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0 23:35
白話顏淵問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注釋⑴克己復禮左傳昭公十二年說:『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那麼.『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話賦予新的含義.
⑵歸仁『稱仁』的意思.說見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朱熹集注謂『歸.猶與也』.也是此意
白話仲弓問仁德.孔子道:『出門工作好像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好像去承當大祀典.都得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就不強加於別人.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上也沒有怨恨.』仲弓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注釋⑴在家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在邦謂仕於諸侯之邦.在家謂仕於卿大夫之家也.』把『家』字拘泥於『大夫曰家』的一個意義.不妥當
白話司馬牛問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語遲鈍.』司馬牛道:『言語遲鈍.造就叫做仁了嗎.』孔子道:『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
注釋⑴司馬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根據司馬遷的這一說法.孔子的答語是針對問者『多言而躁』的缺點而說的
白話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道:『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白話司馬牛憂愁地說道:『別人都有好兄弟.單單我沒有.』子夏道:『我聽說過:死生聽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待別人詞色恭謹.合乎禮節.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沒有好兄弟呢.』
注釋⑴人皆有兄弟.我獨亡自來的注釋家都說這個司馬牛就是宋國桓魋的兄弟.桓魋為人很壞.結果是謀反失敗.他的幾個兄弟也都跟着失敗了.其中只有司馬牛不贊同他這些兄弟的行為.但結果也是逃亡在外.死於道路事見左傳哀公十四年.譯文姑且根據這種說法.但我卻認為.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和宋國桓魋的弟弟司馬牛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人.難於混為一談.第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既不說這一個司馬牛是宋人.更沒有把左傳上司馬牛的事情記載上去.太史公如果看到了這類史料而不採取.可見他是把兩個司馬牛作不同的人看待的.第二.說論語的司馬牛就是左傳的司馬牛者始於孔安國.孔安國又說司馬牛名犂.又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司馬牛名耕的不同.如果孔安國之言有所本.那麼.原本就有兩個司馬牛.一個名耕.孔子弟子.一個名犂.桓魋之弟.但自孔安國以後的若干人卻誤把名犂的也當作孔子學生了.姑識於此.以供參考
白話子張問怎樣才叫做見事明白.孔子道:『點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切身的誣告都在你這裏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明白的了.點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切身的誣告也都在你這裏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遠的了.』
白話子貢問怎樣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糧食.充足軍備.百姓對政府就有信心了.』子貢道:『如果迫於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軍備.』子貢道:『如果迫於不得已.在糧食和人民的信心兩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糧食.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是站不起來的.』
注釋⑴兵在五經和論語.孟子中.『兵』字多指兵器而言.但也偶有解作兵士的.如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襄西元年『敗其徒兵於洧上』.顧炎武閻若璩都以為五經中的『兵』字無作士兵解者.恐未諦劉寶楠說.但此『兵』字仍以解為軍器為宜.故以軍備譯之
白話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彩那些儀節.那些形式幹什麼.』子貢道:『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這兩類皮革就很少區別了.』
注釋⑴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朱熹集注把它作兩句讀:『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便應該這樣翻譯:『先生的話.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說錯了.』我則以為『夫子之說君子也』為主語.『惜乎』為謂語.此為倒裝句
白話魯哀公向有若問道:『年成不好.國家用度不夠.應該怎麼辦.』有若答道:『為什麼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又怎麼會夠.』
白話子張問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道:『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一個人.希望他長壽.厭惡起來.恨不得他馬上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便是迷惑.這樣.的確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是使人奇怪罷了.』
注釋⑴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詩句.引在這裏.很難解釋.程頤說是『錯簡』別章的文句.因為書頁次序錯了.誤在此處.但無證據.我這裏姑且依朱熹集注的解釋而意譯之
白話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道:『對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嗎.』
白話孔子說:『根據一方面的語言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從不拖延諾言
注釋⑴片言折獄『片言』古人也叫做『單辭』.打官司一定有原告和被告兩方面的人.叫做兩造.自古迄今從沒有隻根據一造的言辭來判決案件的除掉被告缺席裁判.孔子說子路『片言可以折獄』.不過表示他的為人誠實直率.別人不願欺他罷了.
⑵子路無宿諾這句話與上文有什麼邏輯關係.從來沒有人說得明白焦循論語補疏的解釋也不可信.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云:『或分此為別章.』
白話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才好.』
注釋⑴聽訟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定公時.曾為大司寇.司寇為治理刑事的官.孔子這話或許是剛作司寇時所說
白話子張問政治.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
注釋⑴見雍也篇第六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和這相反.』
白話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白話季康子苦於盜賊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貪求太多的財貨.就是獎勵偷搶.他們也不會幹.』
白話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說道:『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為什麼要殺戮.您想把國家搞好.百姓就會好起來.領導人的作風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
注釋⑴季康子根據春秋以及左傳.季孫斯桓子死於哀公三年秋七月.季孫肥康子隨即襲位.則以上三章季康子之問.當在魯哀公三年七月以後
白話子張問:『讀書人要怎樣做才可以叫達.』孔子道:『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做國家的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時一定有名望.』孔子道:『這個叫聞.不叫達.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這種人.做國家的官時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於聞.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行為卻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這種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望.居家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望.』
白話樊遲陪侍孔子在舞雩台下遊逛.說道:『請問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樣消除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怎樣辨別出哪種是糊塗事.』孔子道:『問得好.首先付出勞動.然後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批判自己的壞處.不去批判別人的壞處.不就消除無形的怨恨了嗎.因為偶然的忿怒.便忘記自己.甚至也忘記了爹娘.不是糊塗嗎.』
白話樊遲問仁.孔子道:『愛人.』又問智.孔子道:『善於鑑別人物.』樊遲還不透澈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能夠使邪惡人正直.』樊遲退了出來.找着子夏.說道:『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問智.他說.「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是什麼意思.』子夏道:『意義多麼豐富的話呀.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壞人就難以存在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壞人也就難以存在了.』
注釋⑴鄉去聲.同『向』.
⑵皋陶音高搖.gāoyáo.舜的臣子.
⑶遠本是『離開』『逋逃』之意.但人是可以轉變的.何必非逃離不可.譯文用『難以存在』來表達.比之拘泥字面或者還符合子夏的本意些.
⑷湯卜辭作『唐』.羅振玉云:『唐殆太乙之諡.』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商朝開國之君.名履卜辭作『大乙』.而無『履』字.伐夏桀而得天下.
⑸伊尹湯的輔相.
⑹『舉直』而『使枉者直』.屬於『仁』.知道誰是直人而舉他.屬於『智』.所以『舉直錯諸枉』是仁智之事.而孔子屢言之參2.19
白話子貢問對待朋友的方法.孔子道:『忠心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他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找侮辱.』
注釋⑴告舊讀梏.gù
白話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