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學而第一

論語譯註作者:楊伯峻發佈:一葉知秋

2020-8-20 23:05

1.1 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注釋子論語『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時『時』字在周秦時候若作副詞用.等於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的意思.王肅的論語注正是這樣解釋的.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為『時常』.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
習一般人把習解為『溫習』.但在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如禮記射義的『習禮樂』.『習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這一『習』字.更是演習的意思.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像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這些.尤其非演習.實習不可.所以這『習』字以講為實習為好.
說音讀和意義跟『悅』字相同.高興.愉快的意思.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舊注說:『同門曰朋.』宋翔鳳樸學齋札記說.這裏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記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譯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義.
人不知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種說法我嫌牽強.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釋.這一句和憲問篇的『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
慍yùn.怨恨.
君子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這裏是指『有德者』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白話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注釋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以小三十三歲之說較可信.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另外.冉有和閔子騫偶一稱子.又當別論.因此很多人疑心論語就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稱子.可能是由於他在孔子死後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的緣故這一史實可參閱禮記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至於左傳哀公八年說有若是一個『國士』.還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稱為『子』的原因.
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音讀和意義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弟』作為維持它那時候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犯牴觸.違反.冒犯.
鮮音顯.xiǎn.少.論語的『鮮』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條這樣的規律:否定句.賓語若是指代詞.這指代詞的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孝弟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稱.也有人說宋人陳善的捫虱新語開始如此說.後人贊同者很多.這『仁』字就是『人』字.古書『仁』『人』兩字本有很多寫混了的.這裏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這一說雖然也講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應.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說.『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這意.
與音讀和意義跟『歟』字一樣.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白話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注釋巧言令色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所以譯文以『花言巧語』譯巧言.『偽善的面貌』譯令色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注釋曾子孔子學生.名參音森.sē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東棗莊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公元前505—435
三省『三』字有讀去聲的.其實不破讀也可以.『省』音醒.xǐng.自我檢查.反省.內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上加數字.這數字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要着實地去看待.說詳汪中述學釋三九.這裏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這樣說:『吾日省者三.』和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樣.
信誠也.
傳平聲.chuán.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
習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而言.這裏概括地譯為『複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白話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閒時間.』

注釋道動詞.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國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馬拉着的兵車.春秋時代.打仗用車子.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春秋初期.大國都沒有千輛兵車.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記載的城濮之戰.晉文公還只七百乘.但是在那時代.戰爭頻繁.無論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必須擴充軍備.侵略者更因為兼併的結果.兵車的發展速度更快.譬如晉國到平丘之會.據叔向的話.已有四千乘了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千乘之國.在孔子之時已經不是大國.因此子路也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11.26的話了.
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工作態度.因之常和『事』字連用.如衛靈公篇的『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愛人古代『人』字有廣狹兩義.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階層的人.這裏和『民』使『民』以時對言.用的是狹義.
使民以時古代以農業為主.『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因此用意譯

1.6 子曰:『弟子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白話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賸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注釋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年紀幼小的人.學生.這裏用的是第一種意義.
入.出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則知這裏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
謹寡言叫做謹.詳見楊遇夫先生的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卷一.
仁『仁』即『仁人』.和雍也篇第六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樣.古代的詞彙經常運用這樣一種規律:用某一具體人和事物的性質.特徵甚至原料來代表那一具體的人和事物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白話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釋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公元前507—.
賢賢易色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用尊貴優秀品德的心來交換或者改變愛好美色的心.』照這種解釋.這句話的意義就比較空泛.陳祖范的經咫.宋翔鳳的樸學齋札記等書卻說.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關係.那麼.『賢賢易色』也應該是指某一種人事關係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夫妻間關係看得極重.認為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這裏開始便談到它.是不足為奇的.我認為這話很有道理.『易』有交換.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如言『輕易』.簡慢的意義.因之我便用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顏師古注的說法.把『易色』解為『不重容貌』.
致有『委棄』.『獻納』等意義.所以用『豁出生命』來譯它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白話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君子這一詞一直貫串到末尾.因此譯文將這兩字作一停頓.
主忠信顏淵篇12.10也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可見『忠信』是道德.
無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對這一句發生不少懷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釋.譯文只就字面譯出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白話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於忠厚老實了.』

注釋慎終鄭玄的註:『老死曰終.』可見這『終』字是指父母的死亡.慎終的內容.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檀弓曾子的話是指附身裝殮.附棺埋葬的事必誠必信.不要有後悔.
追遠具體地說是指『祭祀盡其敬』.兩者譯文都只就字面譯出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白話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釋子禽陳亢kàng字子禽.從子張篇所載的事看來.恐怕不是孔子的學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不載此人.但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學生.不曉得有什麼根據.臧庸的拜經日記說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傳的原亢禽.簡朝亮的論語集注補疏曾加以辯駁.
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公元前520—.
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敬稱.孔子曾為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沿襲以稱呼老師.在一定的場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其諸洪頤煊讀書叢錄云:『公羊桓六年傳.「其諸以病桓與.」閔元年傳.「其諸吾仲孫與.」僖二十四年傳.「其諸此之謂與.」宣五年傳.「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十五年傳.「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其諸」是齊魯間語.』案.總上諸例.皆用來表示不肯定的語氣.黃家岱嬹藝軒雜着說『其諸』意為『或者』.大致得之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白話孔子說:『當他父親活着.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注釋其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行去聲.xìng.
三年古人這種數字.有時不要看得太機械.它經常只表示一種很長的期間.
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裏應該這樣看.所以譯為『合理部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白話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聖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注釋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先生論語疏證說:『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說文云:「龢.調也.」「盉.調味也.」樂調謂之龢.味調謂之盉.事之調適者謂之和.其義一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
有所不行皇侃義疏把這句屬上.全文便如此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為音樂.說:『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禮樂相須.……變樂言和.見樂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有所不行也.』這種句讀法值得考慮.但把『和』解釋為音樂.而且認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禮』而言.都覺牽強.特為注出.以供大家考慮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白話有子說:『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度容貌的莊矜合於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注釋復左傳僖公九年荀息說:『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言而愛身乎.』又哀公十六年葉公說:『吾聞勝也好復言.……復言非信也.』這『復言』都是實踐諾言之義.論語此義當同於此.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但未舉論證.因之後代訓詁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為我舉出左傳為證.足補古今字書之所未及.
遠去聲.音院.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處亦可以譯為避免.
因依靠.憑藉.有人讀為『姻』字.那『因不失其親』便當譯為『所與婚姻的人都是可親的』.恐未必如此.
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不妥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白話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注釋君子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位之人』.有時指『有德之人』.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還是指有德者.很難分別.此處大概是指有德者.
正論語『正』字用了很多次.當動詞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講.這裏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為『正其是非』.『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白話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好禮哩.』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後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注釋何如論語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麼樣』.
貧而樂皇侃本『樂』下有『道』字.鄭玄注云:『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苦.』所以譯文增『於道』兩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兩語見於詩經衛風淇奧篇.
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名.
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在這裏用法同『之』一樣.『往』.過去的事.這裏譬為已知的事.『來者』.未來的事.這裏譬為未知的事.譯文用意譯法.孔子讚美子貢能運用詩經作譬.表示學問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話孔子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