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子曰:“有教无类.”
考异《汉书·地理志》引“无”作“亡”
考证《吕氏春秋劝学篇》: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集解马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缪播云:世咸知斯旨之崇教.未信斯理之谅深.生生之类.同禀一极.虽下愚不移.然化所迁者其万倍也.若生而闻道.长而见教.处之以仁道.养之以德.与道终始.乃非道者.余所以不能论之也
集注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钱穆曰: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
按延章曰.人才以资质异.处事以情况别.因材施教.不求一准.今之教育.数十而班.俱授一课.不以才智差异而错别教授.是一类而教也
白话译文
《论语新解》先生说:“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
《论语译注》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