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雍也篇第六

論語譯註作者:楊伯峻發布:一葉知秋

2020-8-20 23:17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並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白話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做一部門或一地方的長官.』

注釋南面古代早就知道坐北朝南的方向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他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說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和凌廷堪禮經釋義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白話仲弓問到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道:『他簡單得好.』仲弓道:『若存心嚴肅認真.而以簡單行之.抓大體.不煩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若存心簡單.又以簡單行之.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道:『你這番話正確.』

注釋子桑伯子此人已經無可考.有人以為就是莊子的子桑戶.又有人以為就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枝.都未必可靠.既然稱『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仲弓說『以臨其民』.也要是卿大夫才能臨民.
簡說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說他『不衣冠而處』.孔子卻認為他『質美而無文』.因之有人認為這一『簡』字是指其『無文』而言.但此處明明說他『可也簡』.而說苑孔子卻說.『吾將說而文之』.似乎不能如此解釋.朱熹以為『簡』之所以『可』.在於『事不煩而民不擾』.頗有道理.故譯文加了兩句.
無乃相當於『不是』.但只用於反問句.
大同『太』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白話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也不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過好學的人了.』

注釋短命公羊傳把顏淵的死列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時孔子年七十一.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淵少於孔子三十歲.則死時年四十一.但據孔子家語等書.顏回卒時年僅三十一.因此毛奇齡論語稽求篇謂史記『少孔子三十歲.原是四十之誤』

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白話公西華被派到齊國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請求小米.孔子道:『給他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增加.孔子道:『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他八十石.孔子道:『公西赤到齊國去.坐着由肥馬駕的車輛.穿着又輕又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裡送炭.不去錦上添花.』

注釋子華孔子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
使舊讀去聲.出使.
冉子論語中.孔子弟子稱『子』的不過曾參.有若.閔子騫和冉有幾個人.因之這冉子當然就是冉有.
粟小米詳新建設雜誌1954年12月號胡靜我國古代農藝史上的幾個問題.一般的說法.粟是指未去殼的穀粒.去了殼就叫做米.但在古書中也有把米喚做粟的.見沈彤周官祿田考.
釜fǔ.古代量名.容當時的量器六斗四升.約合今天的容量一斗二升八合.
庾yǔ,古代量名.容當日的二斗四升.約合今日的四升八合.
秉音丙.bǐng.古代量名.十六斛.五秉則是八十斛.古代以十斗為斛.所以譯為八十石.南宋的賈似道才改為五斗一斛.一石兩斛.沿用到民國初年.現今已經廢除這一量名了.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
乘肥馬不能解釋為『騎肥馬』.因為孔子時穿着大袖子寬腰身的衣裳.是不便於騎馬的.直到戰國時的趙武靈王才改穿少數民族服裝.學習少數民族的騎着馬射箭.以便利於作戰.在所有『經書』中找不到騎馬的文字.只有曲禮有『前有車騎』一語.但曲禮的成書在戰國以後.
衣去聲.動詞.當『穿』字解.
周后人寫作『賙』.救濟

6.5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白話原思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別辭.有多的.給你地方上的窮人吧.』

注釋原思孔子弟子原憲.字子思.
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
九百下無量名.不知是斛是斗.還是別的.習慣上常把最通用的度.量.衡的單位省略不說.古今大致相同.不過這一省略.可把我們迷胡了.
鄰里鄉黨都是古代地方單位的名稱.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6.6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白話孔子談到冉雍.說:『耕牛的兒子長着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犧牲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注釋犂牛耕牛.古人的名和字.意義一定互相照應.從孔子學生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的現象看來.足以知道生牛犂田的方法當時已經普遍實行.從前人說.耕牛制度開始於漢武帝時的趙過.那是由於誤解漠書食貨志的緣故.
騂赤色.周朝以赤色為貴.所以祭祀的時候也用赤色的牲畜.
角意思是兩角長得周正.這是古人用詞的簡略處.
用義同左傳『用牲於社』之『用』.殺之以祭也.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仲弓的父親是賤人.仲弓卻是『可使南面』的人才.因此孔子說了這番話.古代供祭祀的犧牲不用耕牛.而且認為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犧牲.孔子的意思是.耕牛所產之子如果夠得上作犧牲的條件.山川之神一定會接受這種祭享.那麼.仲弓這樣的人才.為什麼因為他父親『下賤』而捨棄不用呢.
其意義同『豈』.
諸『之乎』兩字的合音字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話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別的學生麼.只是短時期偶然想起一下罷了.』

注釋三月.日月這種詞語必須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因此譯文用『長久地』譯『三月』.用『短時期』『偶然』來譯『日月』

6.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白話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麼.』孔子道:『仲由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端木賜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麼.』孔子道:『端木賜通情達理.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麼.』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藝.讓他治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白話季氏叫閔子騫作他采邑費地的縣長.閔子騫對來人說道:『好好地替我辭掉吧.若是再來找我的話.那我一定會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注釋閔子騫孔子學生閔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公元前515.
費舊音秘.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二十里.
汶上汶音問.wèn.水名.就是山東的大汶河.桂馥札朴云:『水以陽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謂水北.』『汶上』暗指齊國之地

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白話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問他.從窗戶里握着他的手.道:『難得活了.這是命呀.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

注釋伯牛孔子學生冉耕字伯牛.
亡之這『之』字不是代詞.不是『亡』死亡之意的賓語.因為『亡』字在這裡不應該有賓語.只是湊成一個音節罷了.古代常有這種形似賓語而實非賓語的『之』字.詳拙著文言語法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白話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多麼有修養呀.』

注釋簞音單.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圓形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白話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夠.走到半道會再走不動了.現在你卻沒有開步走.』

注釋力不足者『者』這一表示停頓的語氣詞.有時兼表假設語氣.詳文言語法.
畫停止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白話孔子對子夏道:『你要去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6.14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白話子游做武城縣縣長.孔子道:『你在這兒得到什麼人才沒有.』他道:『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屋裡來.』

注釋武城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耳通行本作『爾』.茲依唐石經.宋石經.皇侃義疏本作『耳』.
有澹臺滅明者澹臺滅明字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把他列入弟子.但從這裡子游的答話語氣來看.說這話時還沒有向孔子受業.因為『有……者』的提法.是表示這人是聽者以前所不知道的.若果如史記所記.澹臺滅明在此以前便已經是孔子學生.那子游這時的語氣應該與此不同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白話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在抵禦齊國的戰役中.右翼的軍隊潰退了.他走在最後.掩護全軍.將進城門.便鞭打着馬匹.一面說道:「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匹不肯快走的緣故.」』

注釋孟之反左傳哀公十一年作『孟之側』.譯文參照左傳所敘述的事實有所增加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白話孔子說:『假使沒有祝鮀的口才.而僅有宋朝的美麗.在今天的社會裡怕不易避免禍害了.』

注釋不有這裡用以表示假設語氣.『假若沒有』的意思.
祝鮀衛國的大夫.字子魚.左傳定公四年曾記載着他的外交詞令.
而王引之經義述聞云:『而猶與也.言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也.』很多人同意這種講法.但我終嫌『不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為語句不順.王氏此說恐非原意.
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曾記載着他因為美麗而惹起亂子的事情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白話孔子說:『誰能夠走出屋外不從房門經過.為什麼沒有人從我這條路行走呢.』

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白話孔子說:『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

注釋文質彬彬此處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來多用來指人文雅有禮貌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白話孔子說:『人的生存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僥倖地免於禍害.』

注釋也語氣詞.表『人之生』是一詞組作主語.這裡無妨作一停頓.下文『直』是謂語.
罔誣罔的人.不直的人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白話孔子說:『對於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白話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白話樊遲問怎麼樣才算聰明.孔子道:『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又問怎麼樣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後收穫果實.可以說是仁德了.』

注釋遠之遠作及物動詞.去聲.yuàn.疏遠.不去接近的意思.譬如祈禱.淫祀.在孔子看來都不是『遠之』.
先難顏淵篇第十二又有一段答樊遲的話.其中有兩句道:『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和這裡『先難後獲可謂仁矣』是一個意思.所以我把『難』字譯為『付出一定的力量』.孔子對樊遲兩次說這樣的話.是不是樊遲有坐享其成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白話孔子說:『聰明人樂於水.仁人樂於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白話孔子說:『齊國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達到魯國的樣子.魯國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進而合於大道了.』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白話孔子說:『觚不像個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注釋觚音孤.gū.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條稜角.足部也作四條稜角.每器容當時容量二升或曰三升.孔子為什麼說這話.後人有兩種較為近於情理的猜想:觚有稜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稜角比做圓的難.孔子所見的觚可能只是一個圓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圓下方有四條稜角的了.但也名為棱.因之孔子慨嘆當日事物名實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類.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兩升或者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飲不要沉湎之意.可能當時的觚實際容量已經大大不止此數.由此孔子發出感慨.古代釀酒.不懂得蒸酒的技術.因之酒精成分很低.而升又小.兩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的話.最多能夠飲一石.可以想見了.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白話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訴他.「井裡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會跟着下去呢.』孔子道:『為什麼你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卻不可以愚弄他.』

注釋仁即『仁人』的意思.和學而篇第一『泛愛眾而親仁』的『仁』用法相同.
逝古代『逝』字的意義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復返才用『逝』字.譯文即用此義.俞樾群經平議讀『逝』為『折』說:『逝與折古通用.君子殺身成仁則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
欺.罔孟子萬章上有這樣一段話.和這一段結合.正好說明『欺』和『罔』的區別.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那麼.校人的欺騙子產.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設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白話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致於離經叛道了.』

注釋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子罕篇第九云:『顏淵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裡的『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和子罕篇的『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不是完全相同呢.如果完全相同.則『約之以禮』的『之』是指代『君子』而言.這是一般人的說法.但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卻說:『博約是兩事.文禮是兩物.然與「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不同.何也.彼之博約是以文禮博約回.此之博約是以禮約文.以約約博也.博在文.約文又在禮也.』毛氏認為『約之以禮』的『之』是指代『文』.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由博返約』的意思.
畔同『叛』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白話孔子去和南子相見.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道:『我假若不對的話.天厭棄我罷.天厭棄我罷.』

注釋南子衛靈公夫人.把持着當日衛國的政治.而且有不正當的行為.名聲不好.史記孔子世家對『子見南子』的情況有生動的描述.
所如果.假若.假設連詞.但只用於誓詞中.詳閻若璩四書釋地

6.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白話孔子說:『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是長久地缺乏它了.』

注釋中庸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孔子拈出這兩個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標準.其實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後代的儒家又根據這兩個字作了一篇題為『中庸』的文章.西漢人戴聖收入禮記.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書.司馬遷說是子思所作.未必可靠.從其文字和內容看.可能是戰國至秦的作品.難免不和孔子的『中庸』有相當距離.
民這『民』字不完全指老百姓.因以『大家』譯之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白話子貢道:『假若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麼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道:『哪裡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哩.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注釋施舊讀去聲.
堯舜傳說中的上古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
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詞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