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作者: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發布:一葉知秋
2020-9-10 23:56
今本竹書紀年
◎烈王公元前375-369年
名喜。
元年丙午,魏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于越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餘,是爲莽安。
二年,秦胡蘇帥師伐韓,韓將韓襄敗胡蘇於酸水。魏觴諸侯於范台。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弒其君哀侯。
六年。辛亥,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以後更無晉事。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
七年,王陟。我師伐趙,圍蜀陽。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魏大夫王錯出奔韓。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所紀烈王年世,列於魏紀。
武侯
二十一年①,於粵大夫寺區定粵亂,立無餘之②。
①武侯二十一年,韓哀侯二年,趙敬侯十二年,晉桓公十四年,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訂補】云:『此事當在武侯二十二年。』
②無餘之,據【史記·越世家】【索隱】,無餘之,即王之侯,爲翳之子,【路史·後紀】卷十三作『初無餘』。
【譯】武侯二十一年,於粵越大夫寺區平定了粵越國之亂,立無餘之爲國君。
【案】引【史記·越世家】【索隱】、【路史·後紀】卷十三。
齊田午①弒其君②及孺子喜而爲公。
①田午,齊田公和之子,諡號桓公。【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春秋後傳】云:『田午弒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齊,是爲桓侯。』與【紀年】稍異。
②弒其君,指殺了齊國君田侯剡。參見『晉武侯十八年』條注②。
公。
【譯】齊國的田午殺了他的國君以及孺子喜而作了齊公。
韓①滅鄭②,哀侯③入於鄭④。
①韓,國名,戰國七強之一、春秋晉卿韓武子的後代,韓景侯同魏、趙兩卿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其爲諸侯,建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②鄭、西周封國。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弟弟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的部族遷移至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先後滅東虢和鄶,建立鄭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爲韓所滅。
③哀侯,韓文侯之子,文侯十年卒,其子立,是爲哀侯,哀侯二年前375年滅鄭,遂遷都於鄭。在位六年,爲韓國大夫韓嚴所殺。
④鄭,地名,在今河南新鄭。
【譯】韓滅了鄭國,哀侯將都城遷到鄭。
【案】引【史記·韓世家】【索隱】。
二十二年①,晉桓公②邑③哀侯於鄭。韓山堅④賊其君哀侯,而立韓若山⑤。
①武侯二十二年。韓懿侯元年,趙成侯元年,晉桓公十五年,周烈王二年,公元前374年。
②晉桓公,即晉孝公,桓、孝古音相近而通用。【史記·晉世家】載:『烈公卒,子孝公欣立,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立。』【晉世家】【索隱】云:『【紀年】以孝公爲桓公。故【韓子】有「晉桓侯」。』
③邑,都邑,『使……建邑』。邑哀侯於鄭,使衰侯於鄭建都邑。
④韓山堅,【史記】稱之韓嚴。【史記·韓世家】載:『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索隱】云:『若山即懿侯也,則韓嚴爲韓山堅也。』嚴,山岩,後作岩,『山堅』當爲韓嚴的字。
⑤韓若山,韓山堅之子,即韓懿侯,【史記·六國年表】作『莊侯』,【紀年】作『韓共侯』。見後。
【譯】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讓韓哀侯於鄭建立都邑。就在這一年,韓山堅殺了韓國的國君哀侯,而立其子韓若山爲君。
【案】引【史記·韓世家】【索隱】。
趙敬侯①卒。
①趙敬侯,名章,趙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爲敬侯。
【譯】武侯二十二年,趙敬侯死。
【案】據【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晉桓公十五年,趙敬侯卒。』
二十三年①,宋桓侯璧兵②立③。
①武侯二十三年,韓懿侯二年,趙成侯二年,晉桓公十六年,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輯校】此條附於『無年世可系者』,案,洪頤煊【校正竹書紀年】卷下、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皆列此條於周烈王三年,于鬯之【戰國策年表】亦列於周烈王三年。唯都懿行【竹書紀年校證】卷一三刊於周烈王五年。方詩銘【輯證】云:『宋國國君年次,【紀年】多闕,【宋世家】與【六國年表】亦多歧異。【六國年表】宋辟公元年當周烈王四年,即位當在前一年,洪氏林氏本此。烈王三年,。於【紀年】當魏武候二十三年。』今從眾說列於此。
②宋桓侯璧兵,璧兵,即辟兵,爲桓侯的名,桓侯爲壁兵諡號,雷學
淇【義證】卷三七云:『「辟」、「璧」,古今字,猶「圭------39;與「珪」耳。』【宋世家】【索隱】云:『【莊子】云:「桓侯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辟,蒙人止之,後爲狂也」。』司馬彪云:「呼辟,統人避道,蒙人以櫃侯名辟,而前驅呼「辟」,故爲狂也。此文今本無,當爲【莊子】佚文,可證桓侯確名爲辟璧。【史記·宋世家】『桓侯』作『辟公』,云:『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洪頤煊【讀書叢錄】卷二云:『辟公既名辟兵,不得諡爲辟公,當從【紀年】作桓公,「辟」字即涉其名而訛。』洪氏之言極是,【史記】誤。
③立,此『立』字系據【索隱】所注【史記】文意補。【史記·宋世家】載:『辟公辟兵立。』【索隱】引【紀年】作『桓侯壁兵』,意在指出二書名字之不同,從上下文看,【紀年】『桓侯璧兵』後當省『立』字。
【譯】武侯二十三年宋桓侯壁兵立爲君。
【案】引【史記·宋世家】【索隱】。
二十六年①,武侯卒。
①武侯二十六年,韓懿侯五年,趙成侯五年,晉桓公十九年,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譯】二十六年,魏武俠死。
【案】【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本。』又『武侯二十六年卒』。此條爲【存真】、【輯校】據體例所調整之文字。
燕簡公①四十五年卒。
①燕簡公,燕平公十九年死,簡公立,在位十二年。燕簡公四十五年當魏武侯二十六年,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
【譯】燕簡公四十五年卒。
【案】引【史記·燕世家】【索隱】。
梁惠成王
梁惠成王①元年②,韓共侯③、趙成侯④遷晉桓公於屯留⑤。
①梁惠成王,即魏惠王,魏武侯卒,子繼位,是爲惠王,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秦用商鞅,疆域擴展到黃河;魏都安邑近秦,受到威脅,於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也稱梁,魏惠王亦稱梁惠王。
②惠成王元年,韓懿六年,趙成侯六年,晉桓公二十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
③韓共侯、即韓懿侯。
④趙成侯,名種,敬侯卒,子種立,是爲成侯,在位二十六年。
⑤屯留,地在今山西屯留南之古城。都原爲新絳,韓共侯、趙成侯令晉君遷居於此。
【譯】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追使晉桓公遷居到屯留。
【案】引【水經·濁漳水注】、【史記·晉世家】【索隱】。
晝晦。①
①晦,昏暗,古人多把白天天氣昏暗不明作爲災異的一種徵兆。
【譯】白天天氣昏暗無光。
【案】引【開元占經】卷一〇一。
公子緩①如邯鄲②以作難③。
①公子緩,魏武侯之子,惠主之兄弟。武侯死,惠王繼位,緩爭立,故有『如邯鄲以作難』之舉。
②邯鄲,趙國國都,在今河北邯鄲市。
③作難nàn,發難。此指公子緩策動、利用趙國的力量反叛梁惠成王事。此條系年,諸家頗爲分歧。【史記·魏世家】【索隱】引作『七年』,【存真】、【輯校】據之。陳逢衡【集證】、雷學淇【義證】、方詩銘【輯證】等,認爲此事應列於梁惠王元年。【集證】卷四四云『此條當在魏武侯卒後。是役也,趙助公子緩,故趙謂韓,除魏君立公子緩也。據【世家】爲趙成侯、韓懿侯。則此條當繫於烈王六年,是爲魏惠王元年......中緩爭立,當在此時......當在「烈王六年趙成侯、韓懿侯伐我葵」之上。』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認爲【紀年】引『七年』乃爲『七月』之訛。方詩銘【輯證】云:『據【水經·沁水注】所引,【索隱】之誤不在「武侯元年」,而在「趙侯種」之前脫「梁惠成王元年」六字。』據上,此條列於惠王元年,頗爲合理,今繫於此。
【譯】公於緩逃到邯鄲,藉以反叛梁惠成王。
【案】引【史記·魏世家】【索隱】。
封公子緩①;趙侯種、韓懿侯伐我②,取蔡③。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③。
①封、爲惠成玉所封;公子緩,武公之子。【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作『武侯元年』,誤,據【魏世家】應爲。『惠成王元年』,【水經·沁水注】引【紀年】作『梁惠成王元年』,是。·
②趙侯種、韓懿侯伐我:戰爭的起因爲公子子䓨與公子緩爭君位,【魏世家】云:『初,武侯卒也,子䓨與公中仲緩爭爲太子。』知武公之時、未立太子,武公死,公子緩不受封,欲據地爭立,並『如邯鄲以作難』,韓、趙欲弱魏,於是合軍並兵以攻魏。
③蔡,【水經·沁水注】引作『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國名紀】己同唯『葵』作『鄈』。【輯校】認爲,鄈【索隱】引作蔡,乃字之誤,是;葵、蔡二字形近而誤,葵,戰國魏地,在今河南博愛西北,丹河東。【輯證】以爲蔡,非誤字。
④濁陽、戰國趙地,在今山西省黎城濁漳河北。
【譯】惠成王元年,封公子緩。緩爭立君位,趙侯種、韓懿侯乘機攻我國,奪取了蔡葵地。此時,惠成王也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濁陽。
【案】引【史記·魏世家】索隱】,類見【水經·沁水注】。
鄴師①敗邯鄲②師於平陽③。
①鄴師,即趙國的軍隊。【太平寰宇記·相州臨漳縣】卷下引【紀年】作:『梁惠成王敗邯鄲之師於平陽、』是鄴師即趙師之證。鄴,戰國魏地,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
②邯鄲,趙國的國都,因稱趙爲邯鄲。類例如「韓哀侯移都於鄭,因而韓亦稱鄭,魏惠王移都於梁」,因而魏也稱梁。
③平陽,戰國魏地,在今河北臨漳南,鄴地東面。【漢書·郡國志】:『鄴有平陽城。』【水經·濁漳水注】:『漳水又經平陽城北。』即此。『鄴師敗邯鄲之師於平陽』,戰爭之背景及過程,雷學淇【義證】之說可供參考:『平陽乃近鄴地名,蓋韓以少卒夜去,而邯鄲之師亦取道於鄴而歸,鄴之守令要而擊之,故敗之於平陽。
【譯】魏惠成王的軍隊在平陽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案】引【水經·注濁漳水注】。類見【太平寰宇記·相州臨漳縣】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