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作者: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发布:一叶知秋
2020-9-11 01:25
今本竹书纪年
◎隐王公元前314-256年
九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
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史皆貂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楚入雍氏,楚人败。
十六年,王与齐王会于韩。今王终二十年。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所纪赧王隐王年世,列于魏纪。
魏哀王今王
魏襄王十三年①,城皮氏②。
①魏襄王哀王十三年,当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
②皮氏,注见前条。
《译》魏襄王哀王十三年,在皮氏筑城。
《案》引《水经·汾水注》。
秦内乱,杀其太后①及公子雍②、公子壮③。
①太后,指惠文后,秦武王之母,《史记·秦本纪》《集解》引徐广日:“迎妇于楚者。”
②公子雍,秦之大臣公子。
③公子壮,秦将,即《史记·秦本记》之“庶长壮”,《史记·穰侯列传》之“季君”。
《译》秦国发生内乱,杀掉了惠文后以及公子雍、公子壮。
《案》引《史记·穰侯列传》《索隐》、《史记·秦本纪》记此事于秦昭王二年。《存真》,《辑校》、《订补》谓当魏哀王十四年,系此。《辑证》;“应为十三年。”
《比义》《史记·秦本记》;“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穰侯列传》“昭王即位,以丹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与《纪年》同。
楚吾得①帅师及秦伐郑②,围纶氏③。
①吾得,楚将。《存真》,“是吾得为怀王时人也。”
②郑,指韩国。
③纶氏,战国韩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译》楚将吾得带领军队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包围了纶氏城。
《案》引《水经·伊水注》。类见《后汉书·黄琼传》【注】、《太平寰宇记》卷四、《路史·后纪》十三【注】及《国名纪》丁【注】。
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谓楚怀王二十五年事,系于今王十五年,《存真》从之。
翟章①救郑,次于南屈②。
①翟章,注见“八年,章伐卫”条。
②南屈,地名,在今山西吉县境。
《译》翟章去解救韩纶氏之圈。军队驻扎在南屈。
《案》引《水经·河水注》、《汉书·理志》【注】、《太平麦宇记》卷四八类见《路史·国名纪》戊。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谓今王十五年,《存真》从之。
哀王十六年①,秦拔我蒲坂②晋阳③、封谷④。
①哀王十六年,当周赧王十二年,公元前308年。
②蒲坂,地名,在今山西永济西。
③晋阳,《史记,魏世家》作“阳晋”,误。《正义》:“阳晋当作‘晋阳’也,史文误。《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蒲州虞乡县在今山西永济东。
④封谷,《史记·魏世家》作“封陵”,《正义》:“封陵亦在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
《译》魏哀王十六年,秦国军队攻取我魏国蒲坂、晋阳,封谷城。
《案》据《史记·魏世家》及《索隐》,《存真》作此。
《比义》《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与《纪年》同。
魏襄王十七年①,邯郸命吏大夫奴②迁于九原③,又命将军④、大夫⑤、适子⑥、戍吏⑦皆貉服⑧。
①魏哀王十七年,当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
②奴,指史大夫的奴隶。
③九原,地名,战国赵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北。
④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军将,始有将军之称,战国为武宫名。
⑤大夫,春秋战国时低于卿的一个等级。
⑥适音嫡,谓正妻所生之子。
⑦戍吏,指从事守边和征伐之类官员。
⑧貉音河,动物名,外形如狐,体胖尾短,尾毛蓬松,吻尖,耳短圆,两颊有长毛,体棕灰色,毛皮可作皮衣帽等。貉服指穿胡服。
《译》魏襄哀王十七年,赵国下令把吏大夫的奴隶迁往九原,又下令将军、大夫、适子、戍吏都穿胡服。
《案》引《水经·河水注》。
魏救山①,塞集胥口②。
①魏救山,《战国策·燕策》鲍进注引徐广语作“魏救中山”,吴师道校本引《史记·苏秦列传》《集解》“救山”作“敖山”。
④集胥,《史记·苏秦列传》作“宿胥”,《索隐》按:“......盖亦津之名,今其地不知所在也。”《正义》:“淇水出卫州淇县之区口,东至黎阳入河。《魏志》云:。‘武帝于清淇口因宿蛋故渎开口沟,道清淇二水入焉。”
《译》魏救山,塞集胥口。
《案》引《史记·苏秦列传》《集解》。《订补》:“此事系年,各说纷纭,赵绍祖附在周隐王元年,当今王五年;洪颐煊补在周显王三十一年,当梁惠王三十三年,雷学淇在梁惠王十二年,皆无确证,不可强定。”姑从《存真》系于今王十七年。此条文意不明,今译从原文。
魏襄王十九年①,薛侯来,会王于釜丘②。
①魏襄王哀王十九年,当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
②釜丘,又名陶丘,地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译》魏襄哀王十九年,薛侯前来我国,在釜丘同襄哀王会面。
《案》引《水经·济水注》,
楚入雍氏①,楚人败。
①雍氏,战国韩地,在今河南禹县东北。注见“楚景翠围雍氏”条。
《译》楚军攻入雍氏城,后楚军失败。
《案》引《史记·韩世家》《集解》。《集解》又日:“此当在韩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系年均依此。
《比义》《史记·韩世家》:“魏哀王十九年,于是楚解氏围。”《樗里子甘茂列传》:“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秦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皆指上事。
二十年①
①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之二年也。”亦即公元前299年。
《译》《纪年》记事截止魏哀王二十年。
《案》引《史记·魏世家》《索隐》。类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