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6 02:00
不題梅氏母子回家。
且說滕大尹放告已畢,退歸私衙,取那一尺闊、三尺長的小軸看,是倪太守行樂圖:一手抱個嬰孩,一手指着地下。推詳了半日,想道:『這個嬰孩就是倪善述,不消說了;那一手指地,莫非要有司官念他地下之情,替他出力麼?』又想道:『他既有親筆分關,官府也難做主了。他說軸中含藏啞謎,必然還有個道理。若我斷不出此事,枉自聰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將畫圖展玩,千思萬想。
如此數日,只是不解。
也是這事合當明白,自然生出機會來。一日午飯後,又去看那軸子。丫鬟送茶來吃,將一手去接茶甌,偶然失挫,潑了些茶把軸子沾濕了。滕大尹放了茶甌,走向階前,雙手扯開軸子,就日色曬乾。忽然,日光中照見軸子裡面有些字影,滕知縣心疑,揭開看時,乃是一幅字紙,托在畫上,正是倪太守遺筆。上面寫道:『老夫官居五馬,壽逾八旬。死在旦夕,亦無所恨。但孽子善述,方年周歲,急未成立。嫡善繼素缺孝友,日後恐為所戕。新置大宅二所及一切田產,悉心授繼。
惟左偏舊小屋,可分與述。此屋雖小,室中左壁埋銀五千,作五壇;右壁埋銀五千,金一千,作六壇,可以准田園之額。後有賢明有司主斷者,述兒奉酬白金三百兩。八十一翁倪守謙親筆。年,月,日,花押。』原來這行樂圖,是倪太守八十一歲上與小孩子做周歲時,預先做下的。古人云知子莫若父,信不虛也。滕大尹最有機變的人,看見開着許多金銀,未免垂涎之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差人『密拿倪善繼來見我,自有話說。』
卻說倪善繼獨罟家私,心滿意足,日日在家中快樂。忽見縣差奉着手批拘喚,時刻不容停留。善繼推阻不得,只得相隨到縣。正直大尹升堂理事,差人稟道:『倪善繼已拿到了。』大尹喚到案前,問道:『你就是倪太守的長子麼?』善繼應道:『小人正是。』大尹道:『你庶母梅氏有狀告你,說你逐母逐弟,占產占房,此事真麼?』倪善繼道:『庶弟善述,在小人身邊,從幼撫養大的。近日他母子自要分居,小人並不曾逐他。其家財一節,都是父親臨終親筆分析定的,小人並不敢有違。』大尹道:『你父親親筆在那裡?』
善繼道:『見在家中,容小人取來呈覽。』大尹道:『他狀詞內告有家財萬貫,非同小可;遺筆真偽,也未可知。念你是縉紳之後,且不難為你。明日可喚齊梅氏母子,我親到你家查閱家私。若厚薄果然不均,自有公道,難以私情而論。』喝教皂快押出善繼,就去拘集梅氏母子,明日一同聽審。公差得了善繼的東道,放他回家去訖,自往東莊拘人去了。
再說善繼聽見官府口氣利害,好生驚恐。論起家私,其實全未分析,單單持着父親分關執照,千鈞之力,須要親族見證方好。連夜將銀兩分送三黨親長,囑託他次早都到家來。若官府問及遺筆一事,求他同聲相助。這伙三黨之親,自從倪太守亡後,從不曾見善繼一盤一盒,歲時也不曾酒杯相及。今日大塊銀子送來,正是閒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各各暗笑,落得受了買東西吃。明日見官,旁觀動靜,再作區處。時人有詩云:休嫌庶母妄興詞,自是為兄意太私。今日將銀買三黨,何如匹絹贈孤兒?且說梅氏見縣差拘喚,已知縣主與他做主。
過了一夜,次日侵早,母子二人,先到縣中去見滕大尹。大尹道:『憐你孤兒寡婦,自然該替你說法。但聞得善繼執得有亡父親筆分關,這怎麼處?』梅氏道:『分關雖寫得有,卻是保全孩子之計,非出亡夫本心。恩相只看家私簿上數目,自然明白。』大尹道:『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梅氏謝道:『若得免於饑寒足矣,豈望與善繼同作富家郎乎?』滕大尹分付梅氏母子:『先到善繼家伺候。』
倪善繼早已打掃廳堂,堂上設一把虎皮交椅,焚起一爐好香。一面催請親族:『早來守候。』梅氏和善述到來,見十親九眷都在眼前,一一相見了,也不免說幾句求情的話兒。善繼雖然一肚子惱怒,此時也不好發泄。各各暗自打點見官的說話。
等不多時,只聽得遠遠喝道之聲,料是縣主來了。善繼整頓衣帽迎接;親族中,年長知事的,準備上前見官;其幼輩怕事的,都站在照壁背後張望,打探消耗。只見一對對執事兩班排立,後面青羅傘下,蓋着有才有智的滕大尹。到得倪家門首,執事跪下,幺喝一聲。梅氏和倪家兄弟,都一齊跪下來迎接。門子喝聲:『起去!』轎夫停了五山屏風轎子,滕大尹不慌不忙,踱下轎來。將欲進門,忽然對着空中,連連打恭;口裡應對,恰像有主人相迎的一般。眾人都吃驚,看他做甚模樣。只見滕大尹一路揖讓,直到堂中,連作數揖,口中敘許多寒溫的言語。
先向朝南的虎皮交椅上打個恭,恰像有人看坐的一般;連忙轉身,就拖一把交椅,朝北主位排下;又向空再三謙讓,方才上坐。眾人看他見神見鬼的模樣,不敢上前,都兩旁跕立呆看。只見滕大尹在上坐拱揖,開談道:『令夫人將家產事告到晚生手裡,此事端的如何?』說罷,便作傾聽之狀。良久,乃搖首吐舌道:『長公子太不良了。』靜聽一會,又自說道:『教次公子何以存活?』停一會,又說道:『右偏小屋,有何活計?』又連聲道:『領教,領教。』又停一時,說道:『這項也交付次公子?晚生都領命了。』少停又拱揖道:『晚生怎敢當此厚惠?』
推遜了多時,又道:『既承尊命懇切,晚生勉領,便給批照與次公子收執。』乃起身,又連作數揖,口稱:『晚生便去。』眾人都看得呆了。
只見滕大尹立起身來,東看西看,問道:『倪爺那裡去了?』門子稟道:『沒見什麼倪爺。』滕大尹道:『有此怪事?』喚善繼問道:『方才令尊老先生,親在門外相迎;與我對坐了,講這半日說話,你們諒必都聽見的。』善繼道:『小人不曾聽見。』滕大尹道:『方才長長的身兒,瘦瘦的臉兒,高顴骨,細眼睛,長眉大耳,朗朗的三牙須,銀也似白的,紗帽皂靴,紅袍金帶,可是倪老先生模樣麼?』唬得眾人一身冷汗,都跪下道:『正是他生前模樣。』大尹道:『如何忽然不見了?他說家中有兩處大廳堂,又東邊舊存下一所小屋,可是有的?』
善繼也不敢隱瞞,只得承認道:『有的。』大尹道:『且到東邊小屋去一看,自有話說。』眾人見大尹半日自言自語,說得活龍活現,分明是倪太守模樣,都信道倪太守真箇出現了。人人吐舌,個個驚心。誰知都是滕大尹的巧言。他是看了行樂圖,照依小像說來,何曾有半句是真話!有詩為證:
聖賢自是空題目,惟有鬼神不敢觸。
若非大尹假裝詞,逆子如何肯心服?
倪善繼引路,眾人隨着大尹,來到東偏舊屋內。
這舊屋是倪太守未得第時所居,自從造了大廳大堂,把舊屋空着,只做個倉廳,堆積些零碎米麥在內,留下一房家人。看見大尹前後走了一遍,到正屋中坐下,向善繼道:『你父親果是有靈,家中事體,備細與我說了。教我主張,這所舊宅子與善述,你意下何如?』善繼叩頭道:『但憑恩台明斷。』
大尹討家私簿子細細看了,連聲道:『也好個大家事。』看到後面遺筆分關,大笑道:『你家老先生自家寫定的,方才卻又在我面前,說善繼許多不是,這個老先兒也是沒主意的。』喚倪善繼過來,『既然分關寫定,這些田園帳目,一一給你,善述不許妄爭。』梅氏暗暗叫苦,方欲上前哀求,只見大尹又道:『這舊屋判與善述,此屋中之所有,善繼也不許妄爭。』善繼想道:『這屋內破家破火,不直甚事,便堆下些米麥,一月前都糶得七八了,存不多兒,我也勾便宜了。』便連連答應道:『恩台所斷極明。』大尹道:『你兩人一言為定,各無翻悔。眾人既是親族,都來做個證見。方才倪老先生當面囑付說:「此屋左壁下,埋銀五千兩,做五壇,當與次兒。」』善繼不信,稟道:『若果然有此,即使萬金,亦是兄弟的,小人並不敢爭執。』
大尹道:『你就爭執時,我也不准。』便教手下討鋤頭、鐵鍬等器,梅氏母子作眼,率領民壯,往東壁下掘開牆基,果然埋下五個大壇。發起來時,壇中滿滿的,都是光銀子。把一壇銀子上秤稱時,算來該是六十二斤半,剛剛一千兩足數。眾人看見,無不驚訝。善繼益發信真了:『若非父親陰靈出現,面訴縣主,這個藏銀,我們尚且不知,縣主那裡知道?』
只見滕大尹教把五壇銀子一字兒擺在自家面前,又分付梅氏道:『右壁還有五壇,亦是五千之數。更有一壇金子,方才倪老先生有命,送我作酬謝之意,我不敢當,他再三相強,我只得領了。』梅氏同善述叩頭說道:『左壁五千,已出望外;若右壁更有,敢不依先人之命。』大尹道:『我何以知之?據你家老先生是恁般說,想不是虛話。』
再教人發掘西壁,果然六個大壇,五壇是銀,一壇是金。善繼看着許多黃白之物,眼裡都放出火來,恨不得搶他一錠。只是有言在前,一字也不敢開口。滕大尹寫個照帖,給與善繼為照,就將這房家人,判與善述母子。梅氏同善述不勝之喜,一同叩頭拜謝。善繼滿肚不樂,也只得磕幾個頭,勉強說句『多謝恩台主張』。
大尹判幾條封皮,將一壇金子封了,放在自己轎前,抬回衙內,落得受用。眾人都認道真箇倪太守許下酬謝他的,反以為理之當然,那個敢道個『不』字。這正叫做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若是倪善繼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將家私平等分析,這千兩黃金,弟兄大家該五百兩,怎到得滕大尹之手?白白里作成了別人。自己還討得氣悶,又加個不孝不弟之名,千算萬計,何曾算計得他人,只算計得自家而已!閒話休題。再說梅氏母子,次日又到縣拜謝滕大尹。
大尹已將行樂圖取去遺筆,重新裱過,給還梅氏收領。梅氏母子方悟行樂圖上,一手指地,乃指地下所藏之金銀也。此時有了這十壇銀子,一般置買田園,遂成富室。後來善述娶妻,連生三子,讀書成名。倪氏門中,只有這一枝極盛。善繼兩個兒子,都好遊蕩,家業耗廢。善繼死後,兩所大宅子,都賣與叔叔善述管業。里中凡曉得倪家之事本末的,無不以為天報雲。詩曰:
從來天道有何私,堪笑倪郎心太痴。
忍以嫡兄欺庶母,卻教死父算生兒。
軸中藏字非無意,壁下埋金屬有司。
何似存些公道好,不生爭競不興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