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作者: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发布:一叶知秋
2020-9-10 23:56
今本竹书纪年
◎烈王公元前375-369年
名喜。
元年丙午,魏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
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魏觞诸侯于范台。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弑其君哀侯。
六年。辛亥,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以后更无晋事。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
七年,王陟。我师伐赵,围蜀阳。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烈王年世,列于魏纪。
武侯
二十一年①,于粤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②。
①武侯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赵敬侯十二年,晋桓公十四年,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订补》云:“此事当在武侯二十二年。”
②无余之,据《史记·越世家》《索隐》,无余之,即王之侯,为翳之子,《路史·后纪》卷十三作“初无余”。
《译》武侯二十一年,于粤越大夫寺区平定了粤越国之乱,立无余之为国君。
《案》引《史记·越世家》《索隐》、《路史·后纪》卷十三。
齐田午①弑其君②及孺子喜而为公。
①田午,齐田公和之子,谥号桓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春秋后传》云:“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与《纪年》稍异。
②弑其君,指杀了齐国君田侯剡。参见“晋武侯十八年”条注②。
公。
《译》齐国的田午杀了他的国君以及孺子喜而作了齐公。
韩①灭郑②,哀侯③入于郑④。
①韩,国名,战国七强之一、春秋晋卿韩武子的后代,韩景侯同魏、赵两卿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其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②郑、西周封国。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弟弟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的部族迁移至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先后灭东虢和郐,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
③哀侯,韩文侯之子,文侯十年卒,其子立,是为哀侯,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遂迁都于郑。在位六年,为韩国大夫韩严所杀。
④郑,地名,在今河南新郑。
《译》韩灭了郑国,哀侯将都城迁到郑。
《案》引《史记·韩世家》《索隐》。
二十二年①,晋桓公②邑③哀侯于郑。韩山坚④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⑤。
①武侯二十二年。韩懿侯元年,赵成侯元年,晋桓公十五年,周烈王二年,公元前374年。
②晋桓公,即晋孝公,桓、孝古音相近而通用。《史记·晋世家》载:“烈公卒,子孝公欣立,孝公卒,子静公俱酒立。”《晋世家》《索隐》云:“《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③邑,都邑,“使……建邑”。邑哀侯于郑,使衰侯于郑建都邑。
④韩山坚,《史记》称之韩严。《史记·韩世家》载:“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索隐》云:“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严,山岩,后作岩,“山坚”当为韩严的字。
⑤韩若山,韩山坚之子,即韩懿侯,《史记·六国年表》作“庄侯”,《纪年》作“韩共侯”。见后。
《译》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让韩哀侯于郑建立都邑。就在这一年,韩山坚杀了韩国的国君哀侯,而立其子韩若山为君。
《案》引《史记·韩世家》《索隐》。
赵敬侯①卒。
①赵敬侯,名章,赵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
《译》武侯二十二年,赵敬侯死。
《案》据《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晋桓公十五年,赵敬侯卒。”
二十三年①,宋桓侯璧兵②立③。
①武侯二十三年,韩懿侯二年,赵成侯二年,晋桓公十六年,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辑校》此条附于“无年世可系者”,案,洪颐煊《校正竹书纪年》卷下、林春溥《竹书纪年补证》卷四皆列此条于周烈王三年,于鬯之《战国策年表》亦列于周烈王三年。唯都懿行《竹书纪年校证》卷一三刊于周烈王五年。方诗铭《辑证》云:“宋国国君年次,《纪年》多阙,《宋世家》与《六国年表》亦多歧异。《六国年表》宋辟公元年当周烈王四年,即位当在前一年,洪氏林氏本此。烈王三年,。于《纪年》当魏武候二十三年。”今从众说列于此。
②宋桓侯璧兵,璧兵,即辟兵,为桓侯的名,桓侯为壁兵谥号,雷学
淇《义证》卷三七云:“‘辟’、‘璧’,古今字,犹‘圭------39;与‘珪’耳。”《宋世家》《索隐》云:“《庄子》云:‘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后为狂也’。”司马彪云:‘呼辟,统人避道,蒙人以柜侯名辟,而前驱呼‘辟’,故为狂也。此文今本无,当为《庄子》佚文,可证桓侯确名为辟璧。《史记·宋世家》“桓侯”作“辟公”,云:“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洪颐煊《读书丛录》卷二云:“辟公既名辟兵,不得谥为辟公,当从《纪年》作桓公,‘辟’字即涉其名而讹。”洪氏之言极是,《史记》误。
③立,此“立”字系据《索隐》所注《史记》文意补。《史记·宋世家》载:“辟公辟兵立。”《索隐》引《纪年》作“桓侯壁兵”,意在指出二书名字之不同,从上下文看,《纪年》“桓侯璧兵”后当省“立”字。
《译》武侯二十三年宋桓侯壁兵立为君。
《案》引《史记·宋世家》《索隐》。
二十六年①,武侯卒。
①武侯二十六年,韩懿侯五年,赵成侯五年,晋桓公十九年,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译》二十六年,魏武侠死。
《案》《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本。”又“武侯二十六年卒”。此条为《存真》、《辑校》据体例所调整之文字。
燕简公①四十五年卒。
①燕简公,燕平公十九年死,简公立,在位十二年。燕简公四十五年当魏武侯二十六年,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译》燕简公四十五年卒。
《案》引《史记·燕世家》《索隐》。
梁惠成王
梁惠成王①元年②,韩共侯③、赵成侯④迁晋桓公于屯留⑤。
①梁惠成王,即魏惠王,魏武侯卒,子继位,是为惠王,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秦用商鞅,疆域扩展到黄河;魏都安邑近秦,受到威胁,于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也称梁,魏惠王亦称梁惠王。
②惠成王元年,韩懿六年,赵成侯六年,晋桓公二十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
③韩共侯、即韩懿侯。
④赵成侯,名种,敬侯卒,子种立,是为成侯,在位二十六年。
⑤屯留,地在今山西屯留南之古城。都原为新绛,韩共侯、赵成侯令晋君迁居于此。
《译》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追使晋桓公迁居到屯留。
《案》引《水经·浊漳水注》、《史记·晋世家》《索隐》。
昼晦。①
①晦,昏暗,古人多把白天天气昏暗不明作为灾异的一种征兆。
《译》白天天气昏暗无光。
《案》引《开元占经》卷一〇一。
公子缓①如邯郸②以作难③。
①公子缓,魏武侯之子,惠主之兄弟。武侯死,惠王继位,缓争立,故有“如邯郸以作难”之举。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③作难nàn,发难。此指公子缓策动、利用赵国的力量反叛梁惠成王事。此条系年,诸家颇为分歧。《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作“七年”,《存真》、《辑校》据之。陈逢衡《集证》、雷学淇《义证》、方诗铭《辑证》等,认为此事应列于梁惠王元年。《集证》卷四四云“此条当在魏武侯卒后。是役也,赵助公子缓,故赵谓韩,除魏君立公子缓也。据《世家》为赵成侯、韩懿侯。则此条当系于烈王六年,是为魏惠王元年......中缓争立,当在此时......当在‘烈王六年赵成侯、韩懿侯伐我葵’之上。”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六认为《纪年》引“七年”乃为“七月”之讹。方诗铭《辑证》云:“据《水经·沁水注》所引,《索隐》之误不在‘武侯元年’,而在‘赵侯种’之前脱‘梁惠成王元年’六字。”据上,此条列于惠王元年,颇为合理,今系于此。
《译》公于缓逃到邯郸,借以反叛梁惠成王。
《案》引《史记·魏世家》《索隐》。
封公子缓①;赵侯种、韩懿侯伐我②,取蔡③。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③。
①封、为惠成玉所封;公子缓,武公之子。《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作“武侯元年”,误,据《魏世家》应为。“惠成王元年”,《水经·沁水注》引《纪年》作“梁惠成王元年”,是。·
②赵侯种、韩懿侯伐我:战争的起因为公子子䓨与公子缓争君位,《魏世家》云:“初,武侯卒也,子䓨与公中仲缓争为太子。”知武公之时、未立太子,武公死,公子缓不受封,欲据地争立,并“如邯郸以作难”,韩、赵欲弱魏,于是合军并兵以攻魏。
③蔡,《水经·沁水注》引作“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己同唯“葵”作“鄈”。《辑校》认为,鄈《索隐》引作蔡,乃字之误,是;葵、蔡二字形近而误,葵,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博爱西北,丹河东。《辑证》以为蔡,非误字。
④浊阳、战国赵地,在今山西省黎城浊漳河北。
《译》惠成王元年,封公子缓。缓争立君位,赵侯种、韩懿侯乘机攻我国,夺取了蔡葵地。此时,惠成王也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浊阳。
《案》引《史记·魏世家》索隐》,类见《水经·沁水注》。
邺师①败邯郸②师于平阳③。
①邺师,即赵国的军队。《太平寰宇记·相州临漳县》卷下引《纪年》作:“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是邺师即赵师之证。邺,战国魏地,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②邯郸,赵国的国都,因称赵为邯郸。类例如‘韩哀侯移都于郑,因而韩亦称郑,魏惠王移都于梁’,因而魏也称梁。
③平阳,战国魏地,在今河北临漳南,邺地东面。《汉书·郡国志》:“邺有平阳城。”《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又经平阳城北。”即此。“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战争之背景及过程,雷学淇《义证》之说可供参考:“平阳乃近邺地名,盖韩以少卒夜去,而邯郸之师亦取道于邺而归,邺之守令要而击之,故败之于平阳。
《译》魏惠成王的军队在平阳击败了赵国的军队。
《案》引《水经·注浊漳水注》。类见《太平寰宇记·相州临漳县》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