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0 23:11
白话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⑴季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
⑵八佾佾音逸.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
⑶忍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白话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xiàng助祭者
白话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白话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注释⑴林放鲁人.
⑵易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看做“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的解释.“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白话孔子说:“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
注释⑴夷狄有君……亡也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是贤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说亦可通.
⑵亡同“无”.在论语中.“亡”下不用宾语.“无”下必有宾语
白话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注释⑴旅动词.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认为是“僭礼”.
⑵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子有.小于孔子二十九岁.公元前522—.当时在季氏之下做事.所以孔子责备他
白话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注释⑴其争也君子这是讲古代射礼.详见仪礼乡射礼和大射仪.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饮酒
白话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注释⑴倩音欠.qiàn.面颊长得好.
⑵盼黑白分明.
⑶绚xuàn.有文采.译文为着协韵.故用“画着花卉”以代之.这三句诗.第一句第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以为鲁诗有此一句.
⑷礼后“礼”在什么之后呢.原文没说出.根据儒家的若干文献.译文加了“仁义”两字.
⑸起友人孙子书楷第先生云:“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说见杨遇夫先生汉书窥管卷九引文
白话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注释⑴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候的故城即今日河南的杞县.其后因为国家弱小.依赖别国的力量来延长国命.屡经迁移.
⑵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日河南商邱县南.国土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邱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共灭.
⑵文献论语的“文献”和今天所用的“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不同之处.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今日“文献”一词只指历史文件而言
白话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注释⑴禘这一禘礼是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不过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此惯例.“僭”用这一禘礼.因此孔子不想看.
⑵灌本作“裸”.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裸
白话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注释⑴不知也禘是天子之礼.鲁国举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孔子又不想明白指出.只得说“不欲观”.“不知也”.甚至说“如果有懂得的人.他对于治理天下是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的容易.”
⑵示假借字.同“置”.摆.放的意义.或曰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白话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注释⑴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一般的句读法.“与”读去声.音预.yù.参预的意思.“如不祭”译文是意译.另外有人主张“与”字仍读上声.赞同的意思.而且在这里一读.便是“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便应改为:“若是我所不同意的祭礼.祭了同没祭一般.”我不同意此义.因为孔丘素来不赞成不合所谓礼的祭祀.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孔丘自不会参加他所不赞同的祭祀
白话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注释⑴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
⑵与其媚于奥.宁媚如灶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⑶王孙贾和孔子的问答都用的比喻.他们的正意何在.我们只能揣想.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情理
白话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注释⑴二代夏.商两朝
白话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注释⑴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
⑵鄹人之子鄹音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人说.这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之这里也把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
白话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注释⑴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最中心的又叫做“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
⑵为去声.wèi.因为.
⑶同科同等
白话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注释⑴去从前读为上声.因为它在这里作为及物动词.而且和“来去”的“去”意义不同.
⑵告朔饩羊“告”.从前人读梏.gù.入声.“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饩”.xì.“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尽管这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
⑶爱可惜的意思
白话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做去.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白话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注释⑴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495“定”是谥号
白话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⑴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
⑵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白话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注释⑴社土神叫社.不过哀公所问的社.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认为这一木主.便是神灵之所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还必需载这一木主而行.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稿.有人说“社”是指立社所栽的树.未必可信.
⑵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白话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䜩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释⑴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他称霸诸侯.
⑵三归“三归”的解释还有:甲国君一娶三女.管仲也娶了三国之女集解引包咸说.皇侃义疏等.乙三处家庭俞樾群经平议.丙地名.管仲的采邑梁玉绳瞥记.丁藏泉币的府库武亿群经义证.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正确.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这一说法很有道理.我还再举两个间接证据.甲战国策一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似亦以三归为市租.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令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亦以管仲不是清廉之士.当指三归.
⑶摄兼职.
⑷树塞门树.动词.立也.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形式和作用可以同今天的照壁相比.
⑸好古读去声.友好.
⑹反坫坫音店.diàn.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两楹厅堂前部东西各有一柱之间.详全祖望经史问答.
⑺而假设连词.假如.假若
白话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注释⑴语去声.yù.告诉.
⑵大师大音泰.tài.乐官之长.
⑶翕xī.
⑷从去声.zòng.
⑸皦音皎.jiǎo
白话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注释⑴仪封人仪.地名.有人说当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左传有颖谷封人.祭封人.萧封人.吕封人.大概是典守边疆的官.说本方观旭论语偶记.
⑵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
⑶从者“从”去声.zòng.
⑷丧去声.sàng.失掉官位.
⑸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白话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注释⑴韶舜时的乐曲名.
⑵美.善“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
⑶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白话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