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作者:李民,楊擇令,孫順霖,史道祥發布:一葉知秋
2020-9-11 00:32
今本竹書紀年
◎顯王公元前368-321年
名扁。
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枳道,與鄭鹿。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於鄭。
十二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于越子無顓卒,是為菼蠋卯,次無疆立。
十三年,邯鄲成侯會燕成侯於安邑。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
【古本竹書紀年譯註】所紀顯王年世,列於魏紀。
梁惠王
十二年①,龍賈②率師築長城於西邊。
①惠成王十二年,韓昭侯五年,趙成侯十七年,周顯王十一年,公元前358年,
②龍賈,魏將。【史記·魏世家】載:『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秦本紀】:『惠文君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皆即此龍賈。
③長城,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禦,在各自的有關邊界修築長城。魏西邊的長城,北起雕陰陝西甘泉南,經今洛川、澄城、大荔等縣,跨越渭水,迄於太華山今華山西。魏之西長城,主要為了抵禦秦的侵犯。
【譯】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領軍隊在西邊修築長城。
【案】引【水經·濟水注】。
楚師出③河水以水②長垣③之外。
①出,【永樂大典】本作『出』,朱謀本作『山』,箋曰:謝兆申云:『宋本作楚師決河。』全祖望校本改為『決水。』今從趙一清、戴震校本仍作『出』,此『出』為決堤引出之意。
②以水,指以水淹之意。
③長垣,一作首垣,戰國魏地,在今河南長垣東北。
【譯】楚國的軍隊決堤引出黃河水,用河水淹魏地,一直到長垣以外的地方。
【案】引【水經·河水注】。【輯證】案:『此條疑有脫誤。』
鄭①取屯留②、尚子、涅③。
①鄭,即韓。韓哀侯之後,。【紀年】稱韓為鄭。
②屯留,古地名,在今山西屯留南古城,公元前370年,韓、趙使晉桓公徙於此,晉侯遂降為大夫,絕封不祀,後為魏地。
③尚子,即長子,戰國魏地。【太平寰宇記·長子縣】引作『鄭取屯留長子』。【太平御覽】引云:『即長子之地也。』應為注文。『尚』、『長』音近通用。長子地在今山西長治西長子縣西南。
④涅,【水經注】【大典】本、朱謀瑋本皆作『沮』,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涅』。楊守敬云:『按涅城在武鄉縣西,距屯留、長子不遠、「沮」又與「涅」形近,則改「涅」是。今本【竹書】無「涅」字,【御覽】、【寰宇記】引亦無「涅」字。或因已誤為「沮」,不可解而刪之。』楊雲是。涅,地在今山西武鄉西北。
【譯】鄭韓奪取魏之屯留、尚長子、涅等地。
【案】引【水經·濁漳水注】,另見【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州郡部】、【太平寰宇記】卷四五【潞州長子縣】。
十三年①,鄭釐侯②使許息③來致④地:平丘⑤戶牖⑥首垣⑦諸邑及鄭馳地⑧;我取枳道⑨,與鄭鹿⑩。
①惠成王十三年,韓昭侯六年,趙成侯十八年,周顯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存真】、【輯校】據戴校本作『惠成王十一年』;【大典】本、朱謀瑋本作『十三年』,今本【紀年】為『周顯王十一年』,亦即梁惠成王之十三年,與【大典】本、朱本【水經注】相合,故以『惠成王十三年』為是。
②鄭釐侯,即韓昭侯,『釐』、『昭』古音相近而通用。韓哀侯滅鄭而遷都於鄭,改號日鄭,故鄭釐侯亦即韓昭侯。
③許息,韓之大夫。
④致,索求,韓欲同魏交換土地,提出自己一方的要求。
⑤平丘,本衛地,後歸魏,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⑥戶牖音有 , 本衛地, 後歸魏, 在今河南蘭考東北。【左傳·哀公十三年】:吳人因景伯還,『及戶牖』,即此。
⑦首垣,一作長垣,本衛地,後歸魏,在今河南長垣東北。
⑧馳地,交換地方,王引之【經義述聞】以為『馳地者。弛地也;弛,易也』、【大典】本作『馳地』、【存真】云:『馳道,近刻【紀年】及【水經注】並作「馳地」。』全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馳道』,【存真】、【輯校】皆作『馳道』
⑨枳道,一作軹道,古道路名,在今河南濟源豫、晉間山徑,它是山西、河南兩省之間的一條重要通道。
⑩鄭鹿,戰國魏地,在今河南濬縣東。
【譯】十三年,鄭韓釐侯派許息來向魏索求一些地方,這些地方是:平丘、戶牖、首垣等,鄭韓也以相應的地方同魏國交換。結果魏換走了枳道,並且把鹿這個地方也送還了鄭。
【案】引【水經·河水注】。
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①,以釋②宅陽③之圍,歸董於鄭④。
①巫沙,戰國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
②釋,解除。
③宅陽,一名北宅。戰國韓地,【魏世家】【正義】引【括地誌】云:『宅陽一名北宅,在鄭州滎陽縣東南十七里。』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宅陽在今河南鄭州北。
④歸釐於鄭:歸,使…歸;鄭,韓之國都,地在今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即此。據【紀年】、【史記】,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魏攻韓取朱,又攻韓之宅陽,鄭釐侯韓昭侯與惠王在巫沙會盟,魏才解圍。
【譯】十三年,惠成王同鄭韓釐侯在巫沙會盟,解除了魏對韓宅陽的包圍,讓釐侯回到都城鄭。
【案】引【水經·濟水注】,參見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
齊威王①立②。
①齊威王,【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作『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索隱】所引『齊幽公』,當為『田齊桓公』之誤。齊威王,名因齊,桓公之子。
②立為太子。
【譯】齊威王立為太子。
【案】【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齊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見。』【輯校】據此補。中華標點本【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作『十二年』。
十四年①,魯共侯②、宋桓侯③衛成侯④、鄭釐侯來朝。
①惠成王十四年,韓昭侯七年,趙成侯十九年,周顯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
②魯共侯,魯二十九代君,名奮,穆公之子,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奮立,是為共侯【史記】作『共公』,在位二十二年。
③宋桓公,名辟兵,休公之子,體公卒,辟兵立,諡號曰『桓』。
④衛成侯,名遬音速,聲公子,立為君,在位二十九年。
【譯】惠成王十四年,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魏朝見惠王。
【案】引【史記·魏世家】【索隱】。
於粵子①無顓②八年薨,是為菼蠋卯。③
①於粵子指越王,此指無顓。【紀年】多稱越為於粵或粵,稱越王為於粵子。
②無顓,名之侯,翳之子,王翳死,王子侯,無顓立。
⑧菼蠋卯音tǎn zhú mǎo,當為無顓的諡號。『菼』、『蠋』、『卯』三字皆為幼小時短之意,無顓立九年而死,故粵人稱其為『菼蠋卯』。【紀年】作『無顓八年薨』,據此,【存真】、【輯校】刊於惠王十四年,【輯證】刊於十五年,【訂補】認為應繫於惠王十六年。
【譯】於粵子無顓死,這就是菼蠋卵。
【案】引【史記·越世家】【索隱】、類見【路史·後紀】卷十三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