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十九 襄王(晋纪惠公文公襄公)

竹书纪年作者: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发布:一叶知秋

2020-9-9 18:13

今本竹书纪年

◎襄王公元前651-619年

名郑。

元年庚午,晋献公卒,立奚齐,里克杀之,及卓子,立夷吾。

二年,辛未,晋惠公元年。晋杀里克。

三年,雨金于晋。

七年,秦伯涉河伐晋。

十五年,晋惠公卒,子怀公圉立。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次于郇,盟于军。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十六年,己酉,晋文公元年。晋杀子圉。

十七年,晋城荀。

二十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

二十二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城张、南郑。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

二十五年。甲午,晋襄公驩元年。

三十年,洛绝于 。

三十一年,晋襄公卒。

三十二年。辛丑,晋灵公皋元年。

三十三年,王陟。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襄王年世,列于晋纪。

惠公①

①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六五一年卒,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入晋,立之为晋君。此即为晋惠公。惠公在位十四年。

晋惠公二年①,雨金②。

①嘉公二年,鲁僖公十一年,周襄王三年,公元前六四九年。

②金。降落金属。金,金属之总称;《说文》:“金,五色金也。”

《太平御览·咎征》部有“雨鱼”、“雨钱”、“尔谷”、“雨水银”诸记载,盖皆为灾异之预兆。

《译》晋惠公二年,老天降下金雨。

《案》此系《太平御览》卷八七引《史记》,此《史记》当指《竹书纪年》。

秦穆公十一年①取灵邱②。

①“秦穆公十一年”,原文“十一年”与上下文字皆大体字,然纪年以晋、魏纪年,其他诸侯之纪年不应并见,盖原文“十一年”为引者参考而得。此类《存真》、《辑校》皆以小字注于大字之下,以复见《纪年》原来之统一体例。秦穆公十一年,即晋惠公二年。秦穆公,名任好,成公弟。成公在位四年卒。

②灵邱,地在今山西灵丘东。

《译》惠公二年亦即泰穆公十一年,秦攻取灵邱。

《案》此据《古文苑》【注】卷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①,秦穆公涉河伐晋②。

①惠公六年,鲁僖公十五年,周襄王七年,公元前六四五年。

②涉河伐晋,在秦穆公十五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十四年秦饥。请晋粟,晋非不与粟,且于穆公十五年乘机攻秦,穆公亦发兵与晋惠公夷吾战于韩原今山西稷山西。《纪年》所载,当指此事。

《译》晋惠公六年,秦穆公帅兵渡黄河计伐晋国。

《案》此条系《太平御览》八七七卷引《史记》。

惠公见获①。

①此条当接上。据《春秋》,“惠公见获”在鲁僖公十一年十一月音惠公之六年。

《译》惠公被兵俘获。

《案》引《史通·惑经》。

十一月①陨石②于宋③五。

①十一月,《春秋·僖公十六年》云:“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以夏正推之,此“十一月”当为晋惠公六年十一月。

②陨石,从太空坠落之石。《左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即此。

③宋,周初封国,子姓,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译》惠公六年十一月,在宋国坠落陨石五块。

《案》引《史通·惑经》。

十五年①,秦穆公②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③。围令狐、桑泉、臼衰④,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⑤御秦,至于庐柳⑥,乃谓秦穆公使公子⑦絷来与师言,退舍⑧,次⑨于郇⑩,盟于军。

①十五年,据史料分析,晋惠公立十四年卒,不当有十五年。《永乐大典》本、朱谋㙔本作“十五年”,《存真》本作“十四年”,朱云:“一作五,误也。"赵一清校本引沈氏,也认为《水经》载“惠公十五年”皆误。案:“惠公十四年”是,《辑校》作“十五年”,盖尊重原引。

②秦穆公,名任好。秦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任好,是为秦穆公。

③河曲,地名,黄河沿陕、山两省交界南下,至风陵渡折而东形成弯曲状,史称河曲。春秋时为秦、晋边界,两国多次交兵于此。《史记·本纪》:“五年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即此地。

④令狐,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桑泉,晋地,在今临猗西南临晋镇之东北。臼衰,晋地,在临猗南、旧解县治今解州镇之西北。

⑤狐毛,狐突之子,晋大夫。先轸,文公大臣,执国政,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也称原轸。

⑥庐柳,春秋晋地,在山西临猗西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即此。据《方舆纪要》载,临猗县北有庐柳城。

⑦公子絷,即秦公子子显,此次穆公派絷入晋师告晓狐毛、先轸。

⑧退舍,三十里为一舍,两军相遇,一方表示退让,后撤一定里程谓之退舍。晋求和,退兵三十里,以表听命之意。

⑨次,临时驻扎。军队行至一地,停留三宿以上为次。《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⑩郇,春秋晋地,据《一统志》,在今山西临绮西南。

《译》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秦军护送重耳入晋,自河曲渡河,围晋之令狐、桑泉、臼衰等地;令狐,桑泉、臼衰之晋人皆降秦军。晋之狐毛、先轸抵御秦军,直达庐柳;狐、先二将告诉穆公欲求和,穆公派公子絷来与晋师和谈,于是晋兵后撤三十里,驻于郇地,秦、晋在军营里订了和谈盟约。

《案》引《水经·河水注》、《水经·涑水注》。

《比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作:“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国语·晋语四》作:“公子济河,召令狐、自衰、桑泉,皆降。晋人惧,怀公奔高梁,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文公①

①文公,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六五六年重耳出奔狄,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公元前六三六年,秦送重耳回晋,晋人杀怀公立重耳,是为晋文公,在位九年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

五年①周襄王②会诸侯③于河阳④。

①文公五年,周襄王二十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三二年。

②周襄王,名姬郑、惠王之子。

③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据《春秋僖二十八年》载,此诸侯当指晋、齐、鲁、宋、蔡、郑、陈、莒、邾、秦诸国。

④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

《译》文公五年,周襄王在河阳会见诸侯王。

《案》引《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比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作“是会也指温之会,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同为一事,写法各异,《春秋》为王讳的笔法,《左传》为客观叙述,《纪年》为晋史,直记其事,亦非《春秋》笔法。

文公城①荀②。

①城,筑城

②荀,晋邑,《文选·北征赋》引作“郇”,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译》晋文公于荷地筑城。

《案》引《汉书·地理志》【注】,类见《文选·北征赋》【注】。《汉书·地理志》【注】未引何年,今从《存真》,《辑校》列于文公五年后。

齐①师逐郑太子齿②奔张城③南郑④。

①齐,周初封国,姜姓,地在今山东淄博一带。

②太子齿,“齿”字疑《水经·涑水注》有讹误,当为“华”。雷学淇《义证》云:“太子齿,即郑世子华也,‘华’、‘齿齿二字形似,故误。”可资参考。

③张城,《大典》本、朱谋㙔本作“城张”,雷学淇《考订》作“张阳”,戴震校本、《存真》、《辑校》皆作“张城”,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王先谦校《水经·涑水经》引《潜夫论》:“河东解县有东张城、西张城。”

④南郑,春秋秦邑,地在今陕西汉中西南。

《译》齐国军队追逐郑太子齿,齿逃至张城,又逃至南郑。

《案》引《水经·涑水注》。此条《义证》系于文公二十四年,《存真》列于文公五年后,《辑校》附于“无年世可系者”。今从《存真》,姑列于此。


襄公

①襄公,名驩,文公子,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二八年,文公死,驩继位,是为襄公,在位七年。

晋襄公六年①,洛②绝于⺡向③。

①襄公六年,鲁文公五年,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六二二年。

②洛,水名即河南西部之洛河,在偃师杨村附近汇入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存真》本作“洛”,《辑校》误作“河”,作“洛”字是。

③涧,地名,不详。从《水经·洛水注》所引,当在今河南偃师西。陈逢衡《集证》卷三九云:“字书无‘⺡向’字,当是‘泂’字。泂音荧,卫地。否则是‘向’字误添水旁。《小雅》‘作都于向’,注谓‘向’在东都畿内”。从洛水下游地貌看,“⺡向”不可能是春秋卫地“泂”,亦非河南济源南二十余里古之向城,“⺡向”当为“向”之孽乳字,地望待考。《存真》本、王先谦校《水经注》改作“泂”,非是,《辑校》仍作“⺡向”。

《译》晋襄公五年,洛水在⺡向断水不流。

《案》引《水经·洛水注》。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