起便與『小學』打交道的士紳的驚嘆,以為他的記憶術了來自某種天賦功能,並且紛紛向他請教掌握這種特異功能的奧秘,他就情不自禁地要藉機炫耀自己記憶有術,而且要藉機展示自己對中國傳統經傳的體認如何深廣,就不奇怪。因為這時他還在為來自遠西的天主教在遠東立足而奮鬬,愈使中國的士大夫消除對這種陌生宗教的距離感,愈有利於這種宗教在中國的傳播。

我們還不知道利瑪竇是否聽說過王安石。在他入華前四百多年,北宋王朝的那位改革家,為了推行他的新法,不但重編了【三經新義】,還為了把『學究』變成『秀才』,也就是從文化守成者變為文化新人,特別編了【字說】,用牽強附會的漢字解釋以使他的經典新釋被青年士紳接受。王安石的【字說】的基礎便是『看圖識字』,如釋『坡』為『土之皮』等。他當時便受到傳統文化教養很深的學者譏嘲,如蘇軾就稱,按照【字說】,『波』字當釋作『水之皮』云云。但利瑪竇的【記法】,卻使中國學者感到與王安石的【字說】如出一轍,難怪【四庫全書總目】的作者,甚至不屑於將它編入存目。

因此,【西國記法】在中國久已失傳。今存孤本,藏於巴黎圖書館,後收入吳相湘等主編的【天主教東傳文獻】。但這本書,署有朱鼎澣『參訂』字樣。據朱序,他沒有見過利瑪竇,僅與利氏同會士高一志 王豐肅談過話,因此他的『參訂』是否忠於利氏生前刻本,或至少忠於高一志的刪潤本,均不可知。今即據【天主教東傳文獻】的影印版標點。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