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 逼陽城三將鬥力 (2)

東周列國志作者:馮夢龍發布:福哥

2020-8-26 02:16

共王乃進右尹壬夫為令尹。壬夫賦性貪鄙,索賂於屬國,陳成公不能堪,乃使轅僑如請服於晉。晉悼公大合諸侯於雞澤,再會諸侯於戚。吳子壽夢亦來會好,中國①之勢大振。楚共王怒失陳國,歸罪於壬夫,殺之。用其弟公子貞、字子囊者代為令尹。大閱師徒,出車五百乘伐陳。時陳成公午已薨,世子弱嗣位,是為哀公。懼楚兵威,復歸附於楚。

①中國:本書中常出現的中國,指當時表面上由周管轄的國家和地域,即今中原,黃河流域。

晉悼公聞之大怒,欲起兵與楚爭陳。忽報無終國君嘉父,遣大夫孟樂至晉,獻虎豹之皮百個。奏言:『山戎諸國,自齊桓公征服,一向平靖。近因燕、秦微弱,山戎窺中國無伯,復肆侵掠。寡君聞晉君精明,將紹②桓文之業,因此宣晉威德,諸戎情願受盟。因此寡君遣微臣奉聞,惟賜定奪。』

悼公集諸將商議,皆曰:『戎狄無親,不如伐之。昔者,齊桓公之伯,先定山戎,後征荊楚,正以豺狼之性,非兵威不能制也。』

司馬魏絳獨曰:『不可,今諸侯初合,大業未定,若興兵伐戎,楚兵必乘虛而生事,諸侯必叛晉而朝楚。夫夷狄,禽獸也。諸侯,兄弟也。今得禽獸而失兄弟,非策也。』

悼公曰:『戎可和乎?』

魏絳對曰:『和戎之利有五:戎與晉鄰,其地多曠,賤土貴貨,我以貨易土,可以廣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邊民得安意耕種,其利二也;以德懷遠,兵車不勞,其利三也;戎狄事晉,四鄰震動,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無北顧之憂,得以專意於南方,其得五也。有此五利,君何不從?』

悼公大悅,即命魏絳為和戎之使。同孟樂先至無終國,與國王嘉父商議停當。嘉父乃號召山戎諸國,並至無終,歃血定盟:『方今晉侯嗣伯,主盟中華,諸戎願奉約束,捍衛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寧宇。如有背盟,天地不佑!』

諸戎受盟,各各歡喜,以土宜獻魏絳,絳分毫不受。諸戎相顧曰:『上國使臣,廉潔如此!』

倍加敬重。魏絳以盟約回報悼公,悼公大悅。

時楚令尹公子貞已得陳國,又移兵伐鄭。因虎牢有重兵戍守,不走汜水一路,卻由許國望潁水而來。鄭僖公髡頑大懼,集六卿共議。那六卿:公子騑字子駟,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三位俱穆公之子,於僖公為叔祖輩;公孫輒字子耳,乃公子去疾之子,公孫蠆字於蟜,乃公子偃之子,公孫舍之字子展,乃公子喜之子,三位俱穆公之孫,襲父爵為卿,於僖公為叔輩。這六卿都是尊行,素執鄭政。僖公髡頑心高氣傲,不甚加禮,以此君臣積不相能①。上卿公子騑尤為鑿柄②。今日會議之際,僖公主意,欲堅守以待晉救。公子騑開言曰:『諺云「遠水豈能救近火?」不如從楚。』

僖公曰:『從楚則晉師又至,何以當之?』

公子騑對曰:『晉與楚誰憐我者?我亦何擇於二國?惟強者則事之。今後請以犧牲玉帛待於境外,楚來則盟楚,晉來則盟晉。兩雄並爭,必有大屈。強弱既分,吾因擇強者而庇民焉,不亦可乎?』

僖公不從其計,曰:『如駟言,鄭朝夕待盟,無寧歲矣!』

欲遣使求援於晉。諸大夫懼違公子騑之意,莫肯往者。僖公發憤自行,是夜宿於驛舍。公子騑使門客伏而刺之,託言暴疾。立其弟嘉為君,是為簡公。使人報楚曰:『從晉皆髡頑之意,今髡頑已死,願聽盟罷兵!』

楚公子貞受盟而退。

晉悼公聞鄭復從楚,乃問於諸大夫曰:『今陳、鄭俱叛,伐之何先?』

荀罌對曰:『陳國小地偏,無益於成敗之數。鄭為中國之樞,自來圖伯,必先服鄭。寧失十陳,不可失一鄭也。』

韓厥曰:『子羽識見明決,能定鄭者必此人,臣力衰智耄,願以中軍斧鉞③讓之。』

②紹:繼。

①積不相能:不能合作共事。

②鑿柄:互不投合。

③斧鉞:軍法殺人之斧。此為讓權。

悼公不許,厥堅請不已,乃從之。韓厥告老致政,荀罌遂代為中軍元帥,統大軍伐鄭。兵至虎牢,鄭人請盟,荀罌許之。比及晉師返旆,楚共王親自伐鄭,復取成而歸。悼公大怒,問於諸大夫曰:『鄭人反覆,兵至則從,兵撤復叛,今欲得其堅附,當用何策?』

荀罌獻計曰:『晉所以不能收鄭者,以楚人爭之甚力也。今欲收鄭,必先敝①楚,欲敝楚,必用「以逸待勞」之策。』

①敝:敗。

悼公曰:『何謂「以逸待勞」之策?』

荀罌對曰:『兵不可以數動,數動則疲,諸侯不可以屢勤,屢勤則怨。內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見其勝也。臣請舉四軍之眾,分而為三,將各國亦分派配搭。每次只用一軍,更番出入,楚進則我退。楚退則我復進,以我之一軍,牽楚之全軍。彼求戰不得,求息又不得,我無暴骨之凶,彼有道塗之苦。我能亟往,彼不能亟來。如是而楚可疲,鄭可固也。』

悼公曰:『此計甚善!』

即命荀罌治兵於曲梁,三分四軍,定更番之制。荀罌登壇出令,壇上豎起一面杏黃色大旆,上寫『中軍元帥智』。

他本荀氏,為何卻寫『智』字?因荀罌偃叔侄同為大將,軍中一姓,嫌無分別。罌父荀首食采於智,偃父荀庚自晉作三行時,曾為中行將軍,故又以智氏,中行氏別之。自此荀罌號為智罌,荀偃號為中行偃,軍中耳目,就不亂了。這都是荀罌的法度。壇下分立三軍:第一軍,上軍元帥荀偃,副將韓起,魯、曹、邾三國以兵從,中軍副將范匄接應;第二軍,下軍元帥欒黶,副將士魴,齊、滕、薛三國以兵從,中軍上大夫魏頡接應;第三軍,新軍元帥趙武,副將魏相,宋、衛、郳三國以兵從,中軍下大夫荀會接應。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