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论语集释作者:程树德,钱穆,杨伯峻发布:华夏士子

2020-7-14 21:32

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考异《七经考文》:古本无“也”字

音读《朱子文集》:李守约问:旧点“言不可以若是”为句.今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作一句.不识别有微意否.答曰:如《集注》说.恐二字亦是相应.以“若是”绝句.恐不词也.《论语辨惑》:几.近也.即下文“不几乎”之几耳.“其几也”三字自为一句.一言得失.何遽至于兴丧.然有近之者.其意甚明

旧说“其几耳”三字是起下.《集注》三字则连上.《集注》几训期.《诗民劳疏》:“讫.几也.又期也.”皆有近义.则三字连上读.而曰一言之微.不可以若是其近也.亦通.《七经考文》:“古本无‘也’字.”若依《古注》.更不成句法.《朱注》义较长

集解王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兴国也.几.近也.有近一言可兴国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几.近也.然一言虽不可即使兴.而有可近于兴邦者.故云其几也

集注几.期也.《诗》曰:“如几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

发明《黄氏后案》:王肃几训近.下孔注同.“言不可以若是”句.“其几也”句.于经未顺矣.朱子几训期必之期.于下两言不几.文意未顺.式三谓几.𧰙之借字.《尔雅》.《说文》皆云:“𧰙.讫也.”讫即终也.又几之训终.见《淮南子谬称训》高注.言不可终于是.而兴邦丧邦.往往由此.终于一言而兴邦.终于一言而丧邦.语意上下相合

余论南轩《论语解》:圣人之言.含蓄而无弊.故问一言可以兴丧.则以为言不可以若是而举其几者焉.几.近也.既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必曰如知为君之难.而后以为几焉.既曰惟其言而莫予违.必曰如不善而莫之违也.而后以为几焉.亦可见立言之密亦.《四书辨疑》:“几”与后“几”字义同.《古注》皆解为近.今乃训期.试以期字与经文通读.言不可以若是其期也.不成文理.不知期为期甚也.今言必期其效.一期字岂能兼必效二字之意.又经文本是两句.“其几也”三字为一句.注文亦是作两句说.学者往往以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之十字并为一句.非也.既有“而”字界断文势.又有后注“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之一语为证.其为两句甚明.上句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乃是说一言不可以有如此兴邦之效也.下句言而必期其效.却是说一言必可以期兴邦之效也.语意颠倒.殆不可晓.所谓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者.此正可谓不知为君之难也.果知其难.方且战战兢兢.惧其不逮.岂敢决然期定谓其邦之必兴乎.知其为君之难.由此以求兴邦之道.则其邦有可兴之理.然亦未敢必期其效也.由是言之.为君难之一言.止可谓近于兴邦也.夫子答定公之言.盖谓一言不能至于如此.然其言能近此也.如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人君果能因此言而推知为君之难.不敢自逸自恣.知所自勉.则人之此言.岂不近于一言而兴邦乎.几之为言近.意甚明白.下文丧邦之说亦同.旧说与南轩.滹南之说.大意皆是如此.“近”字之说如此平直易晓.“期”字之说如此迂曲难通.果欲搜奇求异.以易晓者为非.以难通者为是.心不在公.自昏其明.吾末如之何也已.《论语集注考证》:几.通释皆训为近.以“言不可若是”为句.则四“几”字皆训近.语意为通.定公问人之尝言.有何一句即可以致兴丧者.夫子答之曰:言不可若是.盖古今兴丧亦多端.不可一句限定.然亦有一言近之者.如人之言曰云云.岂不近于一言而兴丧邪

《尔雅释诂》:“几.近也.”《易》:“月几望.”《诗》:“维其几矣.”几并训近.“几期也”三字虽可连上读而训为期.仍不如训近之明晰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考异《皇本》“难也”上无“之”字

考证《韩诗外传》:《传》曰:言为王之不易也.大命之至.其太宗.太史.太祝斯素服执策.北面而吊乎天子.曰:“大命既至矣.如之何忧之长也.”授天子策一矣.曰:“敬享以祭.永主天命.畏之无疆.厥躬无敢宁.”授天子策二矣.曰:“敬之.夙夜伊祝.厥躬无怠.万民望之.”授天子策三矣.曰:“天子南面.受于帝位.以治为忧.未以位为乐也.”《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

集解孔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则可近也.”

唐以前古注《诗匪风正义》引《郑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

集注当时有此言也.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考异《皇本》“丧邦”上有“可以”二字.高丽本有“可”字.“莫”上有“乐”字.《翟氏考异》:据孔氏注“所乐者.惟乐其言而不见违”.似此句当更有“乐”字.《文选东京赋注》引《论语》曰:一言可以丧邦乎.《水经浍水注》曰: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天文本论语校勘记》:古本.足利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莫予违也”上有“乐”字

考证《韩非子难篇》: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于前.援琴撞之.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吴语子胥》曰:“王曰予令而莫违.夫不违.乃违也.亡之阶也.”《申鉴杂事篇》: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则几于丧国焉.《晋书·潘尼传》:唯其言而莫之违.斯孔子所谓“其庶几乎一言而丧国”者也

《论语后录》谓当夫子时.时君有此言.故取以对定公.《四书考异》:“此夫子举晋平公成言以为定公戒也.上文兴邦之言.亦即大禹谟‘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二语之变.足以相明.《集注》谓盖古有是言是也.”

集解孔曰:“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

集注言他无所乐.唯乐此耳.范氏曰:“如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

余论蔡清《四书蒙引》:父邦之兴邦.亦必由于积渐.岂有一言便能兴丧.故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然能因一言而知所谨.则可以兴邦.因一言而恣所欲.则可以丧邦.虽于敬肆之分.积累将去.乃能兴丧.而实皆因一言以致之.故曰“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发明《黄氏后案》:言莫予违.敢自是也.自是则谗谄所蔽.祸患所伏.而人莫之告.自古丧国之祸.多由自是.陆敬舆所谓天下大虑.在于下情不通.所谓忽于戒备.逸于居安.惮忠鲠之怫心.甘谀诈之从欲.不闻其失.以至大失也.皆自是也.自是者安知难

白话译文
论语新解》定公问道:“只一句话便可兴国,有吗?”孔子对道:“说话不能如此般的期望呀。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若果知道做君之难,那就庶几乎一句话可以兴邦了。”定公又问:“一句话便可失国,有吗?”孔子对道:“说话不能如此般期望呀。有人说:‘我对做君不觉有何可乐处,只是说了话没人敢违拗。’傥是说的善,没人违拗,不好吗!若说的不善,没人敢违拗,而你认此为可乐,那就庶几乎一句话可以失国了!”
论语译注》鲁定公问:“一句话兴盛国家,有这事么?” 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人家都说:‘做君上很难,做臣子不容易。’假若知道做君上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干去,不近于一句话便兴盛国家么?” 定公又道:“一句话丧失国家,有这事么?” 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假若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么?假若说的话不正确而也没有人违抗,不近于一句话便丧失国家么?”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