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1 19:24
二一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
《纪年》云: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已后更无晋事。《史记·晋世家》索隐
韩共侯即韩懿侯。据《水经注》所引,索隐之“已后更无晋事”句,当属隐括之词,非《纪年》文。
二二
《纪年》曰:惠成王元年,昼晦。《开元占经》卷一〇一
郝懿行《竹书纪年校正·通考》引作“烈王六年”,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五〇、林春溥《竹书纪年补证》卷四、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六仍引作“惠成王元年”,与今所据恒德堂本同。《占经》或有两本,一本将魏纪年换算为周年,后惠成王十六年“邯郸四曀”条同。
二三
按《纪年》云:......七年〔月〕,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隐
《存真》、《辑校》列于惠成王七年。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四云:“此条当在魏武侯卒后。是役也,赵助公子缓,故赵谓韩除魏君立公中缓也。据《世家》为赵成侯、韩懿侯......则此条当系于烈王六年,是为魏惠王元年......中缓争立,当在此时......余谓当在‘烈王六年,赵成侯、韩懿侯伐我葵’之上。”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六改“七年”为“七月”,亦列于梁惠成王元年。《魏世家》索隐所引《纪年》全文为:“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辑校》云:“案‘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因系此条于惠成王七年。据《水经·沁水注》所引见下条,索隐之误不在“武侯元年”,而在“赵侯种”之前脱“梁惠成王元年”六字,以及如《考订》所说,误“七月”为“七年”,其为钞刻之讹,抑司马贞节取《纪年》时之疏,今已不可知。参下条。
二四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沁水注》
按《纪年》云:......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泽。《史记·魏世家》索隐
《史记·魏世家》所引,诸本作“浊阳”,日本南化本、伊佐早谦藏本所据古钞校记作“浊泽”见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四四页一二,从之。《史记·魏世家》亦作“浊泽”。《水经注》所引“伐我葵”,郦道元并引“司马彪《郡国志》‘山阳有鄈城’”为证。今《续汉书·郡国志》作山阳有“蔡城”,刘昭注:“蔡叔邑”,则显非误字,与《魏世家》索隐所引“取蔡”合。此亦《纪年》和峤、荀勖本与束皙本之异。盖山阳之古城或作“葵”或作“蔡”,古文二字形近,释《纪年》者因一释“葵”,一释“蔡”,两本皆流传,故一本作“葵”,一本作“蔡”。“葵”、“蔡”之异,反映在《续汉书·郡国志》上亦一本作“鄈”,一本作“蔡”,其为司马彪书先后之异,抑传录者各据所知以改,今已不详,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此异文。《辑校》云:“索隐引作‘蔡’乃字之误”,非是。赵成侯名“种”,见《史记·赵世家》,《世本》亦云:“成侯名种”《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与《魏世家》索隐所引《纪年》合,而《水经注》引《纪年》作“偃”,或为二名。
《史记魏世家》:“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诗铭案:即惠王。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赵世家》:“成侯六年,伐魏,败湪泽,围魏惠王。”湪音浊,湪泽即浊泽。此与《纪年》所记为一事,所谓“惠成王伐赵,围浊泽”,即惠成王被围于浊泽,与《魏世家》、《赵世家》合。
二五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水经·浊漳水注》
《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太平寰宇记》卷五五相州临漳县
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六云:“平阳乃近邺地名,盖韩以少卒夜去,而邯郸之师亦取道于邺而归,邺之守令要而击之,故败之于平阳。《汉书·郡国志》云:‘邺有平阳城。‘《水经·浊漳水注》云:‘漳水又迳平阳城北。’”
二六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赵,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
永乐大典本、朱谋㙔本皆作“伐赵”,赵一清、戴震校本改为“伐我”。戴校云:“案近刻讹作‘赵’”,所据实今本《纪年》。《存真》、《辑校》亦从赵、戴校本作“伐我”。《订补》云:“案《史记·六国表》魏表:‘惠王三年,齐伐我观津。’齐表:‘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观。’今本《纪年》与《史记》合,诸家皆据之。然《纪年》异于《史记》者甚多,似以不改字为是。”《订补》所引《路史国名纪》丁注,见本书附录。
二七
徐广曰:《及冢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也。《史记·魏世家》集解
《吕氏春秋·长见》:“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观表》同。《国策魏策一》有“王锺”,“锺”,一作“错”。前引《史记·魏世家》:“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皆当为此魏大夫王错。错本罃党,其“出奔韩”之故未详。或说《魏世家》之“得”当训为“失”,古得失互训,则“得王错”当为魏罃失王错,致王错挟上党半国之力降韩与罃为敌,牵合《史记》、《纪年》,文字亦扞格难通,似迂曲。
二八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水经·济水注》
二九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
《竹书纪年》云: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太平寰宇记》卷二六雍州田县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长安志》卷一六蓝田县
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四五云:“蓝为秦地,魏不得命太子往为蓝君也。当是‘秦’与‘泰’近,而‘泰’又与‘太’通,故《长安志》引《纪年》讹为梁惠成王命太子向耳。”《订补》所引《路史国名纪》己,见本书附录。
三〇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